劉波+李毅
“仁壽崛起”——這是近年來大家對仁壽縣域經濟發展的普遍印象,在四川省眾多丘區人口大縣中,仁壽縣域經濟跑出了加速度。
“十二五”期間主要經濟指標基本實現翻一番,提前五年完成了中央、省委、市委要求十年翻一番的目標任務,工業強縣基礎穩固,經濟總量占眉山市達33%,比“十二五”初提高3.5個百分點,對市域經濟貢獻大,區域支撐作用明顯。
在仁壽縣域經濟跨越發展奇跡的背后,《當代縣域經濟》記者了解到,仁壽縣委、縣政府圍繞經濟強縣目標,優化縣域經濟空間結構,壯大板塊經濟,避免了單極支撐縣域經濟拉力欠缺的問題,在競相跨越中推動板塊經濟壯大,筑牢了多點多極支撐的工業強縣底盤。
值得注意的是,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仁壽縣域經濟有了多點多極支撐若干發展平臺,可以較好地統籌縣域經濟發展,更好地配置縣域內外資源要素,推動三次產業融合發展,破解城鄉二元經濟結構難題,更好地促進縣域經濟協調發展,達到共享發展目的。
借力多點多極支撐
綱舉目張方可有的放矢,在幅員遼闊的西部人口大縣實施多點多極支撐發展戰略,仁壽縣委、縣政府抓住了縣域經濟發展的牛鼻子。
在經濟新常態下,要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達到共享發展和協調發展目的,無論是推動新型城鎮化、發展生態經濟,夯實產業興縣途徑,西部人口大縣需要在更大廣度和深度上推動縣域經濟發展。
優化縣域空間布局,打造若干支撐發展平臺,在更大廣度和深度上推動縣域經濟發展,是仁壽縣壯大縣域經濟的重要舉措,其發展模式是“縣城牽引、四區支撐、十極突破、全域發展”。
根據縣域實際情況,將全縣劃分為“一心四區”縣域經濟空間布局,一心經濟區,以縣城和文林工業園區為中心;東部經濟區,以富加鎮和富加化工產業園區為支撐;北部經濟區,以視高鎮和視高經濟開發區為支撐;南部經濟區,以汪洋鎮和汪洋循環經濟園區為支撐;西部經濟區,以龍正鎮、黑龍灘鎮、龍正三化聯動試驗園區和黑龍灘風景區為支撐,著力壯大板塊經濟,推動區域經濟發展。
“十極”突破是指,以縣城為中心,在東西南北區域發展上,重點發展文宮鎮、龍正鎮、滿井鎮、寶飛鎮、清水鎮、龍馬鎮、鐘祥鎮、彰加鎮、禾加鎮、北斗鎮10個區域中心鎮。因地制宜,逐步形成一鎮一業的特色發展格局,培育壯大鎮域特色經濟發展,輻射帶動周邊鄉鎮共同發展。
分析這些經濟板塊、極點,特色優勢明顯、相對空間半徑合理、承載能力強、發展空間大,可以較好地聚集資源要素,更好地帶動周邊區域發展。
這些板塊經濟是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空間載體,長遠來講,“縣城牽引、四區支撐、十極突破”的縣域經濟發展布局,既可以增強縣域整體競爭能力,又可以推動縣域經濟可持續發展。
聚智聚力壯大板塊經濟
有了多點多極支撐若干發展平臺,仁壽縣就可以充分“盤點”縣域內的礦產資源、工業資源、農業資源、生態資源以及文化旅游資源,因勢利導壯大板塊經濟。
日前,眉山市人民政府、仁壽縣人民政府與中國中鐵文旅集團,在成都舉行了黑龍灘國際生態旅游度假區項目簽約儀式。
根據協議,中國中鐵文旅集團黑龍灘國際生態旅游度假區項目計劃總投資400億元。項目將按照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的基本要求精準定位項目業態、文態和建筑形態,打造成以旅游為主導的宜居宜業宜游的新型生態城市,實現黑龍灘風景區由4A級景區提檔升級為5A級景區。
中國中鐵股份有限公司周孟波表示,將充分發揮自身綜合實力優勢,有效整合隊伍、資金、管理等方面資源,努力把項目建設成為國際化、專業化、特色化的新型生態綜合產業新城。
黑龍灘長島國際旅游度假區、中鐵文旅集團等大項目入駐仁壽,壯大了黑龍灘休閑度假觀光旅游、康養產業板塊經濟。
抓園區促集聚、抓業態促增長、千方百計把發展平臺做實,這實際上是“十二五”期間仁壽縣圍繞板塊平臺集聚集力壯大縣域經濟的縮影。
梳理仁壽縣域經濟發展歷程,優化縣域經濟產業布局,無中生有發展起了高端裝備制造和新一代電子信息產業為支撐的視高經濟園區,高端休閑度假觀光為支撐的黑龍灘旅游經濟區;有中生優提質增效壯大了汪洋循環經濟園區;培育壯大了富加經濟區,“互聯網+”融合發展的文林工業園區;仁壽縣域經濟隨著板塊經濟的突圍而壯大。
