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朝暉 彭彩紅 彭春艷 單勝峰(湖南工學院,衡陽 421002)
創新型人才培養視角下的工程造價專業課程體系改革
龐朝暉 彭彩紅 彭春艷 單勝峰
(湖南工學院,衡陽 421002)
針對目前工程造價專業畢業生創新能力不足的問題,結合工程造價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以提高工程能力和創新能力為主線,探討工程造價專業創新課程體系和教學模式改革的可行性,架構專業教育和創新教育相結合的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
創新型;人才培養;工程造價;課程改革
教育部印發的2016年工作要點中指出“將推進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推動高校完善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面向全體學生開發開設納入學分管理的創新創業課程”。創新教育相對于傳統教育來說,教育目的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教育過程被賦予人類創新活動的特征,教育對象的主體性和主動性得以充分發揮。創新教育不但實現了教育功能的重新定位,而且通過誘導、強化了教育對象的創新意識,使教育對象的思維潛能與智力存儲得到開拓,通過實踐工程的鍛煉教育對象不僅在心理素質、精神素質和文化知識素質得到提升,而且這些素質以高度綜合的形式升華為生機勃勃的進取精神和創新精神,進而轉化為經濟驅動力和生產源動力[1]。創新型人才培養是高校教育改革的必然趨勢,尤其對于工程造價這類學歷教育和執業教育結合性非常強的專業。影響教育改革因素諸多,其中課程設置和教學方式改革是至關重要的。
2.1 工程教育回歸
工程造價專業培養的是未來工程師,與實際工程相關性非常強,畢業生能否無縫連接就業,在校學習期間務必進行工程的接觸。通過工程教育激發學生的創造熱情,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在教學活動中,所有教學活動與研究,都應以工程為核心,源于工程、依托工程、指導工程、回歸工程[2]。具體的工程教育包括三大塊:
(1)在大一的《工程造價概論》課程的講授中,除了為學生介紹本專業的發展情況及就業情況外,還需要讓學生初步了解到今后從事的工作所涉及到的土木工程、市政工程、園林工程和交通工程等四大主要工程類型,培養學生工程感知意識。
(2)在教學任務安排的三大實習中,通過認識實習、生產實習和畢業實習使學生依次從感受工程到接觸工程到工程實踐形成循序漸進的工程教育模式。可以采用“3+0.7+0.5”的教學改革方式,其中前3年為理論教學時間,0.7年為集中的生產實習和畢業實習時間,0.5年為畢業設計時間。將生產實習和畢業實習集中,自三年級的暑假到四年級的寒假,實行實習不間斷,不但有利于學生實踐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學生的就業。
(3)在專業課傳授過程中,以項目驅動,通過工程方法教育,培養學生建立起工程視角,培養學生形成“為什么學、學什么、怎樣學、為什么這樣學”的一系列思維方法,為培養具有工程能力的創新型人才奠定思想基礎[3]。
2.2 優化課程設置
課程設置是人才培養的基礎,課程體系的設置一方面要加強基礎課程教育,另一方面應推行跨學科教育,增加選修課比重,拓寬專業口徑[4]。工程造價專業理論課程如圖1所示。

圖1 工程造價理論課程體系
提倡案例式、啟發式、討論式、研究式等教學方法改革;通過錄像技術、翻轉課堂等現代教學手段進行更感官性的教學手段改革。
2.3 加強實踐教學環節
在教思政[2012]1號文件指出理工類本科專業不少于25%。工程造價的實踐教學分為實驗、實習、課程(畢業)設計和各類社團活動等。實踐環節更能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為了增強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教學環節可以進行如下的改革。

圖2 實踐環節提升創新能力改革措施圖
2.4 改革考核方式
考試方式改革可以實行5個相結合:考試內容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考試題型識記與應用相結合、考試方式開卷與閉卷相結合、考試形式試卷與小論文相結合、考試分數統一考試與平時表現相結合。嘗試增加平時分數比重,增加案例分析題型的比率。
2.5 創新教育及激勵機制改革
為有效地提高學生創新能力,工程造價課程體系新增創造學課程,除了講授創造學的基本知識及創造技巧,還可以通過團隊訓練進行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通過各項競賽活動的引導,盡量將趣味性和學術性融為一體,增強學生的專業學習樂趣性。工程造價專業的競賽除了學校學社聯組織的社團競賽外(諸如“挑戰杯”、數學模型競賽、創業競賽),還包括力學競賽、結構競賽、廣聯達軟件算量大賽、“廣聯達杯”工程項目管理沙盤大賽等。
為了保證創新教育的實施效果,制定創新教育的管理制度和激勵制度是非常重要的。具體措施包括:
(1)實行大學生課外創新學分制,鼓勵、支持和指導學生的創新活動;
(2)設立大學生創新創業基金,按照學生的成果等級進行一定的獎勵;
(3)完善評價體系,將思想道德和創新能力納為衡量人才質量的一個重要依據;
(4)加強創新創業基地建設,尤其通過產學研合作方式加強社會資源的利用;
(5)加強創新創業師資隊伍建設,加強“雙師型”教師的培養。
深化創新教育改革,提高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工程創新型人才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需要社會和高校等各方面的配合共同實施。高校作為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搖籃,改革教學課程和教學手段是當前首要的工作。
[1]張艷.工程造價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研究[D].陜西:長安大學,2012
[2]馮鵬.全面素質教育與拔尖創新人才培養[R].長沙:清華大學,2010
[3]顧偉紅,田元福,靳春玲.工科院校工程管理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J].高等建筑教育,2007,16(3):1-4
[4]范小平.對高校創新人才培養的思考與探索[C].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論與實踐,2010,12(12):108-110
TU43
B
1007-6344(2016)04-0180-01
龐朝暉(1979.09),湖南邵陽人,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建筑節能技術與項目管理理論。
基金來源:2015年中國建設教育協會教育教學科研課題(2015018)階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