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漢琴
(四川美術學院圖書館,重慶 401331)
?
美術院校教師信息查尋行為調查分析
——以四川美術學院為例
劉漢琴
(四川美術學院圖書館,重慶 401331)
[摘要]以四川美術學院的專業教師為研究對象進行了實證研究,問卷調查法和訪談法并用。通過對調查數據的統計分析,歸納出美術院校教師的主要信息源和信息查尋方式。
[關鍵詞]美術院校教師信息查尋查尋行為信息偶遇瀏覽
美術院校教師因為是“憑直覺獲知的、獨立的、通過靈感創作的個體[1]”,其信息查尋行為必然有與其他職業用戶不同的特征。通過對CNKI的系統檢索,發現目前國內關于美術院校教師信息查尋行為的研究僅局限于其圖書閱讀傾向[2-3]的調查分析。而美國、南非等國的研究者對其本國的美術院校教師的信息查尋行為的研究已取得了一系列成果[4],且頗具特色。筆者希望通過實地調查,了解中國美術院校教師的信息查尋行為是否有區別于國外美術院校教師的獨特點。同時還希望通過這一研究,在現實中對改進美術院校圖書館用戶服務提供具有指導性的依據,也期望能為今后藝術創作群體的信息查尋行為研究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1.1調查方法
在本研究中,筆者選擇以問卷調查法為主,并結合訪談法。筆者在借鑒了Cobbledick[1]和Hemmig[5]設計的問卷調查表的基礎上,根據被調查對象的實際情況,設計了此次研究的問卷調查表。
由于問卷調查缺乏彈性,在某些問題上很難獲取更深入的信息。因此,針對個別需要作進一步核實和深度了解的問題,筆者對個別美術專業教師進行了個人訪談。隨后,結合個人訪談結果,進一步完善和修正了問卷調查表的問題和選項,以此避免因借鑒國外學者的研究成果,而沒有考慮是否符合本研究對象的實際情況所帶來的對本研究結果的影響。
1.2問卷設計與數據收集
進行正式調查的問卷共計22個問題,內容主要包括以下5個部分:
①被調查者的基本個人信息:性別、年齡、學歷、專業;
②查找信息的內在動機;
③滿足美術院校專業教師的主要信息需求的信息源;
④使用各種信息源的信息查尋方式;
⑤對圖書館的建議。
本次調查的問卷發放主要借助同事、朋友和鄰居關系,并以紙介質形式為主,同時也利用QQ和電子郵件所建立的熟人關系請人代為發放問卷。這種發放形式,能確保問卷回收的比例和質量。最終,發放和回收的問卷數量相同,共計93份,問卷有效率為100%。
2.1樣本特征分析
從統計結果來看,被調查者的性別比例較均衡,男性教師共54位,占58.1%,女性教師39位,占41.9%;在年齡層次上以中青年教師為主,30~39歲的教師共有71位,占總數的76.3%,40~49歲的教師有12位,占總數的12.9%;參與本次調查的教師中,碩士學歷的教師占多數,有71位,占總數的76.3%,本科學歷的教師有22位,占總數的23.%,沒有專科學歷及博士學歷的教師。
在專業分布上,涵蓋了四川美術學院大學城校區除新媒體藝術系以外的所有院系,其中以繪畫藝術的教師居多,共28位,占30.1%;其次是雕塑系的教師,共26位,占28.0%;再次是設計藝術學院的教師,共18位,占19.4%,其他院系的教師相對較少。
2.2問卷的效度和信度
在利用SPSS對量表數據進行統計分析之前,筆者首先對量表的效度和信度進行了檢驗。利用因素分析法首先獲得KMO(取樣適當性量數)值,以確定該量表是否適合進行因素分析。根據學者Kaiser(1974)的觀點,如果KMO值小于0.50時,非常不適合因素分析;值在0.50至0.60之間時,不適合進行因素分析;值在0.60至0.70之間時,勉強可進行因素分析;值在0.70至0.80之間時,尚可進行;值在0.70至0.80之間時適合進行;0.90以上,極適合進行因素分析[6]。其次,因素分析時,由于以少數的因素構念來解釋所有觀察變量的總變異量,加上行為及社會科學領域的測量不如自然科學領域精確,因而萃取后保留的因素聯合解釋變異量若能達到50%以上,則萃取的因素其建構效度可以接受,若能達到60%以上,表示萃取后保留的因素其建構效度相當理想[6]。
因素分析完后,要繼續進行的是量表各層面與總量表的信度檢驗。筆者采用常用見的檢驗信度的方法——α系數法。DeVellis(1991)認為:值界于0.65至0.70間是最小可接受值;值界于0.70至0.80之間相當好;值界于在0.80至0.90之間非常好;0.9以上非常理想[6]。
問卷數據檢測結果如表1所示,所有量表的KMO值均大于0.70,呈現的性質為“良好”標準,表示變量間具有共同因素存在,變量適合進行因素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萃取法對各量表抽取共同因素,其聯合解釋變異量均在50%以上,表示保留的共同因素其建構效度可以接受;各量表內部一致性α系數值均大于0.70,信度指標相當好。

