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紀 李論
【摘 要】在生活實踐層面上,社會資本是影響少數民族流動人口融入城市的一種重要因素。依據群外社會資本和群內社會資本這種二分法,具體闡釋它們在少數民族流動人口融入城市過程中具有的雙重意涵。并且,著重從群外、群內社會資本中的社會網絡、互惠性規范、信任合作等方面,分別剖析它們對少數民族流動人口融入城市的作用機理。逐步提升群外社會資本增量,能解決少數民族流動人口進入城市后所面臨的發展資源不足問題,并以此幫助他們更好地融入城市社會。
【關鍵詞】群外社會資本;群內社會資本;少數民族流動人口;融入城市
【作 者】陳紀,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副教授、博士;李論,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2012級本科生。天津,300350
【中圖分類號】C95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 - 454X(2016)03 - 0032 - 007
2014年9月28日,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習近平指出:“讓城市更好接納少數民族群眾,讓少數民族群眾更好地融入城市。”目前,我國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已經超過3000萬,其中大部分都流向東部沿海發達地區。[1 ]少數民族成員流入城市后在一定時期內還難以真正地融入城市社會正常的生產、生活之中,具體體現在就業、住房、教育、醫療、社會保障及思想觀念、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與城市居民相比,仍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和差異。大多數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現階段仍游離于城市社會的邊緣。因此,如何讓少數民族流動人口能在城市中獲得同等的生存與發展資源以及接納城市文化、價值觀念等,這不僅是推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應有之義,也是保障城市民族關系和諧及維護城市社會穩定的關鍵所在。
西方學術界圍繞移民社會融入問題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從民族同化、文化適應、社會吸納、社會并入等多重角度界定其內涵① ,認為移民社會融入包括經濟性融入、社會——文化性融入、政治性融入等② ,須從國家制度安排、公共政策設計、法律規定等層面加以解決,并形成了同化論和多元論。① 國內關于社會融入問題研究集中于農民工、工程移民、弱勢群體等,對少數民族流動人口融入城市問題的研究相對較少。在研究內容上,從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結構等維度考察少數民族群體融入城市面臨的主要問題,從戶籍制度、城鄉二元結構、差異性政策規定及民族心理等方面探究原因,并提出建立健全相關制度、法律法規,調整完善社會政策,推進社會管理創新等對策建議。② 可見,目前大多數研究是停留在一般性地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層面上,而且是站在多民族國家建設高度并以之為出發點展開研究。
在研究思路上,國內學術界主要借鑒西方學者關于社會排斥與社會融入之間的關系研究,結合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實際情況對其融入城市問題展開邏輯推演和實踐驗證。多數研究認為,推進少數民族成員融入城市關鍵在于消除他們遭遇的社會排斥,遵循從社會排斥出發,探究影響少數民族流動人口自我排斥及他者排斥的主客觀因素,爾后從制度、政策、法律等層面切入,分析原因并進而提出其融入城市的途徑與辦法。③ 基于此,本文以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為出發點,認為他們在日常生活實踐中更多的是面臨諸多社會問題的困擾,而這些問題則是直接制約其融入城市社會的關鍵因素;并且,拋開以完善政策或制度去化解少數民族流動人口遭遇的社會排斥,進而推進其融入城市的研究思路;力圖借助社會資本理論的主要觀點,從社會實踐層面上考察不同類型社會資本對少數民族流動人口融入城市產生的積極或消極影響,并著重分析這些社會資本對其融入城市的作用機理,嘗試為推進這一群體融入城市尋求社會資本重構的實踐路徑。
