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力
(大連外國語大學圖書館,遼寧 大連 116044)
?
大數據時代圖書館學科服務模式探析
楊振力
(大連外國語大學圖書館,遼寧 大連 116044)
[摘要]在分析學科服務大數據背景的基礎上,從學科服務鏈接方式、系統環境和服務價值3個方面分析大數據對學科服務的影響,以此為依據提出用戶數據成為大數據時代學科服務模式的核心要素,并探討大數據時代學科服務管理模式、功能構建等。
[關鍵詞]圖書館學科服務大數據用戶數據
2011年5月麥肯錫公司在《大數據:下一個創新、競爭和生產力的前沿》研究報告中首次提出大數據的概念,隨后大數據進入各領域的視野之中,各類報告紛紛發布:《2012年大數據技術生命周期》《分析:大數據在現實世界中的應用》《大數據:創造商業價值的大機會》等。各國政府也紛紛參與進來,2011年韓國發布“智慧首爾2015”計劃,提出“利用大數據解決市民小煩惱”、2012年美國發布《大數據研究和發展倡議》[1]、英國政府發布了《開放數據白皮書》、日本制定和發布了《面向2020年的ICT綜合戰略》,重點關注大數據研究與應用。面對大數據如此迅猛的發展勢頭,適用于大數據應用的各類數據存儲技術、挖掘技術、分析技術、處理技術、可視化技術等得到廣泛研究,將各行業帶入一個大數據時代[2]。在大數據時代,與信息服務和數據處理密切相關的學科服務必然會受到大數據的影響[3],如何應用大數據成為學科服務在大數據時代首要解決的問題。
2.1學科服務鏈接方式的轉變
傳統學科服務以“聯”為主,以資源為紐帶,通過資源的整合積極向用戶推送學科資源。以“聯”為主的鏈接方式是學科館員經過了解用戶的需求信息,收集學科信息,快速將信息傳遞給用戶,但學科服務提供的方式是學科館員經過外圍信息或溝通交流方式產生用戶需求的間接信息,然后圍繞資源進行整合,向用戶提供學科服務[4],而非用戶信息行為產生的直接需求數據或由用戶信息行為數據衍化而來的相關需求數據,并且服務節點之間是平面化結構,學科館員與用戶之間形成直線鏈接。
大數據環境下學科服務以“互”為主,以數據為紐帶,通過資源的拉取,積極為用戶挖掘學科資源,以“互”為主鏈接方式的特征是學科館員經過對用戶信息檢索、信息獲取等信息行為軌跡分析研究、聚類相關學科資源,并以此為基礎,為用戶提供學科服務,其學科服務提供的方式是經過用戶信息行為數據分析直接獲取其學科信息需求,學科服務節點之間形成互聯的網狀結構,通過大數據,學科館員與用戶之間、用戶與用戶之間相互聯系。大數據讓用戶的信息行為有跡可循,同時也便于學科館員發現用戶之間的學科研究脈絡和隱藏的網絡關系。
2.2學科服務系統環境的轉變
傳統學科服務系統環境的重要特征是微環境,學科服務以本館用戶為主體,強調嵌入式服務為主,突顯個體服務特征,因而服務的系統環境是局部性的微觀環境,用戶之間的學科服務是獨立的,整個微環境以學科資源為核心,學科館員圍繞學科資源營造服務系統[5]。而大數據環境下的學科服務將用戶納入整個服務系統,圍繞用戶信息行為營造服務系統,具有動態宏觀的系統結構,由于用戶信息行為的不斷輸入輸出,以用戶信息行為為中心的學科服務系統也處于動態變化中,在用戶自組織性的信息行為中通過大數據的系統互動作用使學科服務的系統環境形成一個復雜的、緊密聯系的大系統環境[6]。在學科服務的大系統環境中學科服務的一些要素是不斷變化的,有些要素是相對穩定的,這些變化的和相對穩定的要素能使學科服務大環境具有自我形成結構和穩定存在的能力,從而形成行之有效的動態運行狀態和模式,主動收集數據,以帶動更多的數據進入學科服務的大系統環境,使系統中的數據通過分析和使用“活”起來,產生更有價值的數據,從而使學科服務的易用性和適應性越來越好。
2.3學科服務價值的轉變
