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祥榮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重點在農村,難點在貧困,關鍵靠扶貧。珙縣農商銀行以“服務三農、服務地方經濟”為宗旨,積極抓實精準扶貧,夯實扶貧基礎,有效推進扶貧工作順利開展,謀求新辦法,找準新定位,將金融服務與精準扶貧深度融合,促進扶貧攻堅目標按期完成。農商銀行怎樣助力精準扶貧是筆者近期實踐與思考的問題。
摸清情況 找準致貧返貧原因
珙縣隸屬烏蒙山片區貧困縣之一,農業人口340979人,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832元,截至2015年末,全縣貧困村共計60個,貧困戶7088戶,貧困人口22669人,貧困發生率約17%。
目前全縣有農村商業銀行等7家金融機構,其中農商銀行存、貸款總額分別占全縣金融機構的43.87%、41.14%,存、貸規模均居全縣金融機構首位,是支持精準扶貧的主力軍。
——致貧的主要三個因素。一是自然環境比較惡劣,發展農業生產困難。全縣60%的地形為山區,50%以上的貧困人口生活在山區,目前,因環境條件致貧人口約10068人。二是產業基礎薄弱,缺乏持久產業支撐。由于貧困戶大多居住在山區,且居住較為分散,信息交通閉塞,受自然環境制約,加之缺乏長效產業支撐,脫貧之路任重道遠。三是勞動力缺乏,且素質較低。目前,全縣貧困戶中喪失勞動能力的約33%,全縣因病致貧人口約3226人。據統計,全縣貧困人口平均接受教育時間僅2.93年,遠遠低于全縣人口平均接受教育水平。
——農商行扶貧中存在的問題。一是自身扶貧能力不足。農商行扶貧資源單一,各方未形成有效合力,扶貧資金有限,資金撬動效應不明顯。二是扶貧積極性難以調動。因貧困村和貧困戶的弱勢地位,以往許多扶貧資金單獨投向經濟基礎較好的產業大戶,貧困戶想貸貸不到的情況屢有發生。三是農商行貸款產品“不接地氣”,產品體系不完善,單一不豐富,不能對貧困戶的發展需求實現覆蓋。
對癥下藥 七項舉措精準扶貧
——優化扶貧小額貸款,發揮“脫貧酵母”效應。一是要準確掌握貧困戶金融需求信息資料,確保信用信息采集準確,評級授信有效無空白,做到貧困戶想貸能貸,農商行應貸盡貸。二是要優化小額扶貧貸款,進一步加大投放力度,做到精準扶貧,有效破解貧困戶缺資金難題。三是要逐步建立完善扶貧小額貸款體系,對符合評級授信建檔立卡的貧困戶,以及能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的專業大戶等經營主體,給予更多金融產品服務和利率優惠。
——創新金融產品,分享“扶貧紅利”。一是積極探索農村“兩權”抵押貸款試點,以積極的態度和靈活的方式,結合“兩權”基本屬性,在貸款利率、期限、額度等方面給予支持。二是針對貧困村實際,創新試點“抵押+不動產抵押”組合型貸款方式,進一步加大對貧困村農戶貸款投放力度。三是抓住“惠農興村”工程契機,積極投放農村土地流轉收益保證貸款,優化貸款操作流程,有效滿足貧困戶發展資金需求。四是積極推進異地扶貧搬遷貸款,結合地方政府易地搬遷住房建設貸款風險基金,開發以貧困戶住房建設為主的貸款產品,有效解決易地扶貧搬遷計劃資金難題。五是有效利用BT工程,以地方BT通暢工程應收賬款為貸款擔保,通過動產質押登記平臺,發放應收賬款質押貸款。六是優化助學貸款管理,創新助學貸款效用,為貧困戶子女提供“智力扶貧”支持。
——結合產業發展,拓展“致富空間”。一是積極依托地方特色產業發展,結合當前農村“八權一股”改革,有效解決專業大戶、龍頭企業、家庭農場、專合組織的融資問題,支持地方產業發展。二是探索建立“農商行+農戶+保險公司”的扶貧模式,農商行提供貸款助力貧困戶,保險公司提供保險,提升扶貧有效性。以創新金融服務,適時推出“產業扶貧貸款”,為貧困戶“輸血”脫貧。三是采取“公司+農戶+農商行”“公司+專業合作社+農戶+農商行”“龍頭企業+農戶+農商行”的產業化扶貧模式,拓展金融脫貧模式。
——利用扶貧再貸款,提供“脫困動力”。一是在金融扶貧中充分利用好扶貧再貸款,有效發揮扶貧再貸款的杠桿作用,提供更多的資金支持,積極推動貧困地區發展特色產業和貧困人口創業就業,促進貧困人口脫貧致富。二是建立扶貧再貸款臺賬,確保涉農信貸投放在數量、用途、利率等方面符合扶貧再貸款管理要求,充分發揮扶貧再貸款作用。
——完善金融服務,開通“綠色通道”。一是以新一代電子銀行平臺為契機,以ATM、POS、EPOS、企業網銀等電子支付設備為載體,全面創新和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擴大自助設備機具覆蓋范圍,完善服務機制,實現貧困戶“足不出戶領補助”。二是簡化辦理各類貸款辦理手續流程,完善貧困村便民服務點建設,有效滿足農村居民對金融服務的需求。
——開展銀政合作,搭建“互助模式”。一是加強與地方政府部門聯系,利用政府開發項目,引領金融扶貧方向,結合農商行自身實際,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務,及時提供扶貧資金支持。二是建立完善“銀政合作、抱團發展、互助脫貧”新模式,以小額扶貧貸款等優惠政策為載體,組建“抱團發展”互助小組,實現精準扶貧目的。三是加強與政府部門合作協調,爭取貸款貼息、風險補償、融資擔保和稅收優惠等政策支持。
——強化金融扶貧隊伍,注入扶貧“循環活力”。一是有效結合“惠農興村”金融聯絡員,優化金融聯絡員管理辦法,加強各村社與農商行的聯系,根據各村社具體情況,適時調整金融扶貧辦法。二是可聘請各駐村第一書記為農商行金融聯絡員,充分發揮第一書記的駐村紐帶作用,宣傳金融知識,幫助貧困戶“增智”,完成“雪中送炭”的金融扶貧任務。
當前,在深入推進金融扶貧的同時,農商行更要不斷優化貧困地區信用環境,加強政策引導,進一步提高貧困戶信用意識,營造良好的信用環境。同時更應繼續加強對 “已摘帽”的貧困戶幫扶,確保扶貧攻堅“不斷檔”,貧困戶不返貧。另外,在創新扶貧產品以及大力投放扶貧貸款的同時,更需嚴控貸款風險,確保扶貧資金的安全,真正在解決貸款“放得出”的基礎上能夠“收得回”,促進金融扶貧工作的可持續推進。
(作者單位:四川珙縣農村商業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