當下的仁壽,不僅僅有文旅融合的大項目,而且也是眾多高新產業和優勢企業的聚集地。中廣核、中建鋼構、IBM、法國歐尚、中聯重科等世界500強、國內500強企業紛紛入駐仁壽,中天丹琪、中建鋼構西部制造基地、倍特電動車、福仁緣農業、燦光光電、萊福德科技、上市公司鼎潤新材料、桑尼機械子公司等已經支撐起了板塊經濟發展的脊梁。
更好統籌城鄉協調發展
長期以來,傳統農業大縣在統籌城鄉發展促進富農增收上存在較多短板,資源要素集聚度不高,新型城鎮化發展滯后,縣域協調發展程度低,一度淪為貧困縣的代名詞。
工業化是城鎮化的動力,也是統籌城鄉發展的基礎,有了多點多極支撐產業發展平臺,仁壽縣就可以在較大范圍內推動全域統籌發展,加快構建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城鄉關系。
仁壽縣的具體做法是,按照創新“四種模式”、加快“四個轉變”,實現“四有目標”要求,深度統籌城鄉發展,以城為主,統籌城鄉,實現農民變城鎮居民;以工為主,統籌城鄉,實現農民變產業工人;以農為主,統籌城鄉,實現農民變現代農業業主;以游為主,統籌城鄉,實現農民變經營者。
事實上,發展縣域經濟的根本出發點在于統籌城鄉發展,破解城鄉二元經濟結構,核心目的在于促進農民增收。隨著板塊經濟的壯大,農民向城市居民、產業工人、農業業主、三產經營者的轉變,仁壽縣有了更多統籌城鄉的抓手和著力點,效果也會較明顯。
截至目前,仁壽縣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格局取得了較好的效果,2013年以來累計轉變農民26.1萬人,“十二五”期間城鎮化率提高速度一直穩居全市第一,大幅高于全國、全省、全市平均水平,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現11520元,增長10.2%,是“十二五”初的2.05倍,農民充分享受了共享發展成果。
效果顯結構優動力強
評判縣域經濟發展模式成效如何,就仁壽實踐來講,重要的是看板塊經濟貢獻大小、地方財政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情況,縣域經濟發展的總量和質量效益。
四川省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仁壽縣全年GDP實現339.7億元,縣域經濟綜合實力在全省的排位從2010年的44位上升到2014年的27位,2015年又上升到20位,累計跳起摸高上升了24位,縣域經濟綜合實力實現了跨越發展。
壯大板塊經濟成效顯著,全縣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實現383億元,而各大板塊工業園區實現產值315.5億元、入庫稅金7.3億元,分別占全縣總量的82.3%、80%,工業經濟對公共財政貢獻率達45.5%,徹底改變了農業大縣面貌。
值得肯定的是,《當代縣域經濟》記者在仁壽縣統計局了解到,仁壽縣在壯大板塊經濟,提升縣域經濟總量的同時,縣域經濟還呈現出結構優化、動力強勁、質量明顯提升的特點。
一產減二三產增,結構更優化。2015年,全縣三次產業比調整為20.5:53.1:26.4,與“十二五”初比,一產下降4個百分點,二產上升2.9個百分點,三產上升1.1個百分點。與此同時,各產業內部結構進一步優化,一產向都市近郊農業、觀光農業等現代農業方式轉變,工業向高端產業、產業高端邁進,現代服務業占三產的比重不斷提升,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取得階段性成效。
地方公共財政收入增長迅猛,經濟質量更優。連續幾年上了三個臺階,2012年突破10億元,2013年突破15億元,2015年突破20億元。總量是“十二五”初的4.5倍。財政占GDP的比重逐年提升,由“十二五”初的2.5%提升至6%,彰顯了經濟質量的大幅躍升。
傳統產業減新興產業增,工業結構更好。2015年新興產業占比達到43%,比上年提升2.7個百分點,比“十二五”初提升23個百分點。
積極培育、支持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等新經濟發展,初步形成了以電商為主線,政府+平臺+企業+種植園+農村電商的“仁壽模式”,經濟發展的新動力、新動能將不斷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