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詩平 周有芬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圖書館,江蘇 南京 210044)
?
智能穿戴設備在高校圖書館信息服務中的應用?
李詩平周有芬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圖書館,江蘇 南京 210044)
[摘要]分析了智能穿戴設備在高校圖書館信息服務中應用的必要性,闡述了智能穿戴設備在高校圖書館信息服務中應用的關鍵技術和特點,論述了智能穿戴設備在高校圖書館信息服務中的服務原理,最后指出智能穿戴設備在高校圖書館信息服務中的具體應用。
[關鍵詞]智能穿戴設備高校圖書館信息服務
可穿戴技術是一種較為新穎的智能化技術,其給予了穿戴的服裝或者配件擁有獨特的傳感和智能計算能力。這種嶄新的高科技已經在美國的一些高校圖書館進行試點應用[1]。美國的克萊爾蒙特大學圖書館首先引進了可穿戴技術,而且該圖書館還設立了項目組專門為此項技術服務,其還與谷歌公司進行合作,并在網絡媒體、社交平臺以及傳統媒體上宣傳推廣谷歌眼鏡。此外,該大學圖書館還經常組織內部培訓,講授谷歌眼鏡的使用方式和具體功能。圖書館管理人員可以針對教師和學生身上的可穿戴設備反饋的信息準確定位教學需求,更好地提供服務。美國大學圖書館已經成為可穿戴技術使用的先驅,可穿戴技術在圖書館方面的應用必將更加全面和廣泛。
1.1實現高校圖書館智能化操作的需要
可穿戴技術創始人BameltMichael認為,到2014年左右人們已經接受可穿戴技術并且可以利用可穿戴技術控制自己的家庭設施[2]。智慧圖書館的首要要求就是將圖書館智能化,這是將人類的感知與數字圖書館的服務進行智慧化結合。智慧圖書館的技術支撐主要是圖書館的網絡化、數字化以及智能化。因此建立智慧圖書館首先需要將圖書館進行智能化,其中主要包括建筑的智能化和設備的智能化。而用戶通過可穿戴設備可以非常方便地控制智能設備,比如調節室內溫濕度和家電的開關等。
1.2實現高校圖書館全面收集讀者信息的需要
可穿戴設備提供商可以根據用戶的使用情況分析其消費心理和興趣愛好,并把這些信息提供給專門的服務公司,比如一些航空公司已經專門購買可穿戴設備提供商提供的用戶行為習慣和消費心理等數據[3]。卡塔爾航空公司、澳大利亞航空公司以及英國航空公司都已經通過可穿戴技術得到旅客具體的用餐需求和行為習慣,并把這些信息存檔以便于后期分析,從而為旅客提供細致周到的服務。圖書館方面,可以通過可穿戴設備全面了解讀者的個人信息,并將讀者的閱讀需求、生活方式以及社交習慣以可視化的方式展現出來。可穿戴設備會通過傳感器收集讀者的具體信息,并將這些信息上傳到與設備相連的服務器中,而圖書館管理人員就可以通過服務器非常方便地得到讀者真實可靠的行為信息。
2.1智能穿戴設備的關鍵技術
2.1.1無線自組網絡技術。可穿戴設備會與使用者進行相應的匹配,每個可穿戴設備作為一個獨立的節點與網絡相連,由此大量的節點會組成一種非常特殊的網絡,稱為自組網絡[4]。無論何時何地,專業人員都可以不依靠網絡設施的支持組建一個無線自組網絡,其網絡主要由帶有無線裝置的移動終端組成,而且是一種具有多跳頻特性和自我修復的系統。
2.1.2數據庫存儲與分析挖掘技術。可穿戴設備的控制系統可以在用戶移動過程中訪問數據庫,這種訪問方式與常見的數據庫管理方式有很大的不同。移動式的數據庫具有高效的嵌入式數據庫管理模式、支持多種用戶訪問協議以及支持多種操作系統等優勢。
2.1.3人機交互技術。可穿戴設備可與計算機操控系統緊密聯系。因此如何保證人機交互的效果是可穿戴技術發展的重要因素,其可以在人與計算機之間建立聯系,并幫助解決人機之間的不兼容問題以及提高計算機對于周邊環境的感知能力。
2.2智能穿戴技術的特征
2.2.1移動性。可穿戴設備可以時刻伴隨用戶身邊,方便用戶及時有效地進行操控。比如智能型鞋子,專業人員會將傳感器安裝在鞋子的各個部分,以此收集所需的信息,而且可以與移動設備進行連接,一旦用戶長時間久坐不運動,鞋子就會發出警告,提示您:“需要站立,運動一下”。
2.2.2交互性。可穿戴設備在收集用戶數據的同時,還會利用自身的處理器對信息數據進行處理,并將處理結果以可視化的方式反饋給用戶。比如蘋果公司的iWatch手表不僅可以提供電話的服務方式[5],還可以提供Siri語音搜索和播放功能。
