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田雜草發生特點及防治對策

在麥田中與麥類作物自然共生的野生植物很多。麥田雜草在作物生長過程中與麥株爭水、爭肥、傳播病蟲,影響生長與產量。雜草種子混于麥粒中,還影響糧食品質。麥雜草約有幾十種,危害比較嚴重的近20種。禾本科惡性雜草發生面積逐年擴大,密度越來越高,危害越來越重。邯鄲市是農業大市,常年種植小麥600萬畝左右,據近年普查統計,全市麥田禾本科雜草共發生面積達128萬畝,主要種類有節節麥、雀麥、野燕麥、苣荬菜、田旋花、刺兒菜等,節節麥冬前最高密度每平方米超過1 000株,小麥灌漿成熟期最高達555株/m2,遍布麥壟內外,已成為影響小麥高產、穩產的重大隱患。
1.1蔓延速度快。首次發現時,節節麥和雀麥的發生面積均不足1畝,而目前已在永年、磁縣、曲周、邯鄲等縣107國道東側平原麥區普遍發生,其中,雀麥的發生危害面積達30多萬畝,節節麥的發生危害面積達80多萬畝。
1.2區域性分布。禾本科雜草分布有明顯的區域性,即節節麥和雀麥大多不在同一地塊,分布呈“插花式”。
1.3繁殖系數高。禾本科雜草與麥苗同時出土,苗期很難辨別,并且成熟脫落均比小麥偏早,收割時不易帶出田外。以節節麥為例,單株分蘗一般10~25株,地頭植株最高達51株,單蘗有6~12節,每節3~4個小花,據此推算,單株可產籽1 000多粒。因此,無論是節節麥還是雀麥,其繁殖率都是非常高的。
2.1小麥種子調運傳播。近年來,小麥新品種調運頻繁,河南、山東等外地品種大量調進,導致新的雜草種子隨品種調進而侵入。如野燕麥、節節麥就是隨種子調進而傳入的。
2.2聯合收割機遠程作業。運輸手段的不斷發展,人們進行長期運輸頻率增大,同時,聯合收割機跨區遠程作業,攜帶大量草籽,加大了惡性雜草的傳入和擴散的幾率。
2.3除草劑品種單一。長期以來,麥田雜草以播娘蒿、薺菜等闊葉雜草為主,大面積推廣使用馬靈、苯磺隆對闊葉雜草防效很好,但對禾本科雜草無效,使節節麥、野燕麥、雀麥等連年積累,發生程度越來越重,形成優勢雜草群落。
2.4化學防治成本高。金植和馬靈組合到一起使用,綜合了兩種除草劑的優點,既速效、又持效,對麥田多種闊葉草效果好,特別是已經產生抗性的薺菜、播娘蒿、豬秧秧等防效高。
2.5農事操作管理。近年來,麥田播種多淺耕,很少深翻,雜草適生環境相對穩定,田邊、渠邊、地頭雜草不注意清除,引水灌溉和施用未腐熟農家肥,都可將大量雜草種子帶入麥田。此外,由于今年來農村勞動力進城打工,小麥后期雜草拔除缺乏勞動力,不拔除或雜草堆積在地頭不處理,草籽成熟脫落較小麥偏早,大量落入地面導致來年惡性雜草加重危害。
3.1農業措施。嚴格選種,播種前對麥種嚴格精選,剔除秕粒、雜粒;加強檢疫,嚴禁從發生區調種,含有麥秸、麥稃的農家肥不得施用于麥田;播前深耕和輪作倒茬,對于重發生區,可在播前進行深耕,把草種翻入土壤深層,也可與蔬菜、棉花等闊葉作物輪作2~3年。
3.2物理措施。對于雜草較少的麥田,可在每年5月中旬抓住禾本科雜草典型特征期進行人工拔除。對發生嚴重的地塊,要采取單打單收小麥,杜絕因收割造成田塊之間的傳播。
3.3化學防治。化學防治麥田禾本科雜草必須改已往春季防治為冬前防治。以野燕麥為主的麥田,用綠麥隆進行防治,具體方法是:小麥出苗后3~5葉期間(11月上旬),節節麥2~4葉期時,抓住防治最佳時期,每畝使用綠麥隆懸浮劑25~30ml莖葉噴霧,最遲不超過小麥與禾本科雜草5葉期;以野燕麥、罔草、硬草為主的麥田,用異丙隆每畝50ml進行防治;以雀麥為主的麥田,用撲草凈或除草醚進行防治。
056001河北省邯鄲市農業綜合執法支隊張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