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盛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復雜的系統性工作,當前我國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受諸多因素的影響,其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不強,本文分析了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現狀,剖析了存在問題的根源,并對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現狀分析;對策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就需要國家、社會和學校綜合發力,將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校教育教學的全過程。高職院校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為國家和社會培養更多一線高素質技能型人才,但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轉型,高職院校其地位和作用日益凸顯。因此,分析和研究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及對策,對于提高高職生的思想政治素質,促進他們全面發展,把他們培養成思想先進、專業較強、技能過硬的復合性人才,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一、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現狀
1.缺乏較強與穩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師資隊伍。近年來,隨著高。校院校招生規模的不斷擴招,使原本都緊缺而不穩定的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隊伍顯得更困難,而學生思想政治水平高低直接與學校思想政治的師資隊伍有著密切關聯,學校擁有高素質和穩定的思想政治師資隊伍對提升學生思想道德水平有著重大的意義。目前,我國大部分高職院校都存在從事思想教育的人員較少,素質有待提高,因工作的局限性和認知的偏差,“兩課” 教師和專業課教師不愿從事輔導員工作,導致學術氛圍不高,受編制人員數的控制,輔導員、班主任編內少編外多,致使思想政治教育隊伍流動性大、穩定性差。
2.對思想教育工作的定位和認識存在片面和局限性。教育部《關于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多措并舉引導職業院校把工作重心聚焦到教學改革上來,以增強學生就業創業能力為核心,加強思想道德、人文素養教育和技術技能培養,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實際中,許多高職院校因辦學思路不夠清晰,存在重技能、輕思想教育的現象,有的高職院校片面將育人目標等同于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從而導致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標缺位,還有的高職院校直接將學校的維穩工作,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部目標,這些認識上的局現性使學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不同層次的影響,沒有真正把立德樹人擺放到育人的重要位置。
3.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缺乏協同配合。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復雜的系統性工作,當前我國高職院校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沒有構成全員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整體協同良好格局,只采用了傳統的 “兩課”教師和輔導員參與育人,缺乏部門協調發力,任課教師存在只教書不育人,同時環境育人的作用未彰顯,造成學校育人單打獨斗,效果不理想。
4.生源素質參差不齊,理想信念不堅定。目前高職院校生源按性質分為普通高職、3+2高職、中職生、技校生,按生源劃分應往屆高職生、中職生、成人學生,按考試性質分全國統一高考、單招考試和中考,總體來講,高職院校生源復雜,學生成績不理想,造成學生素質參差不齊,受社會對高職生認識上的偏見和自身成績的影響,部分學生自信心、愛黨愛國、人生觀、價值觀等方面存在認識上的誤區,導致學生精神之“鈣”不足,對自己將來發展的好與不好置之度外。
5.個人主義思想較強,規則意識淡漠。高職學生受外界因素干擾、家庭教育的誘因、學習成績的制約,多數學生只注重個人價值,生活在個人的世界里,缺乏較強的道德意識、誠信意識和集體主義責任感,我行我素、紀律淡漠,是非觀念差,自我約束力、自我控制不強。
二、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對策分析
1.加強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建設,充分發揮思政人員育人作用。高職院校德育建設要貫徹落實好中央16號文件,著重抓好輔導員和“兩課”教師 “兩支隊伍”建設,有效發揮“兩支隊伍”在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體功能。在隊伍建設中,引進政治強、業務精、紀律嚴、作風正的高學歷人才和思政教育科班出身的畢業生以及中高級職稱的教師擔任專職輔導員、兩課教師,切實做好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組織、實施與統籌安排。著力抓好 “兩支隊伍”的培養,高職院校主動關愛輔導員、兩課教師的成長,鼓勵他們繼續深造、參加各類思政培訓和學術討論,讓他們成為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專家和學科帶頭人,利用新的知識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建立和完善思政隊伍的政策導向,切實在人、才、物等方面提供強有力的支持,加強思想政治教育軟硬件投入,著力解決輔導員編內身份、落實輔導員和兩課教師的晉升通道,使各環節較好地發揮育人實效。
2.科學定位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統籌安排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高職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標定位的實質是“培養什么人的問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定位是政治教育活動中最根本的問題,它指引著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堅持以人為本、德育為先,注重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建設中,高職院校應有針對性地實行“因材施教”,結合時代發展對人才素質的要求,創新思想教育內容,切實將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以及科學發展觀貫穿于兩課教育課堂,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八榮八恥、 三觀、兩熱愛和每年兩會精神以及國內外的時事政治等相關內容充實到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中,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培養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3.改進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模式,發揮思想教育主渠道作用。高職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由多個子系統構成,子系統各層次要彼此呼應、相互支持、協調配合,才能起到良好的育人功能。高職院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首先要建立“一體化育人”的教育機制,形成黨委領導、黨政同決策、行政部門全面組織實施;其次開展黨政領導干部、共青團干部和優秀專業教師聯系班級活動,形成齊抓共管的育人合力;再次構建教師角色全員化,發揮各門課程的育人功效和全體教師教書育人作用;最后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大力倡導主流文化,凈化校園環境,為思想政治教育營造氛圍,讓高職生在良好的環境中接受教育、增長才干。
4.把握高職院校學生特點,適時強化學生理想信念教育。高職院校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要把“以人為本”教育理念落到實處,在教育教學上杜絕搞形式、走過場,避免傳統的說教。針對高職學生生源多元化、素質參差不齊、理想信念認識上有偏差等實際,教育工作者根據不同層次、不同專業、不同年齡的學生,加強自尊、自愛、自律、自強教育,幫助學生樹立平常心和自信心;利用“兩課”向學生宣講馬列主義基本原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等內容,把高職生緊密團結在黨中央周圍,幫助他們樹立以全面建成“中國夢”為奮斗目標的理想信念;結合重大節假日和紀念日開展“愛黨.愛國”主題團日活動,向他們講解中國近代屈辱奮斗史,引導高職生維護國家領地主權,各族人民團結的愛國思想;通過校園廣播和櫥窗宣傳黨的路線、主針、政策以及國家取得的成績,培養學生的自豪感,以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為人生目標的愛國情懷。
5.強化高職生的養成教育,培養高職生的規則意識。養成教育是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最為基礎的教育內容,是側重人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的一種教育。高職院校在教學中要轉變思維模式,教師在教育教學中充分運用規則,根據學生生活實際選取案例設計教學環節,通過各類教學方法,提高高職生的規則認識和理解,不斷促進規則意識向規則行為轉化。在養成教育內容上做到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教師應結合學生上課遲到、早退、曠課、損壞公物、亂丟亂扔等事情有針對性進行教育,引導學生遵守校規校紀等各類規章制度。同時鼓勵學生參加各類社會實踐活動,真切感受規則對自我的約束力和控制力,在實踐中不斷提高自身的規則意識。
總之,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對于切實提高高職院校學生的思想覺悟和高職院校自身的辦學質量具有重要意義。只有重視科學化水平,才能更快地實現國家和高職院校轉型升級和改革發展提供堅強的思想政治保證。因此,高職院校要著力在師資隊伍、思政內容、教學模式、學生理想信念和規則意識等方面下功夫,持之一恒地支持學校德育工作建設,切實肩負起為國家培養更多優秀的復合型技能性人才,為早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添磚加瓦。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2004.
[2] 強學民.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現狀與對策,西南民族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