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晶幕
新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充分的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體驗品味。”可見,朗讀是語文教學中不可缺少的環節,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是語文教師的一項重要教學任務。但是,目前的小學語文課堂,往往忽略了朗讀教學,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朗讀的時間不夠充分
為了更好地詮釋語文教學的真諦,更好地理解課文中的遣詞造句,老師們大多認為要深挖教材,精講多練,似乎這樣才能與作者產生共鳴。一節課40分鐘,學生朗讀的時間不到5分鐘,朗讀練習往往是來去匆匆,如雁掠過,且又“雁過無痕”, 朗讀成了教學中的一個過渡環節而已。
2.朗讀的目的性不夠明確
甲生讀了乙生讀,男同學讀了女同學讀,看似熱熱鬧鬧,其實讀前沒有要求,讀中沒有指導,讀后也沒有及時評價反饋,學生只是被教師驅趕著為讀而讀,沒有用心、用情去讀,而是有口無心地“念著經”。這樣的朗讀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導致學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
3.朗讀的覆蓋面不夠寬泛
不管是檢查性的朗讀還是講析、答問之余的所謂感情朗讀,教師往往盯住幾個尖子,讀來讀去,就是那四五個學生,大部分學生都是規規矩矩坐著當聽眾,這種多數學生得不到朗讀練習的現狀,怎能提高朗讀教學的質量?
針對以上問題,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們必須深深地思考:在平日的教學中,老師們應該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而如何在閱讀教學中創設情境,讓學生在全方位的直接感知和思維中,進入形象化、有感染力的場景,從而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這就是我們思考之后應該努力為之的方向了。下面簡單談談自己的粗淺看法:
一、范讀引領 把握情感
記得我聽過一位老師執教的《凡卡》一課,當聽完老師的范讀后,在場的聽課教師無一例外的流下了眼淚。我也是在場其中的一位, 通過老師的范讀我深深的被感動著,老師聲情并貌的范讀已經震撼著整個課堂,老師的范讀也把學生帶入課文的境界,已經與課文中的凡卡同呼吸共命運,因此我認為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核心和靈魂都應該是一個“讀”字。教師應多注意給學生以示范影響。
二、形式多樣 激發興趣
教師在培養學生朗讀能力的過程中,不能一味地讀,不講求形式的多樣性,要通過巧用多種朗讀形式,多方面地來促進朗讀水平的提高。
(一)分角色朗讀
分角色朗讀是在學生流利的朗讀課文的基礎上,走進文本,用繪聲繪色的朗讀、形象貼切的表演把課文中所描述的情境展現出來,讓人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由于分角色朗讀能增添課堂的教學情趣,加深學生對文本情境的體驗,往往能很好地調動起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激起學生朗讀的興趣,形象地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在教學《小蝌蚪找媽媽》一課時,重點是讓學生理解“迎上去、追過去、游過去”這三個詞的意思,以及它們的用法。鑒于低年級學生的年齡小、認知水平和理解能力不夠,我便讓學生在初讀課文、理解大意的基礎上,分角色朗讀課文,通過繪聲繪色的讀,惟妙惟肖的演,學生很快就理解了“迎上去、追過去、游過去”的意思。
(二)比賽式朗讀
小學生都喜歡參加競賽,而且都希望自己在競賽中獲勝。因此我在班上時常開展評選“朗讀之星”的活動。 具體的操作方法是,每次朗讀比賽,我都給每個學生充分的時間準備好朗讀的內容。
(三)聯想式朗讀
聯想是形象思維的主要形式,可以增強學生對事物的理解和感悟。語文教學中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在朗讀中展開豐富的聯想,努力激起學生對于作品內在意境美的再創造,使文中描寫的情景象電影畫面一樣一幕幕地從學生腦海中映過。這樣學生對于作品思想內容的把握就會更加深入,對于文章語言表達形式的領會就會更加深刻,就會從中受到真的啟迪、善的教化、美的熏陶。尤其是朗讀詩歌和一些優美雋永的散文,學生通過聯想,可以把文本中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使籠統的描述具體化,把省略的情節明朗化。
三、保證時間 提高效率
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培養提高學生理解、積累、運用語言的能力。而這些能力的培養提高無不要求教師以教材為根本,以課文為依托。只有讓學生有較多的時間與文本打交道,從中獲取信息,才能提高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受、理解、積累運用能力。語文課上,教師應留給學生一定的讀書時間,讓學生多讀,充分地讀。有效的朗讀勝過教師透徹的講解,在讀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讓課堂上繁瑣冗長的“講講、問問、答答”讓位給朗讀,讓花俏形式的,沒有實效的小組討論讓位給朗讀。
四、創設情境,積極參與
要使學生越讀越好,越讀越美,教師就必須以情激情,以境生情。創設朗讀情境的方式有很多:教師有效地范讀,多媒體的使用,背景音樂的播放,以及教師根據文章內容創設生動有趣的提示語等。我在引導學生讀《荷花》一課第四自然段時,我先聲情并茂地范讀,讓學生閉上眼睛,邊聽邊想象,學生立刻被我的激情感染,想象自己也變成了一朵朵荷花,入情入境后,我再引導學生帶著自己的想象配樂表情朗讀課文,學生立刻就陶醉在荷花的美麗,對大自然的熱愛之中。
五、注重評價,關注學生
在朗讀教學中,教師要結合文本內容,對學生的朗讀作出有針對性的評價,這份評價一定要有方向的引領。如當學生把《小蝌蚪找媽媽》一課中寫小蝌蚪樣子的句子讀得有滋有味時,教師真誠地夸獎:“聽了你的朗讀,老師真的看見了一群活潑可愛的小蝌蚪在快活地游來游去!”即便是要指出學生朗讀的不足之處也要巧用評價用語。如在上《要下雨了》一課時,一位學生在讀燕子告訴兔子的話時很輕很輕,教師就這樣說:“說得很明白,可惜有點輕,小白兔可聽不清,你能再大聲地告訴小白兔嗎?”結合語境對學生的朗讀作出反饋,既不打擊學生的朗讀積極性,又能使學生明確朗讀的方向,升華朗讀的情感。
總之,朗讀有助于加深對文本的理解、感悟,有效培養學生的語感,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朗讀是一項技能技巧,是一種藝術再創造活動。朗讀能力的形成,朗讀技巧的掌握和運用,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須經過長期的實踐,不斷地反復訓練才能提升。所以,語文教師要有耐心、恒心,采取科學有效的訓練方法和途徑,逐步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