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雁翼
(汕頭市圖書館,廣東 汕頭 515047)
?
“互聯網+”環境下圖書館與數字出版的融合戰略
白雁翼
(汕頭市圖書館,廣東 汕頭 515047)
[摘要]通過闡釋“互聯網+”與數字出版的概念與定義,明晰“互聯網+”環境下圖書館與數字出版融合的必要性,分析了圖書館應用技術、數字版權技術以及技術人員等“互聯網+”環境下圖書館與數字出版融合的必要因素,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互聯網+”環境下圖書館與數字出版融合的路徑。
[關鍵詞]互聯網+圖書館數字出版融合戰略研究
隨著我國互聯網技術的普及與發展,“互聯網+”的概念被應用到各個領域,這給傳統的圖書館服務帶來了機遇和挑戰。依托于互聯網技術,數字出版實現了圖書的數字化編輯與加工,實現了設備終端的閱讀需求,導致人們對紙質圖書的需求越來越小,顛覆了當代人的閱讀習慣。一方面,“互聯網+”的環境推動了新型電子讀物的出現,是傳統圖書館必須應對的新趨勢;另一方面,“互聯網+”也為傳統圖書館轉型提供了機遇,能夠有效地促進圖書館與數字出版的融合。基于此,“互聯網+”環境下圖書館與數字出版融合逐漸引起人們的關注與重視。
1.1“互聯網+”的基本內涵
所謂“互聯網+”是指在Web2.0環境下產生發展起來的互聯網新形態,主要是利用信息通信技術,把互聯網和包括傳統行業在內的各行各業結合起來[1]。作為一個宏觀的普適概念,“互聯網+”可以為任何一個傳統的行業提供新思維、新方式、新動力、新模式,通過這種資源整合,為新的領域創造一種新的生態發展戰略。2015年李克強總理正式提出了社會“互聯網+”化,實現了互聯網思維的創新實踐,為經濟的發展和改革提供了一個全新的平臺。“互聯網+”作為行業產品和服務的新公式,專家將其進一步解釋為多屏、全網、跨平臺的發展模式,由此開啟了以互聯網推動經濟發展的新局面,“互聯網+”也逐漸受到各行各業的重視。
1.2數字出版的定義
數字出版的概念提出是基于傳統出版與互聯網技術發展相結合的基礎上產生的,是一種新興的出版產業[2]。數字出版產業以內容的數字化、管理過程的數字化、產品形態的數字化以及傳播渠道的數字化為特征,打造新時期無紙化的全信息資源網絡出版。作為蓬勃發展的新興產業,數字信息已經從多方面改變了社會信息傳播環境,不僅降低了紙質圖書的出版費用,還推動了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為打造無紙化信息社會提供了可能。
1.3“互聯網+”環境下圖書館與數字出版的融合
“互聯網+”環境為圖書館和數字出版的整合提供了必要紐帶,基于“互聯網+”的資源整合優勢,圖書館已不再局限于傳統的文獻借閱和學習空間的服務,逐漸向資源信息化轉型,數字出版成為當代圖書館資源建設的顯著標志。傳統的圖書館與數字出版實際上是博弈的關系,具體體現在紙質書本與數字出版物的用戶競爭,然而“互聯網+”顛覆了兩者競爭的狀態,開始從對立走向融合,共同為讀者服務。
“互聯網+”環境下,圖書館與數字出版融合是市場環境變化的要求、技術標準統一的需要,同時也是數字版權保護的結果。
2.1市場環境變化的要求
隨著市場環境發生改變,傳統的紙質時代不再占據壟斷地位,數字時代開始改變人們的社會環境,改變人們獲取知識的途徑與方式,滲透到各行業的方方面面,圖書館和出版機構開始走向和諧共生的局面,體現在圖書館的積極轉型,尤其是各大圖書館建立數字化資源庫,標志著傳統圖書館理念的改變。數字圖書館的建立增加了圖書館對信息資料的投入,增加了與社會的融洽度,圖書館逐漸跟上數字技術發展的步伐,適應數字化的發展,歸根結底,是市場環境變化的結果。
2.2技術標準統一的需要
圖書館與數字出版的融合,除了市場大環境的引導,還需要技術標準的統一。伴隨互聯網的普及,人們養成了通過網絡或移動設備閱讀的習慣,由此,數字化資源產生了統一的格式標準,避免了平臺之間無法兼容等技術問題。例如目前比較流行的PDF格式,大多應用平臺都采取PDF格式進行文本的閱讀和文本之間的轉換,圖書館與數字出版的融合基于技術標準的統一,可以更快更好地完善二者銜接過程中產生的問題,促進了圖書館向數字化的轉型,促進了數字市場的推廣,同時促進了我國數字出版產業與國際標準相接軌的步伐[3]。