2.2.3集成性。由于可穿戴設備的所占空間有限且用戶的功能需求不斷增加,因此集多種功能于一種可穿戴設備的技術將受到用戶的青睞。加州大學的圣地亞哥分校技術研究人員就研究出了一種嵌入式傳感器,可針對用戶的唾液和汗液進行分析,從而為改善用戶身體提供技術支持。
2.3智能穿戴設備的應用原則
2.3.1美觀實用。可穿戴設備要做到美觀實用,且不能干擾用戶的正常生活。因此在設計可穿戴設備時要充分考慮用戶的感受,做到設備的美觀和性能并重。
2.3.2以人為本。設計可穿戴設備要始終以用戶需求為準則。可穿戴設備不僅是一種智能設備,更要顧及用戶的使用感受,因此在設計時要將用戶需求放在首位,并利用智能化設備的思維刺激用戶的思考。比如小米公司設計的小米手環就可以為用戶提供來電提醒功能以及幫助監測用戶的睡眠狀態[6]。
2.3.3互聯互通。可穿戴技術已經將用戶的時間進行網絡碎片化處理,可以將用戶的使用記錄和感知數據進行存儲和處理。比如可穿戴設備可以將用戶看到的圖片進行上傳,還為多系統平臺之間的信息交流提供兼容性服務[7]。可穿戴設備甚至可以和云端進行更為深入的交互。
公共關系的活動方式是指以一定的公關目標和任務為核心,將若干種公關媒介與方法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一套具有特定公關職能的工作方法系統。按照公共關系的功能不同,公共關系傳播包括以下幾種方式[3]:
在現有的信息服務模型的基礎上,作者將用戶、環境以及系統這三者與可穿戴設備進行嵌入式結合,從而得到一種改進型信息服務模型,其模型如圖1所示。
3.1用戶環境分析
用戶環境是用戶行為、心理信息以及信息需求相互作用的產物。具體來說,特定環境下的用戶、扮演的社會角色以及應用場景共同組成了用戶環境。隨著社會信息化和數字化進程的不斷深入,用戶的生活、學習以及工作方式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相應的用戶信息需求也要隨之產生變化。現代社會已經進入可穿戴技術階段,用戶已經從適應環境的主體轉變為參與和改造環境的主體。可穿戴設備與可穿戴技術相互交互,在智能化系統的支持下,能夠非常顯著地提高用戶的感知體驗。

圖1 智能穿戴設備信息服務模型
3.2用戶分析
在改進型信息服務模型中,關鍵環節是用戶的感受,而不是硬件設備或者技術。現在信息服務模型越來越重視用戶的信息需求,直接將用戶的體驗作為衡量信息服務的重要標準。在可穿戴設備以及技術應用的環境下,針對用戶自身的情感和生理需求以及交互過程中產生的新的需求,可穿戴技術都會及時響應,并將信息傳遞給系統以獲得服務權限。用戶在獲得反饋信息后,可以進行信息的再處理,最后還能針對服務質量進行評價。
3.3用戶與系統的交互分析
在高校圖書館中,當用戶有信息意圖或行為產生的時候,使用智能穿戴設備界面可以實現與系統之間的交互。兩者之間主要的交互形式有:咨詢型信息服務和預測型信息服務。前者通常是當用戶的信息需求為問題求解類時,根據用戶提出的問題,系統進行信息處理之后及時向用戶推送,用戶可以憑借接收到的信息對實際問題進行解決,信息處理的過程其實就是為了輔助決策而進行的信息聚集、挖掘以及分析過程,完成服務之后,用戶還需要對系統提供的服務進行及時的評價,若用戶有更高層次的需求或對接受的服務信息不滿意,可以對自己的信息行為進行重新調整,重復以上過程,直至滿意為止。后者的信息服務形式在范疇上隸屬于隱性信息服務,就是說智能穿戴設備平時會對用戶產生的各種數據進行收集,并根據這些數據對用戶所處的環境、用戶的情緒以及可能產生的行為進行預測,使用戶的行為與特定環境相符合。比如,在開會時用戶有把手機自動調為靜音或震動模式的行為、在睡覺時用戶無意識地進行關燈的操作等,都是信息和行為的選擇、干預、預測以及反饋。
智能穿戴設備應用于高校圖書館信息服務中的服務層次結構如圖2所示。其服務層次包括硬件層、驅動層和服務層。服務層作為系統的核心層次,可以通過調度、分配和決策信號融合采集到的信息,最終達到高層次融合信息的目的,滿足不同的應用需求。驅動層根據每一個功能模塊的特性,把統一的信號接口提供給服務層,實現對硬件的驅動。硬件層是把在Zigbee協議基礎上實現的無線傳感器模塊嵌入到智能穿戴設備中,這些無線傳感器模塊具有信息的采集、輸入、計算、輸入、顯示以及存儲功能。

圖2 智能穿戴設備服務層次結構
4.1實現對讀者的多功能導航
