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職業技術學院 高壽華
?
浙江省紡織產業集群競爭力評價與提升對策①
——基于GEM模型的實證分析
紹興職業技術學院 高壽華
摘 要:本文應用GEM模型構建了浙江省紡織產業集群競爭力的評價指標體系,定量評價了浙江省紡織產業集群的競爭力水平。分析結果表明,浙江省紡織產業集群雖然在資源、設施以及內部市場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實力,但集群內部不良的同質化競爭、外部市場需求不穩定、供應商與相關輔助產業、企業的結構與戰略等方面的缺陷已經嚴重制約了集群的發展。本文在實證分析的基礎上,提出提升浙江省紡織產業集群競爭力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GEM模型 紡織產業集群 競爭力
目前,浙江已成為中國紡織產品的生產和出口大省,在全國的紡織經濟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據統計,2015年,浙江紡織工業總產值為8536.85億元,占全國工業總產值的16.20%,居全國第二;出口紡織品709.64億美元,占全國紡織產業出口額的23.78%,居全國第一??傮w而言,浙江紡織產業已經形成了產業鏈較完備且具有一定競爭力的產業集群。隨著“十三五”的到來,浙江紡織產業集群要抓搶“一帶一路”戰略機遇,通過“供給側”改革,培養發展新動力,拓展發展新空間。因此,科學地分析與評價浙江紡織產業集群的競爭力,對于發現集群發展存在的問題,有效制定和實施集群發展政策,從而提升集群的競爭優勢具有特別重要的現實意義。
1.1 GEM模型簡介
加拿大學者Tim Padmore和Hervey Gibson(1998)通過對波特“鉆石模型”進行修正,提出一種定量分析區域產業集群競爭力的模型,簡稱GEM模型;在GEM模型中,產業集群競爭力取決于基礎(Groundings)—企業(Enterprises)—市場(Markets)這三大“因素對”:其中基礎因素對被稱為“因素對I”,包含“資源”和“設施”;企業因素被稱為“因素對Ⅱ”,包含“供應商與相關輔助產業”和“企業的結構、戰略和競爭”;市場因素被稱為“因素Ⅲ”,包含“內部市場”和“外部市場”[1]。在GEM模型中,三大因素對包含的6個因素被稱為一級指標。
1.2 GEM模型的量化過程
(1)設定二級指標并進行賦值。將一級指標下的子因素設定為二級指標,建立產業集群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在運用GEM模型分析產業集群競爭力時,要根據實際情況對二級指標進行賦值打分,使其量化。
(2)利用層次分析法(AHP法)確定二級指標權重。通過行業專家對二級指標的重要程度評分,并利用AHP法獲得二級指標權重,通過加權求和可得一級指標分值。
(3)計算“因素對”分值,計算公式為:

(4)計算“集群線性分值”,計算公式為:

集群線性分值的計算是轉換為三個“因素對分值”相乘,這種轉換表明“因素”之間具有相互關聯性,其中任何一個“因素對”的分值較低,都會使整個集群競爭力的分值較低[2]。
(5)計算最終結果。為了使最終滿分的分值為1000,GEM模型集群競爭力的最終量化表達式為:

根據GEM模型,產業集群的GEM得分及其競爭力水平如表1所示。
2.1 浙江省紡織產業集群競爭力的計算
(1)構建浙江省紡織產業集群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進行問卷調查。根據GEM模型的6個因素,結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構建了浙江紡織產業集群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提出了相關度較強的24項二級指標[3](具體見表2),并設計成調查問卷。問卷調查的對象是浙江省內65家紡織及相關企業。此次共發放問卷65份,并全部收回。65家企業從規模上看,大型企業10家,中小型企業55家;從供應鏈節點看,紡織原料生產企業7家,面料生產企業15家,輔料生產企業10家,印染企業8家,服裝設計企業3家,服裝加工企業15家,集設計、生產、銷售于一體的綜合型服裝企業7家。
(2)確定浙江省紡織產業集群競爭力二級指標的權重。通過邀請10位行業專家對浙江紡織產業集群競爭力的24個二級指標重要程度評分,這是一個主觀評定的過程,需要評分的專家對行業有較充分的了解。其次,應用層次分析法(AHP法)獲得二級指標的權重,具體見表2。
(3)計算一級指標的分值。根據問卷調查的統計數據分析,得出各項二級指標的平均得分,并進行加權求和,從而得到6個一級指標的分值。具體指標體系、指標權重和指標值見下表2。
(4)應用GEM模型進行分析。根據一級指標分值,應用GEM模型計算浙江紡織產業集群競爭力的得分,計算過程公式(1)所示:


表1 產業集群競爭力水平及其GEM得分

表2 浙江省紡織產業集群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
2.2 實證結果分析
根據計算結果可知,浙江省紡織產業集群競爭力的6大影響因素平均得分為6.315分,GEM模型得分為396.05分,說明集群競爭力超過全國平均水平,但競爭優勢不明顯。浙江紡織產業集群競爭力的6大影響要素的具體情況分析如下。
(1)資源。該指標得分為6.768分,說明浙江紡織產業集群具有明顯超過全國平均水平的資源基礎。浙江省位于東部沿海地區,交通便利,經濟發達,大量技術嫻熟的紡織專業人才涌向專業的紡織產業集群鎮。據統計,2015年浙江省紡織產業全員勞動生產率約為18萬元/年,明顯高于全國紡織行業平均水平。但應該注意的是高素質人才仍然緊缺,這不僅體現在企業的管理、創新能力以及營銷等方面,隨著紡織行業機器換人時代的到來,懂得機器操作、維修和保養的高技能技工和工程師的緊缺問題也日益嚴重。
(2)設施?!霸O施”指標的得分最高,為7.308分。浙江紡織產業集群基礎硬件設施較好,企業所在的紡織工業園區內部設施完善。而且浙江水陸交通便利,科研機構比較集中,地方高校中建有紡織工程技術和紡織面料重點實驗室,如浙江理工大學的絲纖維材料和加工技術重點實驗室、紹興輕紡科技中心聯合浙江大學與東華大學等90多家單位共建的浙江省現代紡織工業研究院。產業集群“示范區”支持企業技術創新,企業經營所處的科研創新環境和商業環境均較好。同時,雖然浙江紡織企業普遍規模較小,但是近年來浙江金融市場不斷創新,新型信貸產品有效解決了部分中小紡織企業融資難的問題。但是從調查結果看,50%以上的企業認為紡織行業協會未能充分發揮其在集群發展中的服務職能。
(3)供應商與相關輔助產業。該指標得分僅為5.897分,弱勢明顯。浙江紡織產業市場化程度較高,在原、輔料供應方面具有較強的競爭優勢,但多數紡織產業集群內的配套企業規模普遍偏小,數量也較少,加上缺乏適應細分市場需求的個性化、時尚化的小批量、多品種的柔性生產模式,未能形成配套完整、成熟的產業鏈。調查的企業中有50%以上都認為集群現有的產業鏈上下游銜接存在問題,分工協作程度低,無法形成整合優勢。
(4)企業結構、戰略和競爭。該指標得分為5.766分,表現較弱。在所調查的65家企業中,只有5家企業制定了中長期發展目標,說明企業家的發展戰略意識落后,進取心有待加強。另外,集群內產品同質化問題嚴重,如浙江高附加值紡織化纖產品的差別化率一直在20%左右徘徊,而發達國家已經超過50%。產品的同質性帶來的直接后果就是激烈的集群內部競爭。超過20%的調查企業認為集群內的競爭主要是低成本的競爭,而不是技術創新和差異化競爭,屬于惡性競爭。
(5)內部市場?!皟炔渴袌觥北憩F一般, 得分為6.457分。隨著國際市場需求下降壓力的增大,以及國家擴大內需政策的不斷推進,各地紡織企業轉戰國內市場已成趨勢,國內市場將會出現短期的飽和現象。而且因為缺乏知名品牌,再加上集群孵化區域新品牌的意識和能力不強,這些都會對浙江紡織產業集群拓展國內市場產生不利影響。
(6)外部市場。該指標得分為5.693分,是所有指標中表現最弱的。主要是因為浙江紡織行業外向度較高,隨著紡織品出口優勢的削減,以及印度、越南等低勞動成本國家紡織業的興起,國際市場競爭不斷加劇,訂單向外轉移的趨勢明顯,外需不足將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影響浙江紡織產業集群的發展。
3.1 政府層面