2.3數字版權保護的結果
圖書館作為一個社會的服務機構,其資金大多數來源于國家的撥款,包括科研機構、人力、物力均十分有限,沒有過多的能力與作者進行版權的交易。讀者對于信息資源的閱讀和下載往往受到數字版權的保護,這就需要圖書館與數字出版相結合,將所產生的費用盡量最小化,例如圖書館與作者簽訂合同,一次性買斷作者的學術產品或者某一資源庫,在規定時間內向本館的用戶有償開放,用戶進行包年或包月的資源購買,對于同一個學術文獻,在一定時間內可以免費下載多次。通過圖書館與數字出版的融合,既保護了作者的數字版權,又減小了用戶的花費,可謂兩全其美。
“互聯網+”環境下,影響圖書館與數字出版融合的要素既包括圖書館本身的應用技術,也包括數字版權建設和技術人員的努力,具體如圖1所示。

圖1 “互聯網+”環境下圖書館與數字出版融合的要素
3.1圖書館應用技術是“互聯網+”環境下圖書館與數字出版融合的基石
實際上,無論是傳統的圖書館服務還是新型的數字出版,圖書館應用技術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傳統的圖書館服務上,包括圖書館與圖書供應商之間、圖書館與讀者用戶之間以及圖書館與圖書館的館際互借之間,都需要圖書館技術的參與,例如圖書的采訪工作、圖書的分編典藏工作,都離不開圖書館應用技術。“互聯網+”的新環境下,數字信息的加入賦予圖書館應用技術以新的任務和角色,網絡信息的訪問和鏈接、文獻的網絡傳遞以及在線咨詢等活動也需要圖書館應用技術的支持。數字出版多媒體數據、圖文數據等專業的數據庫也必須經過相關技術進行過濾壓縮及儲存才能夠為圖書館所用。此外,電子閱讀器與圖書館進行合作也是目前數字出版的一大流行趨勢,這種合作方式通過先進的技術手段使讀者用戶可以在“互聯網+”的環境下,將所閱讀內容下載到終端設備上,方便和創新讀者用戶的閱讀體驗[4]。總而言之,“互聯網+”環境下圖書館與數字出版的融合需要圖書館應用技術的全程參與,圖書館應用技術具有基石的作用。
3.2數字版權技術是“互聯網+”環境下圖書館與數字出版融合的核心
正如上文所述,“互聯網+”環境下圖書館與數字出版融合是數字版權保護的結果,同樣數字版權技術亦是“互聯網+”環境下圖書館與數字出版融合的核心。“互聯網+”本身是一個開放性的平臺,而圖書館以及數字出版的文獻內容是作者的知識產物,應該受到嚴格的保護。目前網絡技術公司通常用加密的方式對圖書館數字內容進行保護,例如高校圖書館數字信息庫常用的用戶群體限制,只有本校師生才能通過局域網閱讀或下載本校的數字資源庫,以及最常用的加密算法,通過代碼加密保護數字版權的技術。大多數網站都應用了一種防復制技術,以百度文庫為例,數字內容加密,在沒有獲取網站許可之前,禁止在網頁上實現復制、下載等功能,以此來限制作品內容的復制和傳播,保護作者的版權。保護版權一直是學術界的重點,在圖書館與數字出版融合機制構建中,只有加強對作品版權的保護,才能維護作者正當的權益,保持學術界風氣的正直。因此,數字版權的保護技術對“互聯網+”環境下圖書館與數字出版的融合至關重要,是其核心因素[5]。
3.3技術人員是融合戰略實施過程中的技術保障
不同于傳統的圖書出版,數字出版的運營方式每個環節都需要很強的專業操作,離不開技術人員的工作。在“互聯網+”的新環境下,傳統圖書館開始嘗試與數字化出版結合,從紙質出版到數字出版還需要更多的技術磨合,原因在于二者的運行機制不同、流程不同,掌握的技術也不盡相同。一方面,傳統圖書館對數字化知識認識不足,另一方面,少數擁有數字出版編輯能力的優秀人才大量流失,使得數字化出版行業人才緊缺,二者銜接不暢,面臨人才斷層的窘境。所以應加強人才的培訓,培養既熟悉傳統圖書館業務又精通數字出版的復合型人才。加快人才隊伍的建設,改變原有人員的組成結構是融合戰略實施過程中的技術保障,也是促進圖書館在面臨電子信息化社會轉型的動力,同時加快了圖書館向數字化建設的轉變。
4.1充分利用互聯網+環境,助力數字圖書館建設