表1 效度與信度檢測結果
2.3信息查尋目的分析
人們有信息需求是信息查尋的一個基本假設,而信息需求總是與信息查尋的動機相關聯。我們在研究用戶的信息查尋行為之前,首先應了解其信息查尋的動機所在,即目的是什么。根據調查問卷的數據統計,美術院校教師的信息查尋主要基于以下4個目的:
①藝術創作。美術院校教師從事科研的主要途徑是進行藝術創作,因此藝術創作成為他們查尋信息最主要的目的,73.1%的教師(68人)出于藝術創作的需要查尋相關信息;
②教學課程發展需要。教學是教師的主要工作內容,72.0%的教師(67人)出于工作需要查尋與課程相關的信息;
③個人興趣愛好。71.0%的教師(66人)因個人興趣愛好也會進行相關的信息查尋;
④跟上行業發展步伐。45.2%的教師(42人)為了解當代藝術發展情況,會有意識地查尋與當代藝術相關的信息。
除此之外,有的老師會為了寫文章投稿查找相關信息(29.0%,27人),也有老師為了進一步深造,提高自己的學歷(21.5%,20人)。
2.4信息需求分析
信息需求是信息行為的前提和基礎,是信息行為的內在驅動力,這種驅動力促使用戶通過某種信息行為來滿足其信息需求。Cobbledick[1]把美術院校教師特定的信息需求分為5種類型:①靈感信息需求;②視覺信息需求;③技術信息需求;④視覺藝術發展現狀信息需求;⑤業務信息需求。筆者就前人的研究成果分別咨詢了從事美術史論研究的張娜老師、從事雕塑藝術的張偉鵬老師以及專注于設計藝術的李渝老師。結合三位老師的意見和建議,筆者認為美術院校教師的信息需求是多方面多層次的。如果僅從職業特點及其專業背景考慮,美術院校教師主要對4種信息有需求:靈感信息、視覺信息、技術信息和專業發展信息。
2.5信息源的統計分析
為更全面地了解美術院校教師的信息源,在設計問卷時,筆者對信息源采用了雙重標準。在調查能滿足美術院校教師4種主要信息需求的信息源時,按信息源的層次和加工程度對信息源進行了細分。在此基礎上又按信息源的存在方式,調查了美術院校教師的其他信息源。
2.5.1靈感信息源
靈感信息源的重要性程度分為5個層次:很不重要、不太重要、一般、比較重要、非常重要,其權重值分別為0、1、2、3、4。利用SPSS對其重要性程度進行加權平均數統計,按其平均值大小即重要性程度降序排列(下文涉及重要性程度的與此相同,不再贅述),其中均值大于3的共有4個選項,如表2所示。