一、社會資本:少數民族流動人口融入城市的兩重向度
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最早是由20世紀70年代經濟學家格林·洛瑞在研究社會結構資源對經濟活動的影響時提出的與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相對應的概念。社會學家皮埃爾·布迪厄從社會關系網絡的視角正式界定了社會資本的含義,認為它就是一種“社會聯系、社會榮譽和社會尊敬的資本”[2 ]73。后來學者從各自研究角度圍繞社會資本的定義、內容、特征、類型、功能等形成了一系列學術觀點,并逐漸成為社會科學的一種研究范式。羅伯特·普特南認為:“社會資本是指社會組織的特征,諸如信任、規范以及網絡,它們能夠通過促進合作行為來提高社會效率。”[3 ]167結合研究主題,我們認為社會資本是指社會群體之間及群體內部個體之間在相互交往過程中形成的社會網絡和互惠性規范,以及生成于其中的信任、合作等價值理念。經研究發現,少數民族流動人口這一特殊的社會群體能否融入城市,一方面取決于其與外界組織或群體形成的所謂的群外社會資本,能否嵌入或投射到他們的日常生活之中,即少數民族成員能否憑借這種社會資本從更為廣泛的城市社會中獲取必要的物質資源和精神資源。另一方面取決于群體內部個體之間形成的所謂的群內社會資本在他們日常生活中的存在狀態,即少數民族內部生成的社會資本是否強化了群體邊界或促使群體對其他群體產生自我排斥等。
辯證地看,群外社會資本是少數民族成員進入城市后獲得的一種社會資本,由此獲得的資源能夠直接或間接地幫助他們適應城市的生產、生活方式,從而推進這一群體更好地融入城市。就是說,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為解決在日常生活中遭遇的社會問題,能夠憑借社會網絡、互惠規范、信任合作等群外社會資本,與外界組織或群體產生種種集體行動,并以此獲得一定的物質幫助、政策支持、社區照顧、信息服務及相互理解、尊重、包容等資源。然而,正如有學者所言,不應該把社會資本當作救治各種社會弊病和解決所有社會政治問題的萬能良藥。[4 ]193-213在此意義上,群內社會資本是因少數民族的共有屬性而生成的社會網絡、互惠規范、信任合作等,這能加強群體內部的聯結度和凝聚力,易在融入城市過程中呈現一種“自我排斥”的傾向,所以無法解決少數民族流動人口融入城市的問題。這種社會資本是基于自身固有的、先賦性因素而生成的人際關系網絡、非正式規范及群體內部的信任合作,使少數民族流動人口能夠獲得群內互幫互助、支持配合、信息溝通及精神寄托、情感互動等資源。
如果以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為群外社會資本的主體之一,則另一類主體往往處于特定的社會結構中,應包括城市民族(宗教)事務管理局、地方政府相關部門、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街道(社區)居委會,也應包括以漢族為主體的城市其他民族成員等(下文簡稱“他者”)。群內社會資本生成于少數民族群體內部,資源的供給與需求發生于群體內部的個體之間,以及個體與群體(組織)之間,具有相對封閉性,有維護群體自身利益及強化群體意識的功能。社會資本的消極作用主要體現為封閉性,因為特定的稀缺資源被資本化為局外人難以攝取的社會資本,相應地增加了局外人攝取稀缺資源的成本。[5 ]群內社會資本的封閉性易導致城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這一群體與外界隔離,且只能從群體內部獲取少量的物質資源和精神資源。
群外社會資本主要是憑借一定的政治設計和“他者”的角色定位而產生的,其形成的條件是相對客觀的,具有較強的政治性和社會性。一般來說,為了更好地促成少數民族流動人口以群外社會資本來實現城市融入,這些產生條件也應根據當地城市民族問題和民族關系的實際情況及特點加以調整或完善。可見,群外社會資本產生條件所具備的這些特點有助于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從外界獲取必要的發展資源,推進他們更好地融入城市。群內社會資本的生成依賴于少數民族自身的民族、宗教因素,它源自于少數民族流動人口與內部其他民族成員的集體意識和群體心理,所以這些條件比較主觀,具有較強的自我認知性。并且,其產生條件是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是固有的、相對穩定的。少數民族群體內部生成的所謂的群內社會資本更多是一種認知性資本,“它是內在于個人的,駐留于人們的頭腦中,故較難改變”[6 ]82。可見,群內社會資本產生條件的這些特點容易強化群體意識,阻礙外部資源的攝入,使群體間邊界難以被打破。
