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生華
?
核心知識“問題化”的路徑與方法芻議
——以“用列表的策略解決問題”為例
□張生華
【摘要】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作為組織者,應該精心配置一些具有啟迪性、探索性、反思性、趣味性的問題,把數學核心知識“問題化”,將數學核心知識的學術形態轉化成兒童可以接納的教育形態,讓兒童在探尋知識的過程中,逐步建立以核心知識為主體的認知結構,進而實現對數學本質特征的領悟。
【關鍵詞】核心知識;問題化;路徑;方法
布魯納認為,所掌握的知識越基礎、越概括,對新知學習的適應性就越廣泛;用基本的、一般的觀念來不斷擴大和加深知識,應當成為教育過程的核心。從這個意義上說,小學數學教學其實就是數學核心知識或應用的教學。
怎樣將數學核心知識的學術形態轉化成兒童可以接納的教育形態,讓兒童在探尋知識的過程中,逐步建立以核心知識為主體的認知結構,進而實現對數學本質特征的領悟?筆者以為,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作為組織者,應該精心配置一些具有啟迪性、探索性、反思性的問題,把數學核心知識“問題化”,深化數學理解。
下面,以蘇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用列表的策略解決問題”為例,談一談核心知識問題化的路徑與方法。
所謂啟迪性,就是通過問題解決過程的探索和結果的獲得,幫助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數學知識,掌握更多的思想方法,并能發現問題的本質與規律。
【片段一】關系匹配
1.根據問題想條件
(1)----------,買5本筆記本花了多少錢?
(2)----------,大米和面粉一共多少元?
2.根據條件想問題
(1)買了4塊蛋糕,每塊10元,----------?
(2)每支鉛筆2元,----------?
(3)買了4條褲子,每件襯衫60元,----------?
在這個教學片段中,教師緊扣學習內容,精心設計了旨在厘清條件和問題相互關系的問題,不但讓學生深刻理解條件與問題之間的內在聯系,為接下來的學習打好基礎,而且啟發學生深入思考條件之間的相互聯系:只有一個條件是不能解決問題的,例如問題(2);即使有兩個條件,如果不相關聯也不能解決問題,例如問題(3)。
一般情況下,學生對數學學習總是帶有完成老師交代任務的性質,具有某種程度的強制性與被動性,缺乏學習興趣。為改變這種狀況,老師可在適當的時候配置具有趣味性和探索性的問題,創設具有感染性的情境,使學生產生一探究竟的欲望。
【片段二】誘發沖突
課件出示例題1:小芳家栽了3行桃樹、8行杏樹和4行梨樹。桃樹每行7棵,杏樹每行6棵,梨樹每行5棵。
(指名讀出題目,然后黑屏隱去條件)
師:你能說出有哪些已知條件嗎?
(生口述記得的條件,發現沒說全。)
師:為什么呢?
生:條件多,亂。
師:嗯,是的,那我們是不是可以嘗試整理一下?
(生嘗試整理信息。)
實際上,在學習“列表”策略之前,學生也能根據已有經驗解決本課時例題所提出的問題,但是他們多是憑經驗而為,解題思路比較無序。面對這樣的教學起點,如果我們一廂情愿地告訴學生解決問題要用列表的策略整理信息,那么學生不但不能體會到列表的好處,還會容易產生抵觸的情緒。
要讓學生形成并掌握列表的策略,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創設合適的情境,讓學生體會到列表的好處,激發學生尋求策略的需要。如上節中通過多媒體黑屏讓學生原原本本地敘述剛剛看過的信息,這時,沖突出現了——條件太多,排列無序,根本不可能記全!破解困惑的欲望自然而然地產生了。
【片段三】優化策略
(將全部信息再次打亂。)
師:如果小芳一開始提出這個問題(桃樹和梨樹一共多少棵?),我們能夠像剛才那樣快速地解決嗎?
生:信息多、有點亂……
(師隨機將桃樹和梨樹的信息板挑出,對應放好如下:)
桃樹梨樹
3行桃樹4行梨樹
桃樹每行7棵梨樹每行5棵
師:給這些信息加上表格線會更清楚哦!

桃樹 梨樹3行桃樹 4行梨樹桃樹每行7棵 梨樹每行5棵
師:看看這兒的表格,你覺得怎么樣?還能再簡潔一些嗎?
生:少寫一點字,比如桃樹這一列下面就不要再寫桃樹這兩個字了。
師:那把“每行”也去掉吧,行嗎?