傳感器是智能穿戴設備的核心器件,根據傳感器的功能可以劃分為以下3個類型:運動、生物以及環境傳感器。這些傳感器實現的功能主要包括運動探測、娛樂、人機交互以及導航等,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導航。作為智能穿戴設備的代表,谷歌眼鏡掀起了全球可穿戴設備市場搶占的高峰。在2012年,谷歌公司發布了谷歌眼鏡,其功能等同于智能手機,本質上是多種設備的結合體,具有攝像頭、投影儀、存儲運輸、傳感器以及操控等功能,集合攝像機、眼鏡和手機為一體,以智能手機的格式通過電腦化的鏡片把信息展示在用戶眼前。一方面導航功能有助于用戶對智慧圖書館地理位置的了解,還有助于對智慧圖書館整體建筑結構的了解,實現用戶對圖書館精準定位的需求;另一方面用戶通過智能穿戴設備可以對智慧圖書館的整體布局進行詳細了解,輕松自由地對所需文獻資源進行查找獲取。通過智能穿戴設備,在用戶面前呈現出一張圖書館的電子地圖,利用音控功能幫助用戶到達圖書館的任意場所。
4.2幫助弱勢群體便捷利用圖書館
公共文化設施的平等利用是全體公民都可以享受的權利,但在智能穿戴設備投入使用之前,要在真正意義上實現所謂的平等幾乎是不可能的。由于公民個體的差異,在本質上公共文化信息的獲取就是不平等的。通過智能穿戴設備,這種不平等勢必得到極大改善,弱勢群體可以與正常人一樣對智慧圖書館進行利用。OrCam眼鏡目前已經廣泛應用在以色列,這種眼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恢復視力受損者甚至是盲人的視力。這種眼鏡上依附有一個小攝像頭,穿戴者指向的物體甚至是字體都可以被其識別,并通過智能計算機把穿戴者指向的東西大聲地說出來,可以幫助盲人通過聽覺完成視覺的效果。以色列還有一款放生腿支架,下身癱瘓者通過該支架的穿戴可以不必再依附輪椅進行行走,這款仿生支架的材料是輕質材料,供電方式為電池,控制器形式為腕戴,可以對穿戴者的走動進行檢測和引導。在美國該設備已經過FDA批準,被譽為能改變人生的一項發明。
4.3實現個性化知識服務
對于智慧圖書館來說,其最終目標就是實現智慧服務,也即是基于知識服務實現知識的創新、提升知識的價值、滿足用戶的個性化需求。知識服務的增值性和創新性勢必帶來良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真正的智慧服務要幫助用戶做到對知識的充分吸收和利用,最終實現知識的增值和創新。要想提供智慧服務,只有充分了解用戶的個性化需求,才能把個性、創新的知識服務提供給每一個用戶。與其他智能設備相比,智能穿戴設備體現出更為強大的數據收集能力,因為智能穿戴設備中不僅有交互技術的使用,還添加了多種傳感器,可以實時記錄用戶的信息數據并能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處理。通過傳感器等智能穿戴設備可以對人體數據進行自動搜集,給用戶帶來全新的感知體驗。在傳統圖書館中,對用戶信息的收集通常要借助PC服務終端、館舍監控終端以及圖書館用戶日志等,但智能穿戴設備的出現和使用徹底改變了傳統圖書館中對用戶信息的獲取方式,體現了較好的實用價值。
參考文獻:
[1]于南翔,陳東義,夏侯士戟.可穿戴計算技術及其應用的新發展[J].數字通信,2012(4):13-20.
[2]孫益祥.可穿戴設備發展趨勢及信息安全風險分析[J].無線互聯科技,2013(11):92-96.
[3]李揚.可穿戴設備的突破口[J].高科技與產業化,2014 (6):90-93.
[4]毛彤,周開宇.可穿戴設備綜合分析及建議[J].電信科學,2014(10):134-142.
[5]張洋.智能可穿戴設備的需求與機會[J].新營銷,2014(2):76-78.
[6]胡從意.智能可穿戴設備時代來臨[N].東莞日報,2013-10-28C02.
[7]劉思言.可穿戴智能設備引領未來終端市場諸多關鍵技術仍待突破[J].世界電信,2013(12):38-42.
李詩平男,1966年生。碩士研究生,館員。研究方向:數字圖書館、圖書館信息化。
周有芬女,1971年生。碩士研究生,副研究館員。研究方向:信息服務、參考咨詢。
[分類號]G252.8
收稿日期:(2016-03-08;責編:楊新寬。)
*本文系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移動互聯時代背景下城鄉公共氣象服務均等化問題研究”(項目編號2015SJB069)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