二、嵌入與內斂:社會資本對少數民族流動人口融入城市的作用機理
社會網絡、互惠規范、信任合作等群外社會資本的形成過程及其多次實踐運用,目的就是通過外部資源的嵌入,解決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在融入城市過程中存在的資源供給不足問題。就是說,在日常生活中,群外社會資本作為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從外部獲取物質資源和精神資源的重要手段,能夠使他們在城市中能享有合法權利及實現利益共享,也能逐步消解因就業、住房、教育、醫療、社會保障及文化上的“雙向不適應”問題而限制他們融入城市的障礙。而憑借群內社會資本從少數民族群體內部獲取資源是有限的,難以滿足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在城市生存與發展所需要的種種資源,并且,容易導致群體自我封閉及其與城市社會群體之間斷裂,由此可能產生的群體內斂將阻礙他們融入城市社會。
(一)社會網絡:助力與阻力
群外社會資本中社會網絡的功能在于為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提供重要的發展資源,使之成為一種來自于群體之外的助力。支持網絡會使得行動個體在目標的達成、心理慰藉以及群體的嵌入整合等方面提供可能性,這包括物質性的幫助(如貨幣資本)、信息的攝取、情感互動渠道、其他可動用資源等。[7 ]對于少數民族流動人口來說,這種社會網絡的積極作用體現在于它是制度、政策、法律規定下的社會建構,并憑借這種社會建構進行所謂的結構性嵌入,使他們獲得物質資源和精神資源等。社會網絡必須通過投資于社會群體關系的制度化戰略進行建構,它不是自然產生的,這種建構將會給個體本身帶來其他收益。[8 ]當前,有些城市發展少數民族優勢產業、實施就業優先照顧、提供最低生活保障金、創建民族學校,以及開展民族團結月活動、少數民族文化活動、社區互幫互助活動等,就是在國家制度、政策、法律規定之下,少數民族流動人口與“他者”之間進行集體行動的具體表現。并且,在這些集體行動中兩者之間逐漸構建出一種相對穩定的社會網絡。正如有研究者說到,街區鄰里之間形成的社會網絡是一個城市不可替代的社會資本,當這種社會資本慢慢消失時,它給城市帶來的好處也就減少或消失。[9 ]49
社會資本是“個人通過他們的成員身份在網絡中或者在更寬泛的社會結構中獲取稀缺資源的能力”[10 ]28-48。在社會網絡層面上,目前少數民族流動人口主要是憑借這種外部的結構性嵌入,從社會結構中的“他者”獲取必要的生存與發展資源。正如有研究者所言,通過對社會資源的強調,就將行動者有目的的行為放到了一個結構中去考察,承認了結構對于行動者選擇行為的影響。[11 ]105另外,在社會網絡中經過多次集體活動而產生的價值積累效應,被逐步內化到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和其他參與主體的觀念與行為中,形成一種具有一定政治意義和社會意義的社會關系,這能夠保證社會結構中的“他者”愿意進行資源轉讓。
詹姆斯·科爾曼認為,“有些具體的社會資本形式在促進某些活動的同時可能無用甚至有害于其他活動”[12 ]。一般來說,少數民族群體自身具有相同的語言、風俗習慣、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宗教信仰等,這種共有的歷史記憶和共同的文化同樣也能使一種社會網絡在少數民族流動人口與群內其他民族成員之間被生產出來。這種社會網絡的生成是基于共同文化基礎上的建構,在功能上也是幫助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獲得一定的物質資源和精神資源,如群體內部的互幫互助、支持配合、信息溝通及精神寄托、情感互動等。但是,由于這種社會網絡是基于“我族”意識上的建構,而非制度、政策、法律規定下的建構,所以憑借這種社會網絡為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所提供的資源大多是屬于精神層面的。因此,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憑借這種社會網絡在獲取資源的過程中,將會強化他們的民族意識,易產生群體“內卷化”現象,成為他們融入城市社會的阻力。
