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共享發展是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五大發展理念之一,新的發展理念是黨對社會主義國家發展的歷史經驗總結,是對社會主義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前蘇聯和中國民族地區發展的歷史經驗和中國的現實發展表明,民族地區的科學發展進步,共享發展理念的指導和引領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在新時期,更需要它的指導,正確處理國家和民族地區發展中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的一系列重大關系問題,以引領民族地區正確發展和取得預期目標的勝利。
【關鍵詞】共享發展;共建;歷史經驗
【作 者】徐江虹,廣西民族大學政治學與國際關系學院副教授。南寧,530006。
【中圖分類號】D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 - 454X(2016)03 - 072 - 007
一
在多民族的社會主義國家,黨如何領導各族人民共同團結為建設社會主義而奮斗,并達到共同繁榮昌盛和共享勝利成果的目標,前蘇聯和中國都在自己的實踐中提供了很豐富的經驗。
(一)蘇聯民族地區發展的模式與教訓
“十月革命”勝利以后,蘇聯按照列寧關于各民族自愿、自治、平等、聯合的原則和民族特點及居住狀況,建立了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自治省及國家聯盟。在此期間,列寧還制定了一些維護民族平等的政策,在列寧的正確思想和政策引導下,經過蘇聯各族人民的努力,使蘇聯各民族發展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是我們應當看到,作為一個多民族的國家,蘇聯在經濟社會生活各個方面都還處于相對落后的狀態,要達到平衡發展的共同繁榮進步的目標還需要各民族長期的平等共同團結奮斗。但列寧逝世后,蘇聯領導人在處理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發展進步問題上,相繼犯下了嚴重的錯誤:
一是將較先進的俄羅斯民族實際定位為全蘇的“領導民族”,強化了大民族主義對實際工作的影響;二是在制度設計安排、政策制定實施上,采取聯盟中央高度集權的計劃體制。經濟上中央對全蘇生產力布局采取了按區域原基礎的專業分工原則,并把企業的所有權、定價和資源分配權高度集中于聯盟中央。于是,民族地區發展只能是提供原料和半成品,將其運輸到發達地區。同時又從發達地區輸入大量的機電成品和日用工業品。而二者之間定價很不合理。這樣,民族地區的資源貢獻得不到相應代價,資源優勢形不成特色產業和經濟優勢,經濟發展反而帶來生態破壞、人民生活提高緩慢的狀況。如中亞5國,棉花產量占全蘇92%以上,卻無法形成輕紡工業優勢,還要從蘇聯西部、中部輸入90%左右的棉紡織品;三是在文化上,又以俄羅斯文化來統一全蘇文化;四是在宗教信仰上,否認宗教及信仰文化的二重性、民族性、群眾性、世界性特點,采用政治強力打擊消滅宗教,結果就導致民族地區人民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資源優勢,平等參與經濟發展和享有應得的成果,文化發展權和自由權喪失,民族的矛盾加深。這種錯誤與高度集權體制相結合,就使糾正機制喪失,最終導致蘇聯的解體,這個教訓也是深刻的。
(二)新中國民族地區發展的巨大成就和存在問題
中國共產黨在長期的革命斗爭和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借鑒了前蘇聯的歷史經驗,形成了自己解決民族關系和民族發展的理論、方針和制度選擇問題。一是堅持了民族平等、團結和自主處理本民族事務的根本原則;二是根據中國歷史上是多民族統一國家,各民族歷史形成了相互聯系、相互交往、相互依存的關系和反帝反封建斗爭中的共同命運的特點,選擇和創造了相適應的民族區域自治這種政治制度作為處理解決民族平等團結發展的最佳制度,既保障了民族處理本族事務的自治權利,又保障了國家的統一團結;三是制定和實施了一系列促進民族地區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的方針、政策,并領導各族人民為實現共同繁榮進步的理想目標得偉大實踐。
經過新中國成立以來幾十年的努力,我國的民族地區有了巨大的發展進步,取得了偉大的成就。
1. 民族自治地方經濟發展
