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昱坤 文志祥 金育強(湖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 湖南長沙 410012)
?
對世界優秀羽毛球男子單打運動員后場技戰術的研究①
何昱坤 文志祥 金育強*
(湖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 湖南長沙 410012)
摘 要:隨著當代社會越來越發達,科技不斷地更新,更多的體育愛好者喜歡羽毛球這個運動。在比賽中,后場技術的運用不僅能很好地調動對手,而且也能為得分創造有利條件,因此,后場技術也越發得到運動員和教練員的重視。該文用錄像觀察法、文獻綜述法、數據統計法等,對世界優秀羽毛球男單運動員后場技術和戰術的運用來比較。經對世界優秀男單選手近3年的6場比賽視頻進行分析統計,得出以下結論:比賽中后場技術運用占一定比例,吊球、高遠球和殺球的運用次數較多,被動低吊與被動抽球運用率較少;殺球的得分率最高,高遠球、吊球略少,被動低吊和被動抽球幾乎無法得分;丟分比重從低到高為被動吊球、被動抽球、高遠球、吊球與殺球。
關鍵詞:羽毛球 男子單打 后場 技戰術
隨著當代社會越來越發達,科技不斷地更新,更多的體育愛好者喜歡羽毛球這個運動。它不僅可作為高水平運動員比賽,同樣可作為群眾體育來鍛煉。因此,羽毛球相關的知識和競賽就廣受大家關注。
在男單方面,在歷年的各大國際賽事中,中國隊把男子單打為我國羽毛球的優勢項目,來彌補雙打的不足,作為獲勝的砝碼。因此,男子單打在團體比賽中發揮的好壞直接影響最終比賽的成績,在中國羽毛球隊起著關鍵性的作用。
新賽規實施之后,比賽出現了變動,比賽的不可預測性、變化性和比賽的偶然性大幅度地上升,這對男單選手技戰術方面有了更多的需求,既要嫻熟的運用多種技術和站術,又要能進行靈活運用。其中,后場技術是選手控制場上局面、占據主動和得分的主要手段,是比賽中戰略部署和技戰術運用的重要因素。
(1)對2011年、2012年和2013年重大比賽部分男單選手林丹、諶龍、李宗偉等6場比賽錄像進行觀察與分析(如表1)。

表1 10場錄像匯總
(2)3名選手后場整體技術使用率的統計分析。

表2 后場整體技術使用率情況
從表2可看出,高球、殺球和吊球為主要使用技術,但是殺球依舊是高水平運動員使用次數最多的技術,良好的殺球可以直接得分。
(3)3名選手后場個人技術使用率的統計分析。
從表3可以看出,林丹當今的打法強調穩定,注重過渡,穩中尋找最佳進攻時機。諶龍更強調進攻取勝。

表3 后場個人技術使用率情況
(4)3名選手后場整體技術得失分率的統計分析。

表4 后場整體得失分率情況
從表4可以總結,殺球是高水平選手必備的技術,殺球技術使用的好壞直接關系著后場的得失分情況。
(5)3名選手后場整體擊球位置分析。
3名選手后場整個擊球位置分析如表5所示。

表5 后場整體擊球位置情況
(6)3名選手后場整體擊球線路分析。

表6 后場整體擊球路線情況
從表6中可以看出,后場擊球線路中,直線的比例最高,為57.38%,再是斜線,占的比重是24.78%,中路球列為第三,比重是10.62%,小斜線的比例最少為7.22%,說明后場球選手主要通過直線和斜線來控制對手,小斜線的運用較少,主要是為了后場擴大線路,給對少制造不便。
2.1 結論
(1)后場技術在比賽中占有重要比重,殺球運用率最高,吊球第二,高遠球第三,被動抽球與被動吊球運用率較少。高遠球與吊球能很好調動對手,殺球則是進攻創造贏球機會的主要途徑。
(2)后場技術得分比重較低,丟分比重較高。得分率由高到低依次為:殺球、吊球、高遠球,被動低吊和被動抽球基本不得分。丟分技術從低到高為:被動吊球、被動抽球、高遠球、吊球和殺球。
(3)后場主要擊球手位為正手區,其次為頭頂區,第三位為中間區域。后場技術球路多以直路為主,第二為斜路,場心第三。說明后場球選手主要通過直線和斜線來控制對手,小斜線的運用較少,主要是為了后場擴大線路,給對少制造不便。
2.2 建議
(1)由于每球得分制,使得羽毛球比賽的節奏越來越快,而為了加強進攻能力,優秀男單選手加強了殺球和吊球的使用。因此,在平時要注重殺球和吊球技術組合打法,增強動作一致性,增強進攻能力。
(2)在日常訓練中不僅要加強擊球的質量,還應加強技術的穩定性,這樣才能更好地調動對手。
(3)除了注重后場技術的同時,還應有意識的加強前場和中場的技術,將前場、中場和后場巧妙的相結合,在全面發展的同時,逐漸形成符合自己的打法特征。
參考文獻
[1]王文教.羽毛球[M].人民體育出版社,2009.
[2]陳月亮,阮文德.羽毛球運動技戰術及節奏特征研究[J].黃石理工學院學報,2009,26(6):84-87.
[3]陳欽劍.我國羽壇國手夏煊澤體能和技戰術分析[J].競技·論壇,2010,18(9):36-38.
[4]肖杰.羽毛球運動理論與實踐[M].人民體育出版社,2005.
[5]張欣.新規則下中外優秀羽毛球男子單打選手技戰術應用的比較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08.
[6]喆萬華.羽毛球運動員后場殺球技術教學方法探析[J].南昌高專學報,2010,(3):154-155,159.
[7]葉生愛.羽毛球新賽制對男單后場技戰術影響分析[J].運動,2010(10):11,113.
[8]鐘建萍.羽毛球新舊賽制優秀男子單打運動員后場技、戰術分析[J].中國體育科技,2010,46(1):93-96.
中圖分類號:G8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6)06(c)-0136-02
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16.18.136
作者簡介:①何昱坤(1993,1—),男,湖南株洲人,研究生,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學。
通訊作者:金育強(1956,4—),男,遼寧沈陽人,研究生,教授,研究方向:體育人文社會學,E-mail:jyq183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