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鳳超
職業高中學生的語文水平低下,基礎薄弱,學習習慣較差,文言文的閱讀理解水平更是這樣,從而導致文言文的課堂教學低效或幾乎無效。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我們逐漸意識到,要認真研究學生的實際情況,摸準學生文言文學習的癥結,調整教學的思路,改進教學的模式,才能逐步改善課堂教學低效、無效的現狀,構建高效課堂。
構建職業高中文言文的有效教學,首先依然要研究問題的本質:職業高中學生學習文言文的價值何在?學生不喜歡學習文言文,癥結究竟在哪里?
先說第一個問題。從理論上說,職業高中學生學習文言文的價值基本同于普通高中,普通高中新課標和職業語文新大綱對文言文的要求是一致的,即學生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能夠讀懂淺近的文言文。但由于培養方向不同,教學要求也就有了差異。在教學實踐中,普通高中由于有高考的要求,更偏重于字詞以及語法現象的識記理解,以形成較強的應試能力,文化熏陶方面的要求則極度弱化;職業高中學生則要求更加重視文言文承載的文化信息的接納,普高生雖然也有這方面的要求,相比而言職高生在這個方面的要求更高,這也體現了職高語文突出人文的特點。以《廉頗藺相如列傳》為例,這是一篇職高和普高教材中共同的經典課文,普通高中教學重在字詞句的解析,職業高中教學則重在對文化、文學價值的開掘和引申。
第二個問題,職高學生為什么不喜歡文言文?原因不外乎積累少、基礎差、缺乏學習的動力等幾個因素,其中缺乏學習的動力是核心因素。如果還用普通高中模式去組織教學,效果可想而知。
如果在以上的問題上有所突破,職高文言文有效教學的建構就不是太大的問題。
建構職高文言文的有效教學,首先要更新教學觀念,從文化熏陶、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的角度去組織教學,不可復制普通高中的教學模式。
承載優秀文化傳統和美德,本來應該是文言文的核心意義,通過文言文的學習,接受傳統文化熏陶、繼承傳統美德、建構健全的精神世界是首要的價值。據介紹,臺灣地區的高中《國文》教材中,文言文篇目占一半以上,原因恐怕就在這里。而受高考指揮棒的影響,我們的普通高中文言文教學把大量的精力用于字詞句的解析,文化價值則被有意無意地淡化。職高文言文教學脫離了高考指揮棒的影響,正應該以學生的發展為出發點,充分彰顯教材的文化因素,讓學生在文言文的學習中,感受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繼承傳統美德,學習古人的智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以《廉頗藺相如列傳》為例,司馬遷及《史記》的價值、影響,藺相如、廉頗的精神和智慧,就應該是本文學習的重點。
其次,建構職高文言文的有效教學,要強化誦讀、背誦,讓學生從直覺上去感受文言文的簡潔、精粹的特點,感受語言之美。現代文學巨匠巴金曾經對人說過,自己文學創作的功底,就是少年時背誦的《古文觀止》200篇。言語的形成,必須有大量的典范言語材料的輸入,包括文言文言語材料的輸入。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文言文的思想文化價值也需要在反復的誦讀中去體會。為強化誦讀和背誦,可以采用誦讀比賽、背誦比賽的形式。
第三,建構職高文言文的有效教學,要善于構建開放式課堂,引導學生尋找傳統經典的現代生活的契合點。經典的魅力是永恒的,近年來興起的國學熱就是明證。我們的文言文課堂,不妨同現代社會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去評議;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將相關的影視資料引進課堂,讓學生感受經典永恒的魅力。
第四,建構職高文言文的有效教學,課堂應該有比較固定的、適應職業高中的模式,這種模式是有別于普通高中的。
根據我校文言文課堂表現出來的特點,經過實驗課的實施,提出“讀—評—讀—譯—讀—析”的模式。在這個模式中,核心環節是熟讀甚至于是背;“評”指的是在熟讀的基礎上,對自己感受最深的內容進行討論交流,并提出疑惑;“譯”是一個綜合理解的過程,我們的“譯”只是翻譯,不十分摳字眼、解析語法,只要求理解每句的意思;“譯”的過程要交給學生基本的方法,最基本的要求是語言通順,以利于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析”指的是教師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盡量開掘教材的文學、文化的內涵,并同當代社會有機結合。這樣,就形成了以誦讀為核心的課堂教學模式,有些短小的文章甚至要求當堂背誦。
職業高中學生是一個較特殊群體,但同樣需要發展。只要我們以發展為基本的教學出發點,研究他們的學習以及心理特點,課堂教學就是有效、高效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