一是經濟總量占全國比重保持穩定增長。以2012年為例,2012年全國民族自治地方經濟實現穩中有升,經濟總量保持穩定快速發展。初步核算,生產總值完成54079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2.0%。民族自治地方生產總值占全國各地區生產總值的9.38%。2012年民族自治地方人均生產總值達到30871元,5個自治區的人均GDP均超過3500美元。二是農業生產持續穩定增長。2012年,民族自治地方農業生產穩中有升,農產品產量加速增長,農業生產條件進一步改善。全年完成農林牧漁副業總產值13631.28億元,比上年增長12%。三是工業生產平穩發展,全年工業生產穩步增長。工業總產值及工業品總產量保持平穩增長趨勢,對經濟發展仍然發揮著重要的支撐主導作用。四是城鄉居民收入穩定增長,就業民生持續改善。2012年民族自治地方城鄉居民收入穩定增長,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人民生活持續明顯改善。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0016.33元,高出全國平均水平1.6個百分點。①
2. 民族自治地方社會發展
一是教育事業健康穩步發展。2012年末,民族自治地方共有普通高等院校210所,在校本、專科生165.71萬人,比上年增長3.6%。普通中學9469所,招生349.54萬人,在校學生1021.47萬人。普通小學44912所,招生251.92萬人,在校學生1478.70萬人。二是文化事業繼續推進。三是衛生事業進一步改進。2012年末,民族自治地方衛生事業條件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其中共有衛生機構4.67萬個,衛生機構床位70.4萬張,比上年增長9.5%;衛生技術人員77.0萬人,增長6.9%。四是科學研究與技術進一步穩定發展。②
以上表明,在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后,民族地區經濟的增長和地區人民生活提高的速度,保持了較快較好的態勢,表明民族地區美好的發展前景是完全可以預期的。
但是,在巨大成就和勝利面前,民族地區發展也還存在一些問題和困難。
1. 經濟發展滯后,扶貧任務艱巨
一是從人口與經濟發展比重方面看,民族地區人口占全國1/7強,而工農業產值卻僅占全國的1/18,其中農業產值占全國的1/8,工業產值占全國的1/25。二是從貧困縣數占全國貧困縣總數比重看,目前,國家確定為重點扶持的592個貧困縣中,有43.4%是民族自治縣,民族地區的貧困縣數相當于民族地區縣市總數的38.9%[1 ]。這說明,民族地區與全國相比,尤其是與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相比,差距還在擴大,經濟發展明顯滯后。
2. 自然資源受破壞,生態危機較嚴峻
少數民族地區自然資源豐饒,還有秀麗的山川、瀑布、眾多的名勝古跡和獨特的民族風情等豐富的旅游資源。豐富的自然、人文資源,既是民族地區騰飛發展不可缺少的基本支點,又是各民族重要的衣食之源,更是民族地區人口、資源、環境與社會協調發展的物質基礎。但由于過去對民族地區自然資源在經濟開發和發展的貢獻應有收益(稅利)共享的制度和機制缺失或不完善,對民族地區自然保護和資源制度不健全,使自然資源開發過度、混亂和遭到破壞。從而導致草場退化、森林銳減、河流干涸、耕地沙化、水土流失加劇,不僅民族地區人民未能受益,還嚴重威脅著民族地區的生存與發展。
3. 教育發展不適應經濟社會的需要
一是從教育發展看,在民族地區發展中教育事業雖已有了巨大的發展進步,但與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文化、科學水平提高要求仍不相適應。目前少數民族地區人民的文盲、半文盲和具有小學文化程度的人口占66.2%,初中、高中文化程度占26.2%,而大中專文化程度僅占2.9%,人口平均受教育時間不足4年,[1 ] 絕大部分人口文化程度還不到小學4年級水平。民族地區社會經濟發展基礎薄弱,制約著人口文化素質的提高,低文化素質的人口又嚴重阻礙著民族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二是從民族文化發展看,民族傳統文化資源是民族地區特定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其傳統優秀文化對維護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對推動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具有很重要的積極作用。但其傳統文化中,也還有一些與現代民族政治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不相適應的思想、觀念。如封閉的地緣、血緣觀念,對其權威(神、政治個人、族權代表人)的依附和單向義務理念、等級統治和保守思想等,這些理念和觀念與典型二元結構的經濟隔離條件結合,更進一步強化了其社會系統的封閉程度,并成為民族地區人民參與地區和全國共建、共享發展的嚴重障礙的因素。
