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立秋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674-1145(2016)06-000-01
摘 要 依據動機激勵理論和人性理論,本文重建行為模式,該模式對現在的企業管理有著很深的影響,本文通過詮釋該模式,并提出了一些管理思想,對現代的企業管理具有一定的啟示。
關鍵詞 行為模式 人性 企業管理
一、緣起
動機激勵的理論是行為科學最基本的理論核心,認為“人的行為都是由一定的動機驅使的,動機是由需求決定的,動機激勵理論實質上是研究如何根據各種人所具有的各種不同需要去激勵人們的動機,從而產生符合組織需要的行為。”企業管理中的“人性”理論,這是行為科學的理論基礎,即如何看待職場中員工的人性,對行為的重構有著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二、行為模式重建
員工的行為一般受環境和動機的影響,環境屬于外因,動機屬于內因。環境包括企業工作環境,文化環境等,和諧的工作環境,肯定會激發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但不是持續的。因為人都有一定的適應周期,當過了新鮮感之后,就沒有了原來的動力了。要想研究員工行為的可持續性,必須要研究員工的工作動機。如:員工沒了以前的工作動力,這時是要驅動員工的“身”,還是驅動員工的“心”。顯然,“心”是決定員工行為的核心要素。
“心”是行為動機背后的需求、欲望、人性等。馬斯洛認為人有五大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歸屬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
動機是由于人的未被滿足的需求決定的,那需求是由于什么決定。欲望決定了人需求的多少和層次。人至少有五大欲望:性、情、名、利、子。欲望又來自人性的秉性,江山易改,秉性難移。秉性中有貪嗔癡。貪來自于我執,對我的執著。領導者只有明白了行為模式背后的機理,在制定企業相關政策和制度的時候,就會起到效果,否則只能形同虛設。
人性由三部分組成:天性、秉性和習性。天性是純善無惡的,包含著慈悲喜舍凈、仁義禮智信等能量。稟性是純惡無善的,包含著貪嗔癡慢疑、怨恨惱怒煩等能量。習性是可善可惡,包含吃喝嫖賭吸、財色名食睡等需求方式。
三、對現代管理的啟示
(一)對激勵管理的啟示
通過行為模式,行為來自人性中的秉性,秉性中的貪欲決定了需求和動機。欲望中有五大要素:名利性情子。企業可以設置晉升機制解決員工名的欲望;通過薪酬機制解決員工利的欲望;通過文化機制打造“家”的文化,解決情的問題;通過事業的使命解決本性中那種神圣的感覺;通過建立孩子教育基金或者建立職工幼兒園來解決子的問題。
(二)對管理模式的啟示,建立“一體化”的模式
只有讓員工感覺這件事是為自己干,員工才會自動自發。通過行為模式,清晰的看出,人都是貪婪自私的。只有把企業目標和員工個人目標進行連接,員工才會心甘情愿,持續干勁。企業可以采用全員持股的方式,解決一體化的問題,通過持股連接所有人才,為企業所用。就像華為一樣,全員持股,讓員工感覺華為就是自己的公司一樣,只有這種感覺,員工才會持續的引爆自身的智力和才能。
(三)對文化管理的啟示
管理最終的目的不是管人,而是影響人。而影響人最終極的問題就是用思想去影響。所以企業家首先是一個思想家。那思想解決什么呢,解決人的終極問題,就是人為什么來到這個企業,未來將到哪里去。我是誰,我到哪里去的問題。這個問題恰恰是人性中最終極的問題,也就是精神問題。企業一定要解決員工的精神的問題,不僅僅是物質問題。什么是精神?從使用的角度來說,就是員工的行動是發自內心的,自內而外的流淌,不需要給誰看,也不需要證明,也不需要回報。那如何才能鎖定員工的精神呢,可以通過文化管理來去影響員工的心性。可以通過培訓教育來不斷重塑企業使命和價值觀。而企業使命和價值觀一定是符合人性中的真善美,仁義禮智信。只有符合人性中的天性的內涵,員工的天性中的能量就會被激發或者引爆。文化管理中的建設一定有個核心原理,就是自利利他的原理。
四、結語
行為模式背后東西很廣,很深。這只是冰山一角,只有了解行為背后的人性,才會知道如何去經營人。小老板經營事,大老板經營人。領導者一定是控制好自己的欲望,然后去運用欲望來去引導員工的行為的人。希望行為模式對企業管理有所啟發。
參考文獻:
[1] 潘宗光.心經與現代管理[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12.
[2] 余凱成.組織行為學[M].大連理工出版社,2009.3.
[3] 王鳳儀.王鳳儀講人生[M].中國華僑出版社,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