表2 激發靈感的信息源重要程度統計
除上述4個選項外,另有14個選項均值在2與3之間,這些信息源對激發美術院校教師的創作靈感也比較重要。在這14個選項中,較之于與藝術不相關的信息源而言,與藝術相關的信息源,如藝術類期刊雜志或報紙中的圖像或文本、與藝術相關的電視節目、視頻或電影、攝影媒介(非圖書)上的藝術圖像、現場表演(音樂、戲劇、舞蹈等)、與藝術相關的網站上的圖像或文本、藝術品照片或幻燈片等,對激發美術院校教師的靈感顯得更為重要。這一結果再次印證了藝術作品本身是激發美術院校教師創作靈感的重要信息源的結論。同時,藝術作品以多種多樣的載體形式呈現,其中以圖書為載體形成的資源在激發美術院校教師創作靈感方面顯得更為重要,則再次印證了藝術類圖書是美術院校教師重要的靈感信息源的結論。
2.5.2視覺信息源
從統計數據看,選項均值大于3的共有6項,可以認為這6種信息源是美術院校教師的重要視覺信息源,如表3所示。

表3 滿足視覺需求的信息源重要性程度統計
除上述6個選項外,另有12個選項的均值都在2與3之間,且大多數選項的標準差都小于1。說明對美術院校教師整體而言,這12個信息都是比較重要的信息源。從分析數據中,我們再次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這12個選項中,較之于與藝術不相關的信息源而言,與藝術相關的信息源,如與藝術相關的電視節目、視頻或電影中看到的圖像、照片或幻燈片、期刊雜志或報紙中的藝術圖像、互聯網上的藝術圖像以及攝影媒介中的藝術圖像(非自創),在滿足美術院校教師視覺信息需求方面顯得更為重要。這一結果再次印證了藝術作品本身就是美術院校教師的重要視覺信息源的結論。同時,藝術作品以多種多樣的載體形式呈現,其中以圖書為載體形成的資源在滿足美術院校教師視覺信息需求方面顯得更為重要,即再次印證了藝術類圖書是美術院校教師重要的視覺信息源的結論。
2.5.3技術信息源
技術信息源的使用頻率分4個層次:從不使用、偶爾使用、較常使用、經常使用,其權重分別為0、1、2、3。利用SPSS對其進行加權平均數統計,按其平均值大小即使用頻率降序排列(下文涉及使用頻率的與此相同,不再贅述)。從統計數據看,均值在2~3之間的選項共有3個,可以認為是美術院校教師經常使用的獲取材料信息和技術信息的信息源,如表4所示。

表4 獲取技術信息的信息源使用頻率統計
2.5.4專業發展信息源
從統計數據看,均值在2~3之間的選項共有4個,可以認為是美術院校教師經常使用以獲取藝術專業發展動向信息、了解當地藝術事件的信息源,如表5所示。

表5 獲取專業發展信息的信息源使用頻率統計
2.5.5圖書館的使用
調查數據顯示,90.3%的教師(84人)都曾使用圖書館獲取與創作科研相關的信息。其中,較常使用的是大學圖書館,偶爾也會去公共圖書館查找相關資料。如表6所示,美術院校教師經常使用的圖書館資源是藝術類圖書,包括藝術畫冊、藝術技法類圖書和藝術理論專著;其次是藝術類期刊;偶爾也使用非藝術類文獻資源,其中對哲學宗教類的社會科類圖書使用相較于其他非藝術類文獻而言,相對較多。