雖然在群體內部生成的社會網絡能使少數民族流動人員獲得一定的物質幫助,但是他們從其他少數民族流動人員或同族的世居民族、新近民族所獲取的這種資源卻是極其有限的。這是因為少數民族群體在城市中因歷史和現實因素的影響,總體上他們擁有的物質資源是相對缺乏的。從物質資源提供角度看,如果說群外社會資本中的社會網絡能夠實現資源的結構性嵌入,那么群內社會資本中的社會網絡是基于群體內部社會關系,所以形成的應是一種關系型嵌入。依靠這種關系型嵌入所提供的物質資源,需要參與雙方相對均等地為對方提供物資資源。對于少數民族流動人口來說,由于自身無法為群體內部其他民族成員提供一定的物質資源,可能會導致這種社會網絡的中斷。所以從一段時間內看,這種社會網絡難以幫助他們更好地融入城市。
如果以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為群外社會資本的主體之一,則另一類主體往往處于特定的社會結構中,應包括城市民族(宗教)事務管理局、地方政府相關部門、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街道(社區)居委會,也應包括以漢族為主體的城市其他民族成員等(下文簡稱“他者”)。群內社會資本生成于少數民族群體內部,資源的供給與需求發生于群體內部的個體之間,以及個體與群體(組織)之間,具有相對封閉性,有維護群體自身利益及強化群體意識的功能。社會資本的消極作用主要體現為封閉性,因為特定的稀缺資源被資本化為局外人難以攝取的社會資本,相應地增加了局外人攝取稀缺資源的成本。[5 ]群內社會資本的封閉性易導致城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這一群體與外界隔離,且只能從群體內部獲取少量的物質資源和精神資源。
群外社會資本主要是憑借一定的政治設計和“他者”的角色定位而產生的,其形成的條件是相對客觀的,具有較強的政治性和社會性。一般來說,為了更好地促成少數民族流動人口以群外社會資本來實現城市融入,這些產生條件也應根據當地城市民族問題和民族關系的實際情況及特點加以調整或完善。可見,群外社會資本產生條件所具備的這些特點有助于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從外界獲取必要的發展資源,推進他們更好地融入城市。群內社會資本的生成依賴于少數民族自身的民族、宗教因素,它源自于少數民族流動人口與內部其他民族成員的集體意識和群體心理,所以這些條件比較主觀,具有較強的自我認知性。并且,其產生條件是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是固有的、相對穩定的。少數民族群體內部生成的所謂的群內社會資本更多是一種認知性資本,“它是內在于個人的,駐留于人們的頭腦中,故較難改變”[6 ]82。可見,群內社會資本產生條件的這些特點容易強化群體意識,阻礙外部資源的攝入,使群體間邊界難以被打破。
二、嵌入與內斂:社會資本對少數民族流動人口融入城市的作用機理
社會網絡、互惠規范、信任合作等群外社會資本的形成過程及其多次實踐運用,目的就是通過外部資源的嵌入,解決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在融入城市過程中存在的資源供給不足問題。就是說,在日常生活中,群外社會資本作為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從外部獲取物質資源和精神資源的重要手段,能夠使他們在城市中能享有合法權利及實現利益共享,也能逐步消解因就業、住房、教育、醫療、社會保障及文化上的“雙向不適應”問題而限制他們融入城市的障礙。而憑借群內社會資本從少數民族群體內部獲取資源是有限的,難以滿足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在城市生存與發展所需要的種種資源,并且,容易導致群體自我封閉及其與城市社會群體之間斷裂,由此可能產生的群體內斂將阻礙他們融入城市社會。
(一)社會網絡:助力與阻力
