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鋒
[摘 要]陶淵明的個性品格、詩歌題材、詩中之理、藝術風格全都表現了對自然的追求。在詩歌的形象中融入深刻的哲理,使平凡的素材、質樸無華的語言表現出不平凡的意境。達到了一種物我一體人生境界,開創了韻味極濃的沖淡之美,錘煉了質樸無華,極盡語言純凈之美。
[關鍵詞]田園詩;陶淵明
陶淵明是中國古典文學史上一位非常優秀的田園詩人,然而在他所處的年代中人們大多只把他當作一位合于雅道的隱士,其人與其詩并沒有引起人們的全面關注。而人們真正開始關注陶淵明的詩歌是唐代以后的事情,人們才從中體味到了美的存在。誠然陶淵明沒有專門的美學著作,沒有直接闡述關于美的言論,但這并不妨礙人們從中體悟到他的美學觀念。從古至今,世人多定陶淵明為隱逸詩人,為了追求田園閑適、真誠無欺的古樸社會,追求淡泊高遠、身無外求的人生,不肯為五斗米而折腰,而選擇辭官歸隱,自勵躬耕的生活。
一、我國文學史上開宗立派的重要詩人
陶淵明所處的時代,正是形式主義風氣盛行之時,詩壇上充斥著談玄悟禪、模山范水之作,形式上刻意追求綺語浮詞、鋪錦列銹。但陶淵明卻有著一般文人所未曾有過的田園農耕生活經歷,和勞動人民有許多接觸,可以說,是生活給他以厚愛,使得他在一個玄學盛行,唯美主義支配整個文壇的時代里,卻能以嶄新的思想內容的詩作卓立于詩壇,表現出巨大的革新精神。而在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中,詩和畫是有著特殊的親密關系的,凡是有詩的地方總有畫來配,凡入流的畫作也總有題詩,李白的詩大多是潑墨山水,豪氣千云;杜牧的七絕清婉俊逸,恰可比作工筆仕女;而陶淵明的詩則可謂深得中國畫的要領,勾畫平白,墨色清雅,筆意古拙,于簡樸清淡中自有一種閑適悠遠的韻味,說陶淵明的詩美,正基于此。
二、語言平淡質樸,言不甚深,文不甚俗
主要表現在:用平淡無奇的語言,白描的手法,表現平常的田園風光。諸如“春秋多佳日”、“今日天氣佳”之類簡直明白如話的語言,像是從生活中信手拈來,沒有絲毫斧鑿的痕跡。如他寫的鄉村生活:“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只是單純地羅列物象,卻不嫌單調,通過“后檐”、“堂前”等方位的變化使景物疏密有致,于平白中營造一種自然的美;又如他寫的“暖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似乎毫無雅趣,連雞狗叫也寫入詩中,頗有流入俚俗之嫌,然而事實上,正是由于詩人沒有刻意的雕琢,只是吟詠自己真實的心情,才能做到“手目所及皆成詩”,用平常的物象,恰當表現出詩人恬談愉悅的心境,這種愉悅正是依托這些真實的物象才顯示得同樣真實,所謂“信手捏來世已驚”當如是。……這些就像是農村中的田家語,沒有驚人的想象,沒有大膽的夸張,只是白描、樸素的敘述,讀來毫不費力,給人平淡無奇而清新自然的感覺,這是陶詩中最重要的外部特征。但是,平淡無奇并不是空虛淺薄,而是平淡中有深味,平淡中有奇趣。這是陶詩內蘊的特征。其味與趣主要表現在:有真淳的感情美,有清新的自然美。這正如一位高明的畫家,畫出瑰麗的勝景不算什么,能真正把最平常的事物畫出韻味來,才是高境界。
三、“陳字見新、樸字見色”是最大的特點
1.清代的張庚在《浦山論畫》中說:“氣韻有發于墨者,有發于筆者,有發于意者,有發于無意者。發于無意者為上,發于意者次之,發于筆者又次之,發于墨者下矣。”為文的道理亦于此同,有以篇章勝者,有以文理勝者,也有以意韻勝者,其中高下自見,而陶淵明的詩正是以意韻取勝的一種。也就是說在詩歌創作中,情、景、理三者交融是至關重要的,而情又是最為重要的。離開情的景就沒有了生氣,離開情的理更是“淡乎寡味”的空理。景和理,如果沒有濃厚的感情滲透,便失去了作品的生命力。陶淵明詩中所描寫景物并不追求物象的形似,敘事也不追求情節的曲折,而是通過人人可見之物,普普通通之事,表達高天世人之情,寫出人所未必能夠悟出之理。他的田園詩寫的是平淡的田園風光和日常的農村生活,反映的是歸隱后恬淡的心境與情趣。陶詩最重要的還屬于發乎事,源于景,緣于情,而以理為統攝。如《歸鳥》詩,全篇寓意明顯,這只倦飛的歸鳥,正是作者人格的象征。歸鳥的一舉一動,都體現著詩人的思想和性格,詩中的每一項景物,無不帶上陶淵明的感情色彩。又如在那首最負盛名的《飲酒》中,陶淵明寫到:“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詩語言平淡,不加雕飾,似乎無意為詩,毫不費力,而詩情卻如清泉自然流出,韻味雋永。初讀似乎會覺得它平平常常,并無奇麗之處,然而一首好詩是經得起反復誦讀的,誦之彌久,其味彌醉。陶淵明的詩語言平實,就如同國畫中留出的空白一樣,看似是缺憾,卻恰恰是由這缺憾成就了圓滿,凸現了情致。上品的畫是要在疏疏朗朗看似不經意的幾筆中表現最深遠的意境;上品的詩也要在最自然地描寫中抒發最真實的情感,而不因文字的矯飾阻塞意氣的通暢。當然,正如大師的筆意古拙簡樸,于不經意中成畫于小兒的信手涂鴉不能混為一談是一樣的,平時樸素的詩風也不能同淺陋粗鄙等同起來,前一種清談之味是建立在深厚的文字根基上的,是一種歷經滄桑的平靜,是一種超然品性的自然流落,于初入門者不得要領的清湯寡味有本質上的不同。無法說是田園詩還是詠懷詩、哲理詩,因為詩中景、情、理水乳交融,互相滲透,互相 襯托,無論你從哪個角度去欣賞,都能領略到不同的奇趣,享受到無盡的美。這種深厚醇美的藝術境界,決定了陶淵明在中國文學史上無法替代的地位。
2.陶淵明詩中的美當然不僅僅在于他用簡樸的文字營造出來的悠遠的文化氛圍和意韻,更在于他的詩里流露出來的超然而不為外物所知曉的恬淡的心境。同時把田園生活的題材帶進了詩歌中,開拓了一個全新的表現領域,使田園詩在唐宋還成為詩歌重要的描寫內容,而且他還創造了中國詩歌意境中一種新的美的類型,一種韻味極為醇厚而又樸實無華的沖淡之美,而“開千古平淡之宗”;還巧妙地將情、景、理三者結合起來 描述農村風光和田園生活,詩歌風格清新、自然、平淡,意義深遠,具有強烈的藝術魅力。為中國古典詩歌的發展作出的貢獻甚大,從而在文學史上奠定了其不朽的地位。所謂“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正是此間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