表6 圖書館館藏資源使用頻率統計
2.5.6收藏圖書或期刊
調查統計數據顯示80.6%的美術院校教師(75人)為方便查找信息,會自行購買相關的圖書或期刊。這一調查結果國外研究者們[4]的結論相一致,也與蔣穎、楊沛超[7]的觀點不謀而合:人文社科領域的研究人員或多或少都有收藏個人研究資料的習慣。蔣穎、楊沛超把這種收藏情結歸結于人文社科文獻的特點。據范并思的研究,人文社科文獻的半衰期較長,其中藝術類文獻的半衰期為14.9年[8],也就是說,在對藝術的研究中所引用的文獻有一半是14.9年內發表的。由此可見,藝術類文獻具有較為長久的生命力。藝術理論研究常常需要引經據典,這就需要大量翔實可靠的第一的材料,其中圖書是最為重要的文獻資源。
2.5.7電子信息技術的使用
電子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為信息用戶開拓了新的信息渠道和信息源。調查數據顯示,97.8%的美術院校教師(91人)認為電子信息技術對其藝術創作有積極作用。在眾多電子信息技術中,被使用最多的是互聯網,64.8%的教師(59人)經常使用互聯網查找相關信息;46.2%的教師(42人)在創作過程中大量使用圖形軟件。
2.5.8人際網絡信息源
調查數據顯示,95.7%的美術院校教師(89人)在一年內曾與其他人討論與藝術相關的問題3次及3次以上;87.1%的美術院校教師(81人)在一年內曾就藝術的一般性問題或創作向他人咨詢過相關建議或信息。就對象而言,最常與其之討論的對象是藝術家同行或同事、學生和藝術批評家;最常咨詢的對象是藝術家同行或同事和藝術批評家,如表7所示。

表7 人際網絡信息源統計
從上述數據中,筆者發現,美術院校教師常用的人際網絡信息源主要有藝術家同行或同事、藝術批評家和學生,均是有藝術專業背景的人群。需要注意的是,沒有人就藝術相關的問題同圖書館員進行討論或咨詢。而國外學者Zijl和Gericke[9]的研究結論中,圖書館員卻是最受歡迎的信息源。這一對比值得我們美術院校的圖書館人深思。
根據上述的分析結果,按照各類信息源的重要性程度和出現的次數,筆者認為美術院校教師的主要信息源有以下6種:①自己的生活經歷和實踐活動;②自然中存在的一切形式;③藝術展覽;④大學圖書館;⑤人際資源;⑥私人藏書。
2.6信息查尋方式的統計分析
信息查尋方式是指用戶為滿足其信息需求,針對所選擇的信息源采取的某種信息查尋行為。信息查尋行為包括有目的性的信息查尋行為和無意識的信息查尋行為。其中信息檢索行為是有目的的信息查尋行為,如利用OPAC或搜索引擎查找信息;向人咨詢也是一種有目的的信息查尋行為;信息瀏覽行為和偶遇行為則是無意識的信息查尋行為。下面,筆者針對上述6種主要信息源所采用的信息查尋行為分別進行論述。
2.6.1偶遇
靈感是一種富有創造性的突發思維,是一個人在對某一問題長期孜孜以求、冥思苦想之后,偶然通過某一誘導物的啟發而產生的一種新的思路突然接通的狀態。由此可見,靈感不是靠主動查尋得來的,而是在長期的生活和藝術積累中偶然遇到。Boyce、Meadow和Kraft[10]認為,當人們在查詢A主題的時候,發現了有價值的B主題,這種現象叫偶遇。潘曙光[11]認為,信息偶遇是一種信息獲取行為,既不是計劃內的,也不是預料之中的。當用戶并不是有意地要查找某(有用或有趣)信息時,卻獲得了它。也有學者用“意外發現”“偶然信息獲取”來描述這種意外、偶然地信息獲取行為。基于對靈感產生的過程的了解和對信息偶遇內涵的認識,筆者通過文獻調研和訪談進一步確認了靈感與偶遇的聯系,美術院校教師從相關信息源中獲取靈感信息的行為可稱之為信息偶遇。
2.6.2瀏覽
統計數據顯示,美術院校教師使用圖書館查找信息的常用方式(頻率權重與技術信息源相同)首先是瀏覽,使用頻率均值1.86;其次是索引,均值為1.56;第三是利用聯機公用檢索目錄(OPAC)查找,均值為1.39,即說明美術院校教師通常以瀏覽圖書館館藏資源的方式來獲取信息。這與國外研究者的結論一致:瀏覽是藝術家使用圖書館查找資料的典型手段。此外,對展覽中的藝術作品進行觀賞也是一種瀏覽行為。2.6.3向有藝術背景的人咨詢
人際交流中的信息交換可以彌補個體在信息收集方面的不足,也是實現資源互補的需要。如文中2.5.8所述,美術院校教師經常向藝術家同行或同事、藝術批評家和學生等有藝術專業背景的人群咨詢與藝術相關的問題。除此之外,美術院校教師還從同行或同事那里獲取藝術創作所需的技術信息和專業發展信息。
3.1關于館藏資源建設
如表8所示,美術院校教師認為重要的圖書館館藏資源主要是藝術類圖書,其次是非藝術類的社科類圖書,再次是藝術類的其他資源,如藝術圖像數據庫、全文數據庫和藝術中外文期刊。綜合類期刊論文、電子圖書數據庫也被認為是重要的館藏資源。