群外社會資本中社會網絡的功能在于為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提供重要的發展資源,使之成為一種來自于群體之外的助力。支持網絡會使得行動個體在目標的達成、心理慰藉以及群體的嵌入整合等方面提供可能性,這包括物質性的幫助(如貨幣資本)、信息的攝取、情感互動渠道、其他可動用資源等。[7 ]對于少數民族流動人口來說,這種社會網絡的積極作用體現在于它是制度、政策、法律規定下的社會建構,并憑借這種社會建構進行所謂的結構性嵌入,使他們獲得物質資源和精神資源等。社會網絡必須通過投資于社會群體關系的制度化戰略進行建構,它不是自然產生的,這種建構將會給個體本身帶來其他收益。[8 ]當前,有些城市發展少數民族優勢產業、實施就業優先照顧、提供最低生活保障金、創建民族學校,以及開展民族團結月活動、少數民族文化活動、社區互幫互助活動等,就是在國家制度、政策、法律規定之下,少數民族流動人口與“他者”之間進行集體行動的具體表現。并且,在這些集體行動中兩者之間逐漸構建出一種相對穩定的社會網絡。正如有研究者說到,街區鄰里之間形成的社會網絡是一個城市不可替代的社會資本,當這種社會資本慢慢消失時,它給城市帶來的好處也就減少或消失。[9 ]49
社會資本是“個人通過他們的成員身份在網絡中或者在更寬泛的社會結構中獲取稀缺資源的能力”[10 ]28-48。在社會網絡層面上,目前少數民族流動人口主要是憑借這種外部的結構性嵌入,從社會結構中的“他者”獲取必要的生存與發展資源。正如有研究者所言,通過對社會資源的強調,就將行動者有目的的行為放到了一個結構中去考察,承認了結構對于行動者選擇行為的影響。[11 ]105另外,在社會網絡中經過多次集體活動而產生的價值積累效應,被逐步內化到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和其他參與主體的觀念與行為中,形成一種具有一定政治意義和社會意義的社會關系,這能夠保證社會結構中的“他者”愿意進行資源轉讓。
詹姆斯·科爾曼認為,“有些具體的社會資本形式在促進某些活動的同時可能無用甚至有害于其他活動”[12 ]。一般來說,少數民族群體自身具有相同的語言、風俗習慣、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宗教信仰等,這種共有的歷史記憶和共同的文化同樣也能使一種社會網絡在少數民族流動人口與群內其他民族成員之間被生產出來。這種社會網絡的生成是基于共同文化基礎上的建構,在功能上也是幫助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獲得一定的物質資源和精神資源,如群體內部的互幫互助、支持配合、信息溝通及精神寄托、情感互動等。但是,由于這種社會網絡是基于“我族”意識上的建構,而非制度、政策、法律規定下的建構,所以憑借這種社會網絡為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所提供的資源大多是屬于精神層面的。因此,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憑借這種社會網絡在獲取資源的過程中,將會強化他們的民族意識,易產生群體“內卷化”現象,成為他們融入城市社會的阻力。
雖然在群體內部生成的社會網絡能使少數民族流動人員獲得一定的物質幫助,但是他們從其他少數民族流動人員或同族的世居民族、新近民族所獲取的這種資源卻是極其有限的。這是因為少數民族群體在城市中因歷史和現實因素的影響,總體上他們擁有的物質資源是相對缺乏的。從物質資源提供角度看,如果說群外社會資本中的社會網絡能夠實現資源的結構性嵌入,那么群內社會資本中的社會網絡是基于群體內部社會關系,所以形成的應是一種關系型嵌入。依靠這種關系型嵌入所提供的物質資源,需要參與雙方相對均等地為對方提供物資資源。對于少數民族流動人口來說,由于自身無法為群體內部其他民族成員提供一定的物質資源,可能會導致這種社會網絡的中斷。所以從一段時間內看,這種社會網絡難以幫助他們更好地融入城市。
如果以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為群外社會資本的主體之一,則另一類主體往往處于特定的社會結構中,應包括城市民族(宗教)事務管理局、地方政府相關部門、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街道(社區)居委會,也應包括以漢族為主體的城市其他民族成員等(下文簡稱“他者”)。群內社會資本生成于少數民族群體內部,資源的供給與需求發生于群體內部的個體之間,以及個體與群體(組織)之間,具有相對封閉性,有維護群體自身利益及強化群體意識的功能。社會資本的消極作用主要體現為封閉性,因為特定的稀缺資源被資本化為局外人難以攝取的社會資本,相應地增加了局外人攝取稀缺資源的成本。[5 ]群內社會資本的封閉性易導致城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這一群體與外界隔離,且只能從群體內部獲取少量的物質資源和精神資源。