政府要在完善集群專業化分工中發揮主導作用。完善集群內的專業化分工,必須形成以集群供應鏈各節點的核心企業為中心、中小型企業為配套協作的產業格局。其中核心企業引導和推動產業集群發展,配套的中小型企業進行專業化發展,提高產品的本土配套率。因此,首先,政府要完善紡織工業園區的各項設施,吸引資金實力雄厚、信譽佳、實力強以及與本地已有的核心大企業關聯度高的配套企業加入集群,促進產業鏈向上下游延伸,進一步完善集群的產業鏈配套;其次,政府要大力培育集群供應鏈各節點具有發展潛力的中小企業,盡快成為核心龍頭企業,積極扶持其他中小型企業發展,使這些中小企業發揮“小而專”的特長,細分市場,提供優質產品和服務,從而為核心企業進行協作配套,促進上下游企業的有效對接。
3.2 行業協會層面
地方的紡織行業協會要充分發揮其服務職能。首先,行業協會要協助政府建立行業信息服務平臺,為企業提供紡織行業的最新技術工藝、國內外市場價格和交易情況等資訊,使企業可以及時掌握最新的市場信息和紡織行業的動態潮流。對于集群的重點產品和敏感產品的出口價格、數量以及生產經營狀況要進行監控,并及時發布相關信息,使相關企業和部門能快速靈活地進行防范和應對,以降低不必要的貿易風險。其次,行業協會要充當集群內企業協作與交流的橋梁。通過對集群內企業資金實力、產品質量、業內信譽的調查和評定,并適當公開,可以加強企業之間的信任了解,促進上下游企業之間的緊密協作。最后,可以建立紡織仲裁委員會,推行抄襲舉報制度,對企業的抄襲現象進行管理,以降低產品的同質化現象。
3.3 企業層面
首先,紡織企業應根據市場及競爭環境制定清晰的短期(一年)、中期(五年)和長期(十年)經營目標和戰略,把握住國內外的市場機會。具體發展戰略要涵蓋人才、成本控制、供應鏈管理以及品牌建設等方面。其次,紡織企業要吸引人才、用好人才并留住人才。在招聘人才的時候,可以通過提供優越的薪資福利待遇吸引企業真正需要的人才;在使用人才的時候,樹立“活用人才”的理念,各崗位量才選用,才能發揮人才的真正優勢,并使各個生產點處于最佳狀態;在培養人才的時候,要給人才提供良好的發展空間。如在企業內部實行競聘上崗的激勵制度,打造具有親和力和凝聚力的企業文化。最后,紡織集群要通過市場細分完成產品整合。企業可以采用購買生產專利和設計版權、引進消化吸收創新、自主研發創新的途徑,逐步完成細分市場產品的創新設計研發,提高產品差異化率。在創新設計研發的同時,企業要注重品牌建設。浙江紡織產業集群以中小企業為主,單個企業創建新品牌的難度比較大,可以整合集群內眾多同類產品生產企業的整體優勢,合力打造“區位品牌”,以此開拓國內外市場,并依靠集群的發展推動單個企業競爭力的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劉友金.產業集群競爭力評價量化模型研究——GEM模型解析與GEMN模型構建[J].中國軟科學,2009(7).
[2] 夏華麗,袁志敏.基于GEM模型對廣東省紡織服裝產業集群競爭力的實證研究[J].國際貿易問題,2009(10).
[3] 沈忱,李桂華.產業集群品牌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分析[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5(1).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6)06(a)-144-03
基金項目:①紹興職業技術學院校級科研課題“紹興紡織產業集群競爭力的關鍵影響因素分析”(201511)。
作者簡介:高壽華(1984-),女,安徽安慶人,講師,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產業經濟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