首先,圖書館要充分發揮自身的數字資源優勢,建立健全數字資源的數據庫和文獻保護機制。其次,數字出版業要運用相關技術致力于圖書館與數字出版的融合,為數字化運營提供相關的技術支持。在“互聯網+”的新環境下,助力數字圖書館建設主要是指數字圖書館的數字內容制作、數字資源管理、數字資源的發布以及數據儲存保管等相關技術。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數字圖書館建設已突破國家的范圍,開始走向國際間的合作,例如我國中科院圖書館與荷蘭圖書館的資源共享保存協定,充分體現了數字圖書館建設的重要性。總之,想要實現圖書館與數字出版融合的融合,必須充分利用“互聯網+”的大環境,加強數字圖書館的建設以及圖書館間的協作發展。
4.2依托Web2.0云端化,拓展數字平臺建設
Web2.0云端化是隨著計算機網絡技術發展應運而生的,是拓展數字平臺建設的必要技術支持。一方面,傳統圖書館可以借助Web2.0云端化技術化解具體流程中產生的資金壓力,利用網絡技術的便利性與可重復性解決格式轉變的問題,將圖書館分散的設備、分散的資源信息及數據整合起來,統一儲存在免費的云端上,再利用云端計算機技術,逐步完成文件的分析與傳輸[6]。另一方面,拓展數字平臺建設可以實現圖書館的資源共享,有利于形成靈活的、自由度高的服務體系,既能滿足傳統圖書館的要求,也能符合現代化數字出版的需求,有效緩解因為數據量過大而導致的資金短缺等問題。此外,依托Web2.0云端化與拓展數字平臺建設有利于構建性價比較高的存儲平臺,對“互聯網+”環境下圖書館與數字出版融合而言,可以降低融合的硬件投入。總之,利用云端的形式儲存、同步數據信息,短期來看,是實現圖書館與數字出版融合的有效路徑,長遠來看,對完善圖書館業務、促進圖書館數字化轉型、保證數字化平臺開發以及保護數字版權等方面都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4.3基于互聯網便利性,提供個性化服務
互聯網的便利性為“互聯網+”環境下圖書館與數字出版的融合機制的可操作性提供了保證,也為提供個性化服務提供了可能。首先,圖書館建立健全數據庫需要互聯網平臺,在線出版的內容與層次也要通過專業的數據壓縮技術的支持,通過擴大數字化出版范圍、提升產品的附加價值、增加讀者用戶的選擇,從而創新互聯網的盈利模式。其次,圖書館提供個性化服務還需要完善專業化的搜索引擎建設,必要時需要實現定制化生產。原因在于成熟的技術才是吸引讀者用戶的核心因素,圖書館通過獨特的自身優勢,結合完善的搜索引擎,加強信息檢索和數據的深度挖掘,提供海量的信息存儲及搜索體驗,能夠最大程度增加用戶對數字圖書館的粘性。第三,圖書館可以按照所需的數字化出版內容,將電腦中的信息打印出來,為用戶提供個性化服務,既省去了中間環節,避免數字化出版的盲目性與刻板性,又可讓讀者用戶對出版內容有大體了解,根據用戶的要求選擇打印,增強了用戶的自主選擇性。第四,基于“互聯網+”的便利條件,越來越多讀者選擇數字化出版,對圖書館的運營而言,是一種難得的契機,通過圖書館與數字化出版的融合,探索圖書館商業模式,增加圖書館的收益。綜上所述,基于互聯網的便利性提供個性化服務是“互聯網+”環境下圖書館與數字出版融合的有效路徑。
“互聯網+”環境下的圖書館與數字出版并不是二者簡單的疊加,只有透徹了解“互聯網+”的內涵與特點、了解數字出版的運行機制,并分析傳統圖書館的服務模式,才能構建起有機的圖書館與數字出版的融合。總而言之,“互聯網+”改變了圖書館與數字出版的競爭關系,二者在“互聯網+”的促進下將逐步走向融合。
參考文獻:
[1]黃楚新,王丹.“互聯網+”意味著什么——對“互聯網+”的深層認識[J].新聞與寫作,2015(5):5-9.
[2]何堅石.數字出版環境下圖書館信息資源建設新探[J].韓山師范學院學報,2011(2):105-108.
[3]彭雙五.數字圖書館的著作權法律問題研究[D].武漢:武漢大學,2013.
[4]宋臣國.數字時代圖書館出版服務模式研究[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13.
[5]賈寧芳.數字圖書館與數字出版機構的博弈分析[D].哈爾濱:黑龍江大學,2014.
[6]張興旺,李晨暉.當圖書館遇上“互聯網+”[J].圖書與情報,2015(4):63-70.
白雁翼女,1969年生。本科學歷,館員,編目中心副主任。研究方向:圖書館編目和管理。
[分類號]G250.7
收稿日期:(2016-03-18;責編:王天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