群外社會資本主要是憑借一定的政治設計和“他者”的角色定位而產生的,其形成的條件是相對客觀的,具有較強的政治性和社會性。一般來說,為了更好地促成少數民族流動人口以群外社會資本來實現城市融入,這些產生條件也應根據當地城市民族問題和民族關系的實際情況及特點加以調整或完善。可見,群外社會資本產生條件所具備的這些特點有助于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從外界獲取必要的發展資源,推進他們更好地融入城市。群內社會資本的生成依賴于少數民族自身的民族、宗教因素,它源自于少數民族流動人口與內部其他民族成員的集體意識和群體心理,所以這些條件比較主觀,具有較強的自我認知性。并且,其產生條件是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是固有的、相對穩定的。少數民族群體內部生成的所謂的群內社會資本更多是一種認知性資本,“它是內在于個人的,駐留于人們的頭腦中,故較難改變”[6 ]82。可見,群內社會資本產生條件的這些特點容易強化群體意識,阻礙外部資源的攝入,使群體間邊界難以被打破。
二、嵌入與內斂:社會資本對少數民族流動人口融入城市的作用機理
社會網絡、互惠規范、信任合作等群外社會資本的形成過程及其多次實踐運用,目的就是通過外部資源的嵌入,解決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在融入城市過程中存在的資源供給不足問題。就是說,在日常生活中,群外社會資本作為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從外部獲取物質資源和精神資源的重要手段,能夠使他們在城市中能享有合法權利及實現利益共享,也能逐步消解因就業、住房、教育、醫療、社會保障及文化上的“雙向不適應”問題而限制他們融入城市的障礙。而憑借群內社會資本從少數民族群體內部獲取資源是有限的,難以滿足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在城市生存與發展所需要的種種資源,并且,容易導致群體自我封閉及其與城市社會群體之間斷裂,由此可能產生的群體內斂將阻礙他們融入城市社會。
(一)社會網絡:助力與阻力
群外社會資本中社會網絡的功能在于為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提供重要的發展資源,使之成為一種來自于群體之外的助力。支持網絡會使得行動個體在目標的達成、心理慰藉以及群體的嵌入整合等方面提供可能性,這包括物質性的幫助(如貨幣資本)、信息的攝取、情感互動渠道、其他可動用資源等。[7 ]對于少數民族流動人口來說,這種社會網絡的積極作用體現在于它是制度、政策、法律規定下的社會建構,并憑借這種社會建構進行所謂的結構性嵌入,使他們獲得物質資源和精神資源等。社會網絡必須通過投資于社會群體關系的制度化戰略進行建構,它不是自然產生的,這種建構將會給個體本身帶來其他收益。[8 ]當前,有些城市發展少數民族優勢產業、實施就業優先照顧、提供最低生活保障金、創建民族學校,以及開展民族團結月活動、少數民族文化活動、社區互幫互助活動等,就是在國家制度、政策、法律規定之下,少數民族流動人口與“他者”之間進行集體行動的具體表現。并且,在這些集體行動中兩者之間逐漸構建出一種相對穩定的社會網絡。正如有研究者說到,街區鄰里之間形成的社會網絡是一個城市不可替代的社會資本,當這種社會資本慢慢消失時,它給城市帶來的好處也就減少或消失。[9 ]49
社會資本是“個人通過他們的成員身份在網絡中或者在更寬泛的社會結構中獲取稀缺資源的能力”[10 ]28-48。在社會網絡層面上,目前少數民族流動人口主要是憑借這種外部的結構性嵌入,從社會結構中的“他者”獲取必要的生存與發展資源。正如有研究者所言,通過對社會資源的強調,就將行動者有目的的行為放到了一個結構中去考察,承認了結構對于行動者選擇行為的影響。[11 ]105另外,在社會網絡中經過多次集體活動而產生的價值積累效應,被逐步內化到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和其他參與主體的觀念與行為中,形成一種具有一定政治意義和社會意義的社會關系,這能夠保證社會結構中的“他者”愿意進行資源轉讓。