表8 理想的圖書館館藏資源重要性統計
3.2關于讀者服務工作
如表9所示,對美術院校教師而言,現當代大學圖書館都有的最基本的讀者服務——圖書外借服務也被美術院校教師認為是最重要的讀者服務;藝術圖書是美術院校教師重要的靈感和視覺信息源。因此,開展最新出版的藝術圖書展示活動可以為教師們提供最新的藝術信息;美術院校教師認為圖書館加強與師生的溝通和聯系非常重要,有利于充分了解讀者需求;期刊、工具書外借服務和提供當地藝術的發展動態信息,這兩點在Cobbledick[1]的研究中也被提到:“那些不能流通的館藏資源(如期刊、百科全書)應該流通起來,它們在藝術家的工作室比在圖書館更有使用價值;樂意參與展示當地藝術發展并聯系當地藝術家的圖書館員,會成為有價值的信息源。”

表9 理想的讀者服務重要性統計
在上述8個選項中,A、G、F屬圖書館常規服務,D、B、E、C是針對美術院校教師的信息需求所設置的個性化服務。從重要性程度來看,所有的個性化服務都被認為是非常重要的;而在常規服務中,美術院校教師對信息檢索培訓并不熱衷,這便可以解釋真正使用網絡查找信息的人并不多的原因。
成果,筆者以“摸著石頭過河”的心態作一些探索。囿于學力不逮及自身的專業背景等諸多因素,本研究存在很多不足之處。今后將在此基礎上,擴大研究對象的范圍,通過深度訪談獲取更深層次的信息,以使得本研究結論更具有說服力,以期能為美術院校教師信息查尋行為中存在的問題提供一定的幫助和指導。
參考文獻:
[1]Cobbledick S.The information-seeking behavior of artists:exploratory interviews[J].The Library Quarterly,1996(4):343-372
[2]白燕清.美院圖書館師生閱讀傾向分析[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9(31):29-30.
[3]張婷,杜穗.從圖書流通數據分析大學生的閱讀傾向——以廣州美術學院圖書館為例[J].江西圖書館學刊,2009 (4):56-58.
[4]劉漢琴,鄭宏.國外美術院校教師信息查尋行為研究述評[J].現代情報,2013(9):166-170.
[5]HemmigW.Emerald Article:An empiricalstudy of the information-seeking behavior of practicing visual artists[J]. JournalofDocumentation,2009(4):682-703
[6]吳明隆.問卷統計分析實務[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0.
[7]蔣穎,楊沛超.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人員信息搜集的行為規則分析[J].中國圖書館學報,2006(1):81-84.
[8]范并思.中國社會科學的發展與變革——文獻統計與分析[J].浙江學刊,1999(3):68-72.
[9]van Zijl C.,Gericke E.M.Information-seeking patterns of artists and art scholars at the Vaal Triangle Technikon[J]. South African Journal of Library&Information Science,1998(1):23-33.
[10]Boyce,B.,Meadow,C.,&Kraft,D.Measurement in information science.San Diego[M].CA:Academic Press. 1994.
[11]潘曙光.信息偶遇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09:6.
劉漢琴女,1982年生。碩士研究生,館員。研究方向:數字圖書館與讀者服務。
由于本研究內容在國內學術界并無可完全參照的學術
[分類號]G252.0
收稿日期:(2016-02-15;責編:王天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