傳統的學科服務價值在于用戶接受學科服務,學科服務經過創新服務方式、手段,運用相應的服務技巧,將學科資源推送給用戶,使用戶接受學科服務。而大數據環境下的學科服務通過用戶信息行為數據分析,探尋用戶的信息需求、信息習慣和服務要求,據此調整服務策略,整合服務要素,制定個性化信息產品,從而實現用戶導向的學科服務價值[7]。用戶導向的學科服務價值使用戶數據分析更加重要,體現在更高價值的用戶交流、新用戶需求分析報告、用戶需求資源的重新分配、領先用戶需求的資源整合,使數據成為學科服務的催化劑,在人與機器中逐步構建分析資源,實現從第三方用戶信息行為數據獲取信息線索,重新發現用戶需求的學科資源外延,提升學科服務獲取深度。另外,學科館員如何從無序和有序的用戶信息行為數據中識別用戶的需求是大數據環境下學科館員必備的職業技能[8]。
3.1學科服務模式的核心要素
用戶數據成為大數據時代學科服務模式的核心要素,大數據從鏈接方式、系統環境和服務價值3個方面通過用戶信息行為產生的用戶數據影響學科服務。因而大數據時代學科服務首先要做的是收集用戶數據,并對用戶數據進行分類和管理,使用戶數據能夠被分析和使用,產生新的價值。傳統用戶數據的收集多來自用戶自己在使用數據庫時填的個人研究領域、學科分類等,但用戶的研究是不斷變化的,信息行為是動態的,因而用戶在搜索信息時會表現出與研究領域、學科分類不同的信息行為特征,因而大數據時代學科服務要收集用戶信息行為的動態數據,準確定位用戶數據的價值和相對穩定性,對用戶數據進行有效的分類[9]。
大數據環境下用戶數據分類可以從多個角度進行考量,并定性其數據價值。從用戶數據所處的存儲層次來看,用戶數據可分為基礎層、中間層和應用層。基礎層通常存儲最基本的原始數據,以用作其他數據研究的基礎,其數據價值在于描述價值,通過基礎層的數據,學科館員可以描述用戶的日常信息行為,因而學科館員需要收集與學科服務目標緊密相關的基礎層數據;中間層數據是基于基礎層數據加工的用戶數據,這些中間層數據可以根據不同的學科服務目標,按照不同的用戶主體進行存放,其數據價值在于預測價值,用戶數據的預測價值包括兩種:一種是對某一個用戶信息需求進行預測,為用戶提供精確學科服務;另一種是對相串聯的用戶信息需求進行預測,擴大學科服務外延;應用層數據則是針對具體學科服務要求的應用,解決具體學科服務問題的用戶數據分析和數據挖掘,實現數據的應用價值,使用戶數據成為有用的“活”數據[10]。
3.2學科服務模式的管理方式
從用戶數據的收集到管理實際上是用戶數據的使用過程,通過數據的分類與重組實現學科服務的創新。大數據環境下學科服務模式的管理方式需要圍繞核心要素即用戶數據開展,首先根據用戶數據建立用戶屬性標簽,其次是根據學科服務要求應用用戶屬性標簽。建立用戶屬性標簽實質是“活”做數據收集,不但收集用戶信息行為數據,還要預測用戶接下來的信息需求,而應用用戶屬性標簽的實質是“活”看屬性標簽,結合學科服務系統環境下的其他用戶屬性標簽,靈活應用收集到的“活”數據,整合出能夠更好地促進學科服務發展的數據。
用戶屬性標簽的建立需要以基礎層數據為依據,通過中間層數據來生成用戶在特定信息行為中的個性化標簽,標簽的建立標準與學科館員的服務經驗緊密結合,即使通過模型來建立標簽,其模型要素的甄選與設立也離不開學科館員的服務經驗,所以用戶數據的屬性標簽是學科館員經驗判斷的數據,但用戶標簽的建設需要將這些經驗數據與大數據學科服務模式的系統環境結合起來,在對經驗數據進行歸納總結的同時,充分考慮系統環境的影響,進行準確設定。對于大數據環境下的學科服務來說,用戶的屬性標簽是多種多樣的,如何將多樣化的用戶屬性標簽進行串聯、歸一才是大數據系統環境下學科服務的核心問題。用戶屬性標簽的應用需要一個管理平臺,因為在大數據時代學科服務系統環境下[11],用戶是以屬性標簽的形式存在,學科館員可以利用管理平臺進行用戶選擇,根據選擇用戶的屬性標簽制定學科服務計劃,對學科館員來說,選擇標簽需要足夠簡單并且能夠非常清楚地知道所選擇標簽具體代表的含義。
3.3學科服務模式的功能構建