詹姆斯·科爾曼認為,“有些具體的社會資本形式在促進某些活動的同時可能無用甚至有害于其他活動”[12 ]。一般來說,少數民族群體自身具有相同的語言、風俗習慣、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宗教信仰等,這種共有的歷史記憶和共同的文化同樣也能使一種社會網絡在少數民族流動人口與群內其他民族成員之間被生產出來。這種社會網絡的生成是基于共同文化基礎上的建構,在功能上也是幫助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獲得一定的物質資源和精神資源,如群體內部的互幫互助、支持配合、信息溝通及精神寄托、情感互動等。但是,由于這種社會網絡是基于“我族”意識上的建構,而非制度、政策、法律規定下的建構,所以憑借這種社會網絡為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所提供的資源大多是屬于精神層面的。因此,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憑借這種社會網絡在獲取資源的過程中,將會強化他們的民族意識,易產生群體“內卷化”現象,成為他們融入城市社會的阻力。
雖然在群體內部生成的社會網絡能使少數民族流動人員獲得一定的物質幫助,但是他們從其他少數民族流動人員或同族的世居民族、新近民族所獲取的這種資源卻是極其有限的。這是因為少數民族群體在城市中因歷史和現實因素的影響,總體上他們擁有的物質資源是相對缺乏的。從物質資源提供角度看,如果說群外社會資本中的社會網絡能夠實現資源的結構性嵌入,那么群內社會資本中的社會網絡是基于群體內部社會關系,所以形成的應是一種關系型嵌入。依靠這種關系型嵌入所提供的物質資源,需要參與雙方相對均等地為對方提供物資資源。對于少數民族流動人口來說,由于自身無法為群體內部其他民族成員提供一定的物質資源,可能會導致這種社會網絡的中斷。所以從一段時間內看,這種社會網絡難以幫助他們更好地融入城市。
如果以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為群外社會資本的主體之一,則另一類主體往往處于特定的社會結構中,應包括城市民族(宗教)事務管理局、地方政府相關部門、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街道(社區)居委會,也應包括以漢族為主體的城市其他民族成員等(下文簡稱“他者”)。群內社會資本生成于少數民族群體內部,資源的供給與需求發生于群體內部的個體之間,以及個體與群體(組織)之間,具有相對封閉性,有維護群體自身利益及強化群體意識的功能。社會資本的消極作用主要體現為封閉性,因為特定的稀缺資源被資本化為局外人難以攝取的社會資本,相應地增加了局外人攝取稀缺資源的成本。[5 ]群內社會資本的封閉性易導致城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這一群體與外界隔離,且只能從群體內部獲取少量的物質資源和精神資源。
群外社會資本主要是憑借一定的政治設計和“他者”的角色定位而產生的,其形成的條件是相對客觀的,具有較強的政治性和社會性。一般來說,為了更好地促成少數民族流動人口以群外社會資本來實現城市融入,這些產生條件也應根據當地城市民族問題和民族關系的實際情況及特點加以調整或完善。可見,群外社會資本產生條件所具備的這些特點有助于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從外界獲取必要的發展資源,推進他們更好地融入城市。群內社會資本的生成依賴于少數民族自身的民族、宗教因素,它源自于少數民族流動人口與內部其他民族成員的集體意識和群體心理,所以這些條件比較主觀,具有較強的自我認知性。并且,其產生條件是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是固有的、相對穩定的。少數民族群體內部生成的所謂的群內社會資本更多是一種認知性資本,“它是內在于個人的,駐留于人們的頭腦中,故較難改變”[6 ]82。可見,群內社會資本產生條件的這些特點容易強化群體意識,阻礙外部資源的攝入,使群體間邊界難以被打破。
二、嵌入與內斂:社會資本對少數民族流動人口融入城市的作用機理
社會網絡、互惠規范、信任合作等群外社會資本的形成過程及其多次實踐運用,目的就是通過外部資源的嵌入,解決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在融入城市過程中存在的資源供給不足問題。就是說,在日常生活中,群外社會資本作為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從外部獲取物質資源和精神資源的重要手段,能夠使他們在城市中能享有合法權利及實現利益共享,也能逐步消解因就業、住房、教育、醫療、社會保障及文化上的“雙向不適應”問題而限制他們融入城市的障礙。而憑借群內社會資本從少數民族群體內部獲取資源是有限的,難以滿足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在城市生存與發展所需要的種種資源,并且,容易導致群體自我封閉及其與城市社會群體之間斷裂,由此可能產生的群體內斂將阻礙他們融入城市社會。
