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鋒
人的成長是一個自然的過程,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是一個人的行為習慣的養成的過程。因此,良好的學習習慣對培養學生學習“自主化”,從而激發興趣、提高能力、發展智力、提高學習效率有著巨大的作用。同時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也符合我們教育的基本規律。回頭看,應試教育,它培養的是一種機械性去接受新知識的學習習慣,以灌輸為主的“題海戰術式”等教育方法,從某種意義上說它扼殺了學生的創造性,打擊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缺乏動力和興趣。當然從短期而言,它確實有一定的成效。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知識經濟已見端倪,國力競爭日趨激烈,社會的發展需要我們培養有創新精神的人才,學校所學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因而終身教育的提倡由此而生,如果我們的學校培養出來的學生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將來在工作和生活中就不能主動獲取知識,更不會有獨立生存的能力。
其次,學習是一種有計劃、有目的、有系統、由易到難的掌握知識技能和行為規范的活動。在教學活動中,每個學生都表現出自主的進行學習的特殊傾向,即學習習慣的養成。
一、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首先要掌握其基本特征
(一)自主性。習慣已養成,人的某種條件反射就會在一定的情況下自動化的產生在刺激物方向。位置強弱的作用下,機體就會產生相應的或相似操作運動,平常說“習慣成自然”指的就是這種情況,如邊讀書,邊抄好句子、邊解決問題的習慣的養成,并不認為是什么麻煩、負擔,反而覺得是一種需要理解了還會有滿足、愉快的感覺。
(二)穩定性。所謂穩定就是在一定情況下自動地去進行某些動作特征的傾向,其動作過程的傾向程度,采用相似或相同的方式方法,呈現出穩定性。但穩定也是相對的,對不良的行為的養成,如有人看書讀出聲音已成習慣,要他默讀絕非易事,但只要下決心,憑堅強的毅力跟“自己”作堅決持久的斗爭,就完全可以改變已形成的壞習慣。
(三)養成性。絕大多數行為都是多次重復的結果,一般來說行為的養成穩定性跟重復和練習的次數成正比,要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不經過一定的訓練是不行的,如訓練學生養成說話有禮貌的行為,比養成說話流暢、口齒清楚容易得多。
(四)雙重性。習慣有好習慣、有壞習慣。好習慣的養成一輩子受用,壞習慣養成一輩子吃虧,得不到別人的尊重。因此,行為的好壞對人們的學習乃至人生的影響不能低估。
(五)差異性。不同的人在行為養成中表現出不同的差異。首先,在行為的具體方式方法和細節上有差異。例如預習課文,有的靠興趣,有興趣趕快看一看,沒興趣放一邊,有的提前兩三天預習,有的提前一天甚至一小時預習,有的還喜歡一次預習好幾課。各自養成了習慣,可是對效果并無太大的影響。其次,行為養成的牢固也有差異。同時邊讀邊記的閱讀習慣,有的一貫如此,無一例外,有的基本如此。再次,一個人的行為養成和另一個人的行為養成不可能是相同的,這就需要教師注意因材施教,注意觀察區別,根據每個人的不同情況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
二、在準確把握習慣養成的基本特點基礎上,做好學習行為的養成
葉圣陶說過,習慣是從實踐中養成的,知道一點做一點,知道幾點做幾點,積累起來各方面的養成習慣,而且都是好習慣,就差不多了。何況我們要求學生行為的養成是良好的習慣,“多頭并進”是不現實的,在這同時,學生可能還克服自己已經養成的一些不良習慣,所以非下苦功不可。因此,必須分散難點,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以取得實效。
語文課標要求“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養成”作為小學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一)認真閱讀的行為養成。閱讀是人們通過視覺轉向大腦接受書面語言信息的學習實踐活動,其特征是面對書面語言,默讀、判斷、評價作出相應的反應。閱讀是吸收,好像人吃飯吸收營養一樣,閱讀就是精神上的養料。如一個公民看書、看報、看資料、看一切文學讀物都是閱讀,它是了解信息、學習知識、從事工作的重要方式,與聽、說、寫互相配合,共同構成語言交際的整體系統。而小學生閱讀習慣的形成,是一個從不自覺到自覺的過程,他的朝氣蓬勃、求知欲強,善于接收新生事物,具有強烈的好勝心和模仿力,如何正確地引導他們呢?教師應大膽嘗試先進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的閱讀能力,增強學生的閱讀自覺性,培養學生濃厚的閱讀興趣。多年來,我堅持每天早讀,抽出幾分鐘,時間雖短,但滴水可以穿石,長期以來,在教學中養成了讀好書的好習慣,使學生相互督促、相互交流讀書感想,形成了濃厚的學習氛圍,知識面越來越寬,古今中外、天文地理無不涉足。這樣既提高了學生口頭表達能力和對是非的辨別能力,從而也提高了寫作能力,并擴大了知識面,使學生綜合素質得以提高。
(二)養成勤動手的好習慣。養成勤動手的良好習慣,使學生系統掌握所學知識的要點,用科學的方法,鍛煉學生記錄能力和發展其邏輯思維能力,它是學習過程中不應忽視的基本技能。在閱讀中養成帶著問題,回憶文中的內容并摘抄,留心周圍事物,寫體會,用剪貼、復印、謄印的辦法,儲存現成資料等方式也可大大提高學生語言文字的表達能力,對將來的學習、工作、生活都有益處。
(三)行為養成要從教師做起。“為人師表”強調了教師示范作用,也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師的一言一行去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所以,教師的教學行為的養成對學生的影響也是至關重要的。例如地方方言,農村學生普通話水平較差,在閱讀時不注重感情,不強調語氣的抑揚頓挫,不注意語感的表現等種種現象,如果教師不及時指導改正就會造成極壞的后果。由此看來,注意行為養成對學好語文,適應將來社會各種需要有著重要的意義。
因此,在信息時代的今天,面對知識的挑戰我們培養的是有創新能力、有開拓精神的一代新人,更應注重小學行為養成教育,必須從細節入手,不能忽視某個小節,而聽之任之,否則會“千里之堤,潰于蟻穴”,對行為的養成必須在語文教學中始終不渝地堅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