生:……
師:看來,能省則省,不能省則不省。如此一來,列表就更簡潔、更實用了。
有的教師在新課上為降低難度,直接出示表格讓學生填寫,學生在練習時也依樣畫瓢,先畫表格,填了不合適又擦去,如此反復。究其原因,是學生沒有意識到分析條件與問題是與列表整理同步完成的,沒有對條件問題的整理,怎能形成表格。為此,在教學時,教師細化了表格的出示過程,學生明白了整理信息要有用之后,讓學生思考如何列表整理,要分幾行,第一行寫誰的信息,第二行寫誰的信息,這樣就讓所整理的信息對應了。教師在板書時簡化書寫內容,最后加上表格線形成表格,這樣就形成了優化的策略,從問題出發,列表整理有用的信息。
問題的解決并不是核心知識教學的終點,教師還應該及時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自覺調用原有的數學經驗來解決問題,通過經驗的應用促進經驗的優化,形成經驗從積累到應用再到提升的良性循環,有助于新經驗被納入原有知識結構,實現經驗層次的提升和優化。
【片段四】回顧反思
師:怎么才能知道這個結果是否正確呢?怎么檢驗?
生:把41棵看成已知條件,把表格中的一個信息板拿走,現在我們回過來再算這個量,如果能算到就是對的,如果算不到就有問題了。
師:看來,列表在檢驗階段也有用處,那我們試試看,先試這個(拿走“3行桃樹”),在空白的地方寫上“?”
驗算:5×4=20(棵)41-20=21(棵)21÷7=3(行)
師:接下來拿走“4行梨樹”,再次驗算。
生:每一個條件都可以作為驗算的結果,所以不止一種驗算方法。
師:剛才我們解答了兩個問題,你發現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生:相同的地方都是先分別求出每種樹各有多少棵
生:都是先列表整理信息
生:根據不同問題列表整理的信息不一樣
師:回憶一下,我們解決問題時一般要經歷哪些步驟?
生:列表整理信息
生:分析數量關系
生:解答并檢驗
(師及時板書:整理信息→分析數量關系→解答并檢驗)
師:(指著板書)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解決問題的策略所要經歷的一般步驟。
當學生沉浸在成功的體驗中時,教師讓學生說說兩個問題分別是怎樣解答的,比比解題過程有什么聯系。學生從中會有許多體會,普遍認為列表便于整理解題信息和便于分析數量關系。這樣就使學生進一步鞏固解題思路,感受列表整理條件有利于發現數量之間的關系,方便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切實體會到列表是解決問題的一種策略。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如何激發與維持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可謂方法多樣。對低年級學生而言,更多的是采用講故事、做游戲的方式去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隨著年級的增高、年齡的增長,這樣的教學形式就顯得有點不合時宜。中、高年級學生隨著閱歷的提升,在教學中設計一些與他們密切相關的熟悉的實用性的問題,有助于提升他們的學習興趣。
【片段五】學以致用
1.八橋小學四年級有3個班,每班45人;五年級有4個班,每班48人;六年級有4個班,每班49人。
(1)四、五年級一共有多少人?
(2)四年級比六年級少多少人?
2.小磊逛了一天書店,買了3本工具書,10本連環畫,8本故事書。已知每本工具書售價18元,每本連環畫售價3元,每本故事書售價5元。
(1)買工具書和故事書一共用去多少元?
(2)買連環畫比買工具書少用去多少元?
3、張老師買2件長袖襯衫一共用去270元,買3件短袖襯衫一共用去180元。一件長袖襯衫比一件短袖襯衫貴多少元?
在上面的片段中,教師通過學生自己的學校、自己的同學、自己的老師所經歷的一些實例感受到真實性與代入感,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的策略應用到現實中去,以體會策略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通過有針對性的練習,讓學生不斷地增強運用有關策略解決問題的自覺性,并最終引導他們領悟到:不管題目如何變化,我們所掌握的解決問題的策略卻始終有用,這也是學習解決問題的策略的靈魂。
綜上所述,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積極營造一種促進學生學習的課堂氛圍,從核心知識中提煉層層深入的問題,以問題引領數學知識框架的建構,促進學生數學認知水平的提升和數學素養的發展。
(組稿:朱宇編輯:胡璐)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6)07-0038-02
作者簡介:張生華,小學高級教師,江蘇省揚州市小學數學骨干教師,現就職于江蘇省高郵市卸甲鎮八橋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