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勵
【摘 要】針對目前高中綜合實踐課程的教學評價存在終結性評價占比過重、評價主體未能實現多元、評價標準較為僵化等問題,提出實踐課程評價當以過程性、主體性、多元化評價為原則,并以此構建綜合實踐課程評價體系,以良好的反饋評價促進高中綜合實踐課程的教學。
【關鍵詞】高中 綜合實踐課程 評價原則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6B-0006-02
高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糅合了多門學科的綜合學科,目前已形成較為完善的課程體系,課程內容包括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三大板塊,課程實施形式也較為多樣。課程實施要求較高,不僅要求教師具有極強的組織協調能力與活動方案設計能力,而且還要求學生有個性、夠靈活且觀念多元。與上述特點相應,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評價也需遵循過程性、主體性與多元化原則,對活動成果、學生表現與長遠發展進行知識、能力與態度的三維考量。下文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評價環節應遵循的三個原則進行探討。
一、高中綜合實踐活動的過程性評價原則
(一)學生參與評價
綜合實踐課程糅合了多門學科,其內容與形式豐富多樣的特點先天地決定了課程評價需充分重視過程性評價。在目前傳統的終結性評價仍占主導地位的情況下,在綜合實踐活動評價中要側重過程性評價,首要保證學生積極參與。作為學習主體與評價對象,學生應當且必須參與課程評價環節,對活動各階段的自我表現作出自評與互評。一般而言,綜合實踐活動以小組為單位開展,教師或其他人員擔當指導者,及時對學生在活動中的表現作出反饋。在此過程中,學生也需根據指導者給出的對照評價標準自檢、校正自身行為;之后各小組組員間進行互評,這一步驟也相當重要,他們之間的互評對指導者的評價與反饋是一種有效的補充。
以“滇池污染考察”綜合實踐活動為例,本活動目標為“了解滇池污染基本情況,培養關注社會問題的意識,激發探究精神,提高搜集、使用信息的能力和與人交流、合作的能力”。這一綜合實踐活動的評價環節需要學生充分參與,學生自評如下:
初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查閱圖書、電子資源,走訪,實地調查等多途徑搜集滇池污染與治理的相關資料,在資料搜集過程中增強了獲取信息能力與人際交往合作能力;活動過程中,通過實地調查獲取了權威資料,也極大地增強了與外界聯系、與他人交往的信心。
小組內總結如下:某組員通過這一活動,較為深入地了解了滇池污染與治理現狀,并對水污染與環境污染的復雜成因與解決方法有一定的認識,對小組的最終成果展示有很大幫助,組員之間合作進行調查和成果展示,提高了解決問題的能力,豐富了綜合實踐活動開展經驗并提升了人際交往能力。
(二)評價全程覆蓋
過程性評價原則要求把對課程實施的方式、結果、學生各方面表現的評價與反饋貫穿活動始終,且對各個評價客體在活動的各階段給出實質性評價。遵循過程性評價原則,指導者對評價客體的反饋不應當作終結性的評級結果,諸如結果性質的分數、等級等,而應是動態、發展的評價,對學生在活動各階段取得的成果進行評價,引導學生在活動中的前進方向。此外,對學生在活動中的成長與發展尤應予以及時的肯定與適當的指導。這包括學生在活動中表現出的情感態度、解決問題的思路與方法、創造意識與執行力等方面。評價覆蓋綜合實踐活動全程。一方面可以給予學生及時的反饋與正確的指導,另一方面也應注意評價較為密集的負面影響。在給予學生這方面的反饋時候,以積極評價為主,切忌挫傷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
以“校園流浪動物調查”綜合實踐活動為例,活動初期的評價以對主題、方案的評價為主,考察學生對這一活動的設計是否符合要求。比如,可以按照“校園流浪動物的界定—校園流浪動物的來源—校園流浪動物的保護措施—怎樣預防校園流浪動物的持續增加—成立校園流浪動物保護協會—與校醫院合作解決校園流浪動物問題—活動總結”這一線索,對各小組的活動思路與方案設計進行評價。活動實施中,注重過程性評價,密切關注學生在活動中的表現,對學生的實地調查記錄與走訪情況進行描述性評價,涉及方法、態度與人際交往情況。活動后期,對學生的資料匯總、歸納情況作出評價,跟進小組調查報告的撰寫。
二、高中綜合實踐活動的主體性評價原則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性質與特點要求評價遵循主體性原則,在評價環節應充分考慮學生對活動實施的評價與建議,重視指導者評價與意見的同時,也要提升學生自我評價的比重。于學生而言,自我評價包含兩方面,一方面是根據自身能力與發展方向,對自己在實踐活動中的表現進行打分,側重于個人能力狀況和未來發展。這是一種學生監督自我發展的自控形式,對學生來說,有助于提升在實踐活動中的主體意識與自主學習、自我管理能力。這種自我評價方式對學生的要求也較高,學生需要對自己的各方面能力與局限以及發展方向有一個較為清晰的認知。
充分體現學生在實踐活動課程中主體性的自我評價的另一方面是學生參照課程評價標準進行的自評。一般而言,課程評價標準以學習能力、品德、身心素質為向度構建而成,幾乎可用于各個學科的課程評價。課程評價標準為學生的自我評價提供了一個可以依托的參照體系,學生可先行依照標準對自身在活動中的各方面表現作出大概的判斷,之后可根據指導者的反饋與建議明確改進方向。
三、高中綜合實踐活動的多元化評價原則
(一)多元的評價主體
綜合實踐課程是開放的綜合課程,參與者眾多,在課程教學評價環節,參與者不僅限于活動實施主體的教師與學生,還包括學校管理者、家長與相關社會人員。考慮到綜合實踐活動的這一特點,在課程評價方面,需建立包括學校的師生、管理者,學生家長,社區人員與相關專家參與的評價者團隊。各類評價者的評價切入角度不同,對學生表現與活動成果的評價也會出現差異,可以形成互相補充的良好的信息反饋,更好地促進綜合實踐課程的發展,提高學生的活動實踐能力。需要注意的是,作為評價主體與評價客體的學生,可以在自評與學生間互評中加強交流與合作,找到自己的不足以明確后續的改進方向;對于指導主體的教師來說,除密切關注學生在活動中的表現與成果,對此作出評價之外,還需加強與其他教師的交流與合作,從其他教師對自己指導行為的評價中認識自身教學、指導工作的不足,改進自己的教學,提升教學質量。
(二)多維的評價標準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參與者多元且注重動態發展與過程性評價,因此,要求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評價標準包容多個維度,具有較大的靈活性,允許存在多元的價值取向。首先,要積極肯定學生在活動中表現出的多元價值取向,對學生在活動中的表現,包括各階段成果與最終活動成果、解決問題的思路與方法、創新意識與能力、組織與合作能力等,予以描述性評價,應充分尊重學生持有的多元價值取向;其次,對活動成果的評價也應不拘一格,學生在活動各階段的所獲并非均為可量化的成果,學生情感態度的變化、自我評價形成的反思、自行糾偏能力的提升,也是學生在活動中切實取得的成果,這些應當納入評價的范圍,各評價主體也應對此予以重視。此外,以多維評價標準對學生所學與活動成效作出評價的時候,評價者應注意評價語言的正確使用,盡量以曉暢、精準的語言進行表達,避免簡單化和等級化的評價。
【參考文獻】
[1]鐘啟泉.普通高中新課程方案導讀[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2]郭元祥.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評價[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責編 盧建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