為了實現對用戶屬性標簽集成化管理和學科服務智能化的需要,學科服務模式的平臺功能包括以下4個方面[12]:多個系統間數據集成;在保證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共享數據;良好的數據獲取和推送機制;互動的數據交流功能。多個系統間數據的集成包括數據資源的集成和用戶標簽的集成管理,將散落在不同地方的數據集成起來,設計結構化的標簽體系和分類體系,包括數據目錄、數據多維分類屬性及用戶標簽命名規范,使多源的數據被系統地規劃和整理。當所有的數據文檔實現集成管理時,如果想要實現安全的共享,即向需求用戶在合適的時間推送恰當的數據,就必須通過多種類型的權限管理方式建立信息共享安全機制[13]。當共享數據的量和質達到一定規模時,為了保證有價值數據在需要時能被有效地獲取,學科服務模式需要構建良好的推送機制,通過強大的跨平臺搜索功能,根據用戶屬性標簽,將價值數據進行系統和關聯的顯性呈現,并以此派生出用戶需求數據的知識關聯圖,即關于某一個主題數據的聚類顯示,使學科館員和相應主題研究用戶對于所查詢領域的數據有系統的了解。大數據學科服務模式同樣需要互動交流功能,將后臺的數據運行和前臺的互動服務結合起來,現在常用的交流平臺如專家庫、交流社區、知識維基、博客、微博、微信等為大數據時代的學科服務模式提供了交流功能基礎(見圖1)。

圖1 學科服務模式的功能構建
大數據時代的學科服務中,數據是平臺功能的中心,學科服務的隱性功能和顯性功能必須聯系起來才能發揮最有效的服務功能,數據集成需要在平臺的隱性功能區完成,數據交流在平臺的顯性功能區完成。數據共享、數據推送是平臺隱性功能區與顯性功能區通過數據聯系才能實現。平臺功能相互聯系,互為基礎,通過數據實現學科服務大數據服務功能。
參考文獻:
[1]郎為民.漫話大數據[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4:56.
[2]劉澤照,張謙.國外大數據研究特征及趨勢預測[J].圖書館論壇,2014(8):103-108.
[3]和婷.大數據思維對圖書館信息服務工作的啟示[J].圖書館建設,2014(1):64-68.
[4]黃紅梅,張琳.高校圖書館嵌入式服務實踐與優化——以大連外國語學院學科服務為例[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4(2):46-48.
[5]郭自寬,張興旺,麥范金.大數據生態系統在圖書館中的應用[J].情報資料工作,2013(3):23-28.
[6]劉小鋒.大數據環境下圖書館跨邊界知識自組織促進知識轉移方法[J].圖書館學研究,2014(7):45-52.
[7]江云,李鳳蘭.大數據在我國圖書館的應用及推進研究[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4(6):35-41.
[8]馬曉亭.大數據時代圖書館個性化服務讀者隱私保護研究[J].圖書館論壇,2014(2):84-89.
[9]馬曉亭.大數據時代圖書館客戶關系管理研究[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4(6):49-52.
[10]王蘭成,黃永勤.大數據背景下Web新型學科資源共享與開發研究[J].情報資料工作,2015(1):76-80.
[11]馬曉亭.大數據時代圖書館數據整合系統構建研究[J].圖書館建設,2014(6):83-87.
[12]朱維喬.面向大數據的機構知識庫構建模式創新研究[J].圖書館學研究,2014(7):32-36.
[13]黃國彬,鄭琳.大數據信息安全風險框架及應對策略研究[J].圖書館學研究,2015(7):24-29.
楊振力男,1981年生。碩士,館員。研究方向:圖書館服務。
[分類號]G258.6
收稿日期:(2016-03-14;責編:王天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