(一)社會網絡:助力與阻力
群外社會資本中社會網絡的功能在于為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提供重要的發展資源,使之成為一種來自于群體之外的助力。支持網絡會使得行動個體在目標的達成、心理慰藉以及群體的嵌入整合等方面提供可能性,這包括物質性的幫助(如貨幣資本)、信息的攝取、情感互動渠道、其他可動用資源等。[7 ]對于少數民族流動人口來說,這種社會網絡的積極作用體現在于它是制度、政策、法律規定下的社會建構,并憑借這種社會建構進行所謂的結構性嵌入,使他們獲得物質資源和精神資源等。社會網絡必須通過投資于社會群體關系的制度化戰略進行建構,它不是自然產生的,這種建構將會給個體本身帶來其他收益。[8 ]當前,有些城市發展少數民族優勢產業、實施就業優先照顧、提供最低生活保障金、創建民族學校,以及開展民族團結月活動、少數民族文化活動、社區互幫互助活動等,就是在國家制度、政策、法律規定之下,少數民族流動人口與“他者”之間進行集體行動的具體表現。并且,在這些集體行動中兩者之間逐漸構建出一種相對穩定的社會網絡。正如有研究者說到,街區鄰里之間形成的社會網絡是一個城市不可替代的社會資本,當這種社會資本慢慢消失時,它給城市帶來的好處也就減少或消失。[9 ]49
社會資本是“個人通過他們的成員身份在網絡中或者在更寬泛的社會結構中獲取稀缺資源的能力”[10 ]28-48。在社會網絡層面上,目前少數民族流動人口主要是憑借這種外部的結構性嵌入,從社會結構中的“他者”獲取必要的生存與發展資源。正如有研究者所言,通過對社會資源的強調,就將行動者有目的的行為放到了一個結構中去考察,承認了結構對于行動者選擇行為的影響。[11 ]105另外,在社會網絡中經過多次集體活動而產生的價值積累效應,被逐步內化到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和其他參與主體的觀念與行為中,形成一種具有一定政治意義和社會意義的社會關系,這能夠保證社會結構中的“他者”愿意進行資源轉讓。
詹姆斯·科爾曼認為,“有些具體的社會資本形式在促進某些活動的同時可能無用甚至有害于其他活動”[12 ]。一般來說,少數民族群體自身具有相同的語言、風俗習慣、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宗教信仰等,這種共有的歷史記憶和共同的文化同樣也能使一種社會網絡在少數民族流動人口與群內其他民族成員之間被生產出來。這種社會網絡的生成是基于共同文化基礎上的建構,在功能上也是幫助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獲得一定的物質資源和精神資源,如群體內部的互幫互助、支持配合、信息溝通及精神寄托、情感互動等。但是,由于這種社會網絡是基于“我族”意識上的建構,而非制度、政策、法律規定下的建構,所以憑借這種社會網絡為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所提供的資源大多是屬于精神層面的。因此,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憑借這種社會網絡在獲取資源的過程中,將會強化他們的民族意識,易產生群體“內卷化”現象,成為他們融入城市社會的阻力。
雖然在群體內部生成的社會網絡能使少數民族流動人員獲得一定的物質幫助,但是他們從其他少數民族流動人員或同族的世居民族、新近民族所獲取的這種資源卻是極其有限的。這是因為少數民族群體在城市中因歷史和現實因素的影響,總體上他們擁有的物質資源是相對缺乏的。從物質資源提供角度看,如果說群外社會資本中的社會網絡能夠實現資源的結構性嵌入,那么群內社會資本中的社會網絡是基于群體內部社會關系,所以形成的應是一種關系型嵌入。依靠這種關系型嵌入所提供的物質資源,需要參與雙方相對均等地為對方提供物資資源。對于少數民族流動人口來說,由于自身無法為群體內部其他民族成員提供一定的物質資源,可能會導致這種社會網絡的中斷。所以從一段時間內看,這種社會網絡難以幫助他們更好地融入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