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青
[摘 要]我們處在知識與經濟、國際化與信息化并存的21世紀,充滿著各種各樣的機遇和挑戰、競爭與發展。面對新的時代特征、新的教學觀念、教學理論與教學改革,教育作為國家發展中最重要的一點,應發揮其關鍵作用。本論文我以中學語文教師為例,淺談教師應具有的素質及如何培養教師的這些素質的理解。
[關鍵詞]信息化;中學語文教師;素質
一、信息化社會下中學語文教師應有的素質及分析
(一)人文素質
1.廣博的文化知識。首先,語文學科的主要特點之一就是知識性強:它本身就是一門博大精深的人文學科;再者,語文學科還涉及其他學科的知識,古今中外、源遠流長的各方面信息的知識,在語文課程教學中都能遇到;還有,作為一門工具性學科,學好語文對其他學科的學習有積極的作用。語文教師應該把歷史、地理、哲學、社會及計算機等學科都列入自己的知識網絡體系,做一名全能型教師很有必要。
2.高尚的人格魅力。孔子說:“其身正,不令其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即是說教師是學生的表率,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師,其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資源。語文教師應該“學為人師,行為世范”做學生的榜樣:要熱愛學生,與學生友好相處,與學生做朋友;幫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不偏愛,做到因材施教。
(二)處理教材與設計教學的素質
1.深度挖掘教材的能力。語文教材,絕不是語言文字的簡單羅列,它是以知識為依托,實施人文熏陶的工具。中學語文教師應深度挖掘教材,積極發揮其人文教育作用:指導學生在閱讀中感悟人文內涵;按單元進行專題閱讀;擴展課文內容,通過實踐體驗等。
2.設計教學的能力。傳統的語文教學是教師對學生的主動灌輸,學生的被動接受,課堂死氣沉沉。信息化社會下,學生個性化的發展,成為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參與者。新課改強調學生的合作、自主、探究學習,教師在這個過程中扮演者組織者和引導者的角色。所以,新時代下中學語文教師應該:啟發式教學,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語文知識,充分發揮他的主觀能動性;情景教學,師生互動,轉變課堂死氣沉沉的情況;探究學習,教師一步步引導學生得出結論。
3.重視課程開發。傳統的教師把教材作為唯一的教學工具,不懂得課程的開發。但是,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形形色色的信息層出不窮,這就要求中學語文教師不能只是拘泥于課本和幾本課外讀物,應該將目光投向更關闊的校外世界:不僅要研究教材,要關注研究生活中的其他素材如影視、歌曲等,善于發現生活中的語文知識,使語文課更加真實有趣。
(三)科研素質
1.探究的意識。提到探究,大家都會想到自然科學學科。但是,語文教師更需要探究意識,對生活中的現象,要帶著問題去探究學習,“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這樣才能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也有利于自己進行科學研究
2.科研能力。傳統的思維都覺得教師的本職工作就是教書,搞科研就是大學教授的事。其實不然,教學與科研密切相連,科研是教學的基礎,如果沒有科研的結果做支撐,教學的效果是無法保證的,教學就存在很大的盲目性,教學質量得不到保證。所以中學語文教師也要結合教學中遇到的問題,選擇課題,開展研究,為教學做保證。
(四)信息素質
1.信息意識。信息化社會的表現一方面就是信息量大,另一方面就是傳播速度快。在這個“知識大爆炸”的社會,語文教師就必須有強烈的信息意識,掌握獲取信息的多種途徑,認識到信息對語文教學的重要性。
2.對信息采集、篩選和重組的能力。語文教師要能在短的時間內對紛繁復雜的信息進行篩選,篩選出對語文教學有用的信息,抵制不良的信息對學生的侵蝕很重要。還要學會對自己篩選的有用的信息進行加工這組合,形成自己的信息源,教授給學生。
3.計算機的操作能力。首先,語文教師要學會一些利于課堂教學的多媒體軟件的使用,如word,ppt等,可以在語文課堂中展示一些圖片或視頻,使課堂更生動。另外,要學會對這些軟件的操作技巧和下載方法。做一名真正符合信息化的中學語文教師。
(五)心理素質
1.豐富的情感。中學的語文教材蘊含這各種各樣的情感,如:親情、愛情、友情、民族情感等,教師需要擁有豐富而美好的情感才能去體會書本中的情感,才能感染自己,感染學生。
2.頑強的意志。語文教師是一個工作比較繁重的職業,備課、上課、批改作業,還要處理與學生、與校領導的關系。要想搞好這繁瑣的語文教師工作,要有頑強的意志,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
二、怎樣培養教師的這些素質
(一)中學語文教師本身
1.思想上:樹立以人為本思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出發點都是以人為本。語文教師應走進學生加強與學生的交往;轉變自己的角色觀念,在教學過程中,轉變自己為中心為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要有全面發展的意識,信息化時代對教師要求全能型,更好的適應語文課堂。
2.終身學習:中學語文教師只有不斷的學習,才不會因為時代的進步而遭到淘汰。教師“只有學而不厭,才能誨人不倦”,因此語文教師要多讀書,多掌握信息,了解學術動態,更好的教書。
3.投身社會實踐:教學實踐活動將實踐與書本知識結合,語文教師在實踐過程中同學生一起走出課堂,走向社會,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提高了自己的創造力,教師的綜合素質也提高了。
(二)教育部門
1.完善教師教育:提高中學語文教師學歷水平,如文學碩士,提高教育、科研的整體水平;加強各種形式的教師培訓如短期培訓,在職培訓和校本培訓,提高教師的專業能力。
2.改進教師評估制度:是對教師的工作的一種判斷,一種督促,從而保證教師隊伍的質量。但是,對語文教師的評估不用局限于于語文試卷的成績,可以通過其他措施來考核,如作文,閱讀等,或者由學生為老師打分、教師互評,校長評價等。
參考文獻:
[1]王迎春,[J],《新世紀中學語文教師素養論》,揚州大學,2006年。鐘啟泉、崔云郭、張華主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剛要(試行)》解讀,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2]鐘啟泉、崔云郭、張華主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剛要(試行)》解讀,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3]鄭杰著,《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