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肖東發
?
中國出版史研究的領域、方法及價值
——《明清文化傳播與商業互動研究》序
◎ 肖東發
中國出版史是以歷史上的出版活動為研究對象的一門專史,其研究領域可主要歸納為兩個方面:其一是出版活動內部諸方面的聯系,其二是出版事業與人類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相互聯系。具體地說,研究并敘述出版事業形成及發展的歷史條件和具體過程,記述歷史上有重大貢獻的編輯家、出版家在文化創造、文化積累、文化傳播方面的業績,記述各類型重要典籍編纂出版的過程,揭示編輯出版在社會歷史文化形成中所起的作用,從而揭示出版事業發展的規律,是該學科的研究內容和研究任務。
研究出版史應該有明確的目的。研究工作不應滿足于對歷代出版史實的鉤沉索隱和對歷代圖書的編輯、復制、流通、管理等出版環節的闡述,理出發展頭緒也僅是研究的開始。我們要站在更廣闊的社會背景之下,透過紛繁復雜的歷史現象,全景式審視并清理出中國出版事業的發展、變革的脈絡,總結其興變盛衰的規律,以史為鑒,指導當今中國出版事業的發展。
我國是文字和圖書出現最早的國家之一,編輯出版活動源遠流長,從未間斷,在三千多年的圖書出版歷史長河中,中國出版造就了燦爛的輝煌,為世界文明留下了大筆寶貴的財富。在傳統的出版業中,我們的政府與民間一貫高度重視圖書編撰與出版工作,這個優良的傳統使得許多經典著作被一代又一代地傳承下來,我國很早就萌發了愛國、愛民、追求進步的出版意識,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出版家們保持了實事求是、一絲不茍的著述、編輯態度與作風;他們重視出版技術的更新,善于發明創造、重視出版經營(如書業廣告、稿酬、版權等)的傳統以及重視中外圖書交流的傳統等。
但是我們也不能僅僅局限于研究中國出版的長處和優勢,過度強調中國出版對世界出版的貢獻,同時也必須采用辯證的研究方法,在看到中國出版的長處的同時,還要看到那些在所難免的缺憾。我在出版史的研究中,用一分為二的觀點,堅持兩分法、兩點論,尤其是在對某一歷史事件、歷史人物進行評價時,貢獻與缺憾并重,避免“一刀切”“一風吹”的片面做法,以免出現不客觀、有失公允的情況。中國出版業的發展取決于當時的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發展的需要,取決于時代提供的技術條件,也取決于對以往出版經驗的繼承。正是由于當時種種條件的限制,中國出版業并不是那么完美無缺,也有各種遺憾的地方。中國出版史的研究就是既要讓人們把視野延伸到遙遠的過去,又從遙遠的過去回到現實,投向未來,只有批判地繼承優秀的文化遺產,吸取過去的經驗和教訓,才能給后人提供現實選擇的歷史參考,進一步推動中國出版史的發展,從而推動整個社會的進步。
國內外對文化與經濟關系的研究和討論已有數十年,秦宗財博士《明清文化傳播與商業互動:以徽州出版與徽商為中心》一書在充分吸收國內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能夠實現創新和突破。其一,在選題方面,在我國文化傳播史研究中,關注文化傳播與商業互動關系的成果不多。該成果以此為研究主題,深刻揭示了明清文化傳播現象及特征;其二,在切入視角方面,該成果以徽州刻書與徽商互動關系為視角,揭示了文化自覺、文化創新、文化傳播與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內在關系;從市場學的視角考察徽商文化傳播行為,這于傳播史研究和商業史研究均為較大推進;其三,在研究內容方面,既研究了明清時期徽州出版及出版業的創新、發展情況,研究了徽州人選擇如此文化傳播形式的社會、經濟及文化上的根據,揭示徽州出版在文化傳播上的作用與影響,又是積極、努力地從多元和動態的角度探討明清文化生產、傳播與商業經濟的互動,在宏觀定性研究和闡述的前提下,以徽州出版與徽商的關系為具體,展開了中觀和微觀層面的研究,提出了明清徽州文化傳播商業化的概念,探討了其實現的具體路徑、形式、規模和影響,指出了商人在文化傳播上的重要作用。不僅如此,作者還堅持歷史辯證法的立場,一分為二地審視徽州出版與徽商的互動關系,研究了清末傳統文化傳播遭遇的困境及商人的文化迷失,由此進一步揭示和凸現文化傳播與商業發展之間的內在互動,借此提出對我們的借鑒。其四,研究方法上,該成果綜合利用傳播學、歷史學、文化學、社會學、市場學等多學科的理論與方法,跨學科交叉研究。該成果研究視角新穎,史料翔實,觀點正確,分析充實,結構嚴謹,圖文并茂,體現了嚴謹的文風、學風。該成果為當代文化發展提供了諸多借鑒。
文化傳播與商業的關系問題既是文化傳播學研究的重要內容,同時在其他多學科也具有獨特的意義。一是該書基于明清時期徽州出版和徽商的關系來考察明清文化傳播與商業互動,研究上更具實證和貼近歷史本身,既拓寬拓深了明清文化傳播史的研究,在明清文化史、商業史、社會史等研究上也有一定的意義,同時這也是大視角研究徽學的重要成果,具有較大的學術價值。二是探討了明清文化傳播與商業經濟的互動以及文化傳播的商業化,對探索有中國特色的文化傳播的創新發展,具有重要參考價值。三是可為當今發展文化產業、繁榮新時代的文化事業,建設文化市場,提供一個極好的歷史借鑒。四是探討了文化傳播與商人文化自覺的關系,于培育今人的文化自覺及其可持續發展,有重要史鑒價值。
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出版印刷史的研究呈井噴之態,碩果累累,新人層出不窮,深感欣慰。我期待著有更多的好作品問世。
2014年12月22日于北大燕園
肖東發先生簡介
肖東發,男,生于1949年11月。生前系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代出版研究所所長。
肖東發先生1974年從北京大學圖書館學系畢業,此后一直在北大工作。1983年在北京大學圖書館學系獲碩士學位,1992年被評為教授。1992年至1996年任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副主任。1995年被新聞出版署聘為出版專業教材評審委員會委員。2001年起任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同時任現代出版研究所所長,學院學位委員會主任、學術委員會副主任。2011年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教育部聘為全國出版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
肖東發先生在北京大學開設“中國圖書出版史”(北京市精品課)、“出版經營管理”(專業必修課)、“信息檢索與利用”(專業必修課)、“北京風物與傳統文化”(全校通選課)等課程,先后承擔多個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發表學術論文近三百篇。專著《中國圖書出版印刷史論》獲北京市第七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中華文化優秀著作獎;專著《年鑒學概論》獲中國年鑒研究會優秀著作獎;合著《中國書史》獲中國圖書館學會優秀著作獎;擔任執行主編的《中國藏書樓》獲第五屆國家圖書獎提名獎;擔任常務副總主編和首卷主筆的九卷本《中國出版通史》獲第三屆中國政府出版物獎;主編的《從甲骨文到E-publications:跨越三千年的中國出版》獲“中國最美圖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