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書
[摘 要]語言是人們交際的重要工具,更是教師教學的必要工具。優美的語言藝術往往使得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關鍵詞]語言藝術;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語言是人們交流的工具之一,也是教師上課的重要工具,所以,語言是人們生活中或不可缺的必需品。教師教學離不開語言,課堂教學語言是教師的職業語言,高水平的語文課堂教學語言藝術,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知識,啟迪學生的智慧,提高學生的思想水平,而且還能引起學生的美感,使他們得到一種美的享受和情操的陶冶。
語文教師的教學語言,是語文閱讀教學取得高效的關鍵,它直接影響著學生聽講情緒,影響著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影響著語文課堂教學效果。因此,小學語文教學活動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語言,教師應根據不同類型課文,精心設計教學語言,使導言、講述、結語都力爭達到明晰,富于啟發性,具有強烈的感召力,發揮語言藝術的特殊功能。
一、導言
應鮮明而富有啟發性,簡潔而富有藝術性,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導言的形式因文而異:以中心命題的課文,可以“開門見山,直接釋題”;節選的文章,則需要“交代出處,簡介作者”;成語故事、童話、寓言類的課文,適宜在導言中“揭示中心,說明道理”;還可以提問式導言、懸念式導言、背景式導言……如教學《林?!愤@篇課文,可設計這樣的導言:“《林海》是篇語言雋永的散文。老舍先生以清新活潑的筆觸,描寫了充滿藝術魅力的畫面?,F在,我們共同欣賞課文,看看作者是怎樣飽含深情,使大興安嶺茫茫林海躍然于紙上的?!边@樣生動的導言,繪聲繪色,有景有情,使教學語言格外形象、精彩,學生學習情趣油然而生,都禁不住帶著強烈的求知欲望閱讀課文。如在教學《再見了,親人》一課中,課文內容距離我們的小學生較為久遠,很
難引起學生心靈上的共鳴。首先老師寫個字(親)一起讀,告訴學生它用來表示有血緣關系的人。比如: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叫(親人)。但有時候還有些人雖然沒有血緣關系,但是他們也稱為親人,文中的志愿軍是中國人,大娘、小金花、大嫂等是朝鮮人,有血緣關系嗎?可課題為什么稱他們為親人呢?這樣的開場白,導入語完全抓住了學生獵奇的心理,使學生的心 一下子與作者靠近了,驅使他們認真地讀課文。
二、講述
一篇課文,推敲導言固然重要,但講述語的反復斟酌更不容忽視。如在講《白楊》形象一段時,抓住“高大挺秀”這一關鍵詞語指導學生反復體會其含義,告訴學生:“普普通通的白楊樹到處可見,在庭院、在公園、在城市的街旁、在鄉間的路旁,人們對此不以為奇:然而此時此地傲然聳立清秀挺拔的白楊樹,那碧綠向上的葉子,銀白泛青的樹干,給茫茫的大戈壁增添了生機和希望,也給過往旅客帶來了快慰和喜悅,怎能不使我油然而生敬意昵?”這樣生動的講解,吸引住學生,振作學生的精神,學生仿佛置身于茫茫的大戈壁,高大挺秀的白楊樹仿佛直立于課堂。再如上《十里長街送總理》一課,盼總理這部分,老師深情講述:1976年1月8日上午9時57分,我們敬愛的周總理逝世了,噩耗傳來,全國人民沉浸在萬分悲痛之中,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被淚水浸透了。當時,“四人幫”反革命集團下了道道禁令,不許人們去悼念,不許人民纏黑紗、佩白花。人民不怕受迫害,在1月1l日那天,總理的遺體送去火化,靈車駛往八寶山革命公墓,要途徑長安街,一清早,人民群眾冒著嚴寒,扶老攜幼,擠在長安街的人行道上,含著巨大的悲痛迎送總理的靈車。教師的一段話直接介紹了文章的主人公和事件發生的背景,老師的語調、語速和語氣,把整個課堂氣氛渲染得莊嚴肅穆。讓學生領悟到當時那種撕心裂肺的送別情景。
三、結語
結語要達到“課盡趣尚濃”的效果。其形式不拘一格,有的可以結合板書設計,有的緊扣文題設計,有的應根據寫作特點或訓練要求設計……如《 可愛的草堂》結合板書設計如下結語:“這篇散文,展現了北大荒草堂的美麗和富饒。它,大像海洋,綠似翡翠,動如波浪,構成了一 幅寬闊豪放的畫卷。然而草堂的可愛,還在于它美得并不空洞,棒打狍子瓢舀魚,野雞飛到飯鍋里,生動形象地概括了草堂豐富的物產資源和濃郁的生活
情趣。作者把北大荒的贊美和眷戀之情融進了這美好的畫圖之中,字里行間流露出對北人荒的向往,對偉大祖國的熱愛”。如此具有情感的語言,不僅感染著學生,陶冶著學生的情操,而且學生的語言也會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給學生留下了繼續學習的藝術空間。
實踐告訴我們,好的語文課,導言、講述、結語,都應當是鮮活的、生動的、具體的、有生命力的。因此,要想成功地上好每一堂語文課,語文教師應不斷提高自己的語言修養,熟練掌握語文教學語言運用技巧和藝術。讓優美、生動、感人的教學語言貫穿于課堂始終。它能協助我們很好地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效率,增強學生的語文素質。
參考文獻 :
[1]《語言》.
[2]《語言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