以上表明,在多民族共同建設社會主義中的民族和民族關系發展問題,前蘇聯和中國都提供了重要的歷史經驗,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總結這些經驗,深入對規律的認識,提出新的發展理念,以更好引領各族人民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而共同奮斗,是非常重要和迫切的任務。
二
前蘇聯的歷史經驗表明,走強國家——弱民族的發展模式的結果,最終只能導向民族的分裂和蘇聯的瓦解。其錯誤集中到一點,就是發展的片面性和分配不公所引發、積累的矛盾不斷深化和激化。從中國的社會主義發展歷史經驗看,我們實行的是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進步的總方針,國家扶持和發達地區支持少數民族地區發展,經過新中國成立后幾十年的發展,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實體,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建設和民族關系都有了新的發展。但發展中也存在了民族地區與發達地區差距仍較大,出現公共服務水平差距、分配不公和收入分化的問題。加上民族和民族地區原有發展基礎、發展能力較弱及地理條件限制等原因,加劇了這些矛盾的發展。同時,也與我們的發展要求、制度設計和某些政策還有不完善的地方有關。因此,我們的實踐和歷史發展也提出了要求,新的發展理念指導及其指導下完善相應的制度和一系列政策推行問題就成為迫切和突出的任務。
2015年10月,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新的發展理念,即包含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這五大發展理念是一個相互聯系、相互貫通和相互促進的整體,它為新時期新發展指明了發展思路、發展方向和發展著力點,指導和引領新時期新發展(包括各民族和民族地區)正確前進。
共享發展是五大發展理念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人民主體地位這個根本原則基礎上,要求新發展必須是“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2 ]14的發展,是實行人民共同建設和實現人民共同富裕理想目標的發展。在民族地區,需要共享發展的引領顯得更為突出,共享發展在民族地區當前的主要要求是:其一,不斷提高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一方面,完善市場經濟評價要素,貢獻并按貢獻分配的機制,以利于民族地區自然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化,利于發揮民族地區人力資源的發展潛力,并使這些要素參與發展的貢獻成果能直接成為民族成員生活提高、地區發展和民生改善的重要基礎;另一方面,在建設公共服務“均等化”和全民社會保障制度進程中,還要對民族和民族地區特別是民族貧困地區實行重點傾斜,以保障民族地區人民參與共建和享有的基本條件。其二,建立和完善科學的分配制度,縮小收入差距。主要是建立、健全保障勞動者收入和收入提高的合理機制,規范各種經濟實體行為的利益量度,堅持分配中更加關注公平的原則,縮小收入差距。對民族和民族地區人民,還要保障他們實施必要的制度和政策,以保障其參與勞動的起點培訓和其他培訓的權利,勞動和選擇的機會平等權利及相應收入的權利,從而使社會發展成果分配達到公平正義,真正為人民所共享。
堅持共享發展和在民族地區堅持這些共享發展的基本要求是非常必要的。原因是:
第一,共享理念及其實踐促進了個人、群體(民族)和國家之間的利益結合和統一。一方面,共享發展使民族人民和民族地區獲得發展中更有利的條件和更快的進步,使民族和地區整體及民族成員個人取得實際平等的參與的條件,獲得相應的發展成果。當然,這種發展進步又增強了國家的綜合國力,而強大的國力則又更增強了個人、群體(民族)進一步發展的支持力量,這種良性互動關系使各民族和人民真正感受到國家發展富強與個人福祉增加、民族和地區繁榮進步的正相關聯系,并實際認識到如果離開了這種關聯關系,即使本民族具有某方面的自然資源優勢或某種外因聯系,也是無法實現民族全體繁榮進步前景的。這樣,就大大增強了各民族、地區對國家的向心力和國家的凝聚力,這種力量又進一步強化他們的國家意識和愛國主義。
第二,共享發展理念、要求及其相應的制度、政策、措施實施,保障了各民族人民個人的成長、發展和參與共建、共享成果的環境條件。同時,又在共同工作、勞動中形成新的生活工作共同體,這就促使各民族人民把個人的成長、幸福寄托于社會、國家的發展進步上,從而努力使自己融入社會、國家生活中,形成在新的社會、國家關系基礎上的穩定的公民意識,并逐漸超越過去的以血緣、地緣為基礎的封閉、狹隘觀念,為民族團結、國家統一創造更牢固的社會基礎。
所以,共享發展理念與民族地區的發展實際相結合,也是民族和民族地區發展的偉大動力,它的實踐,也必然為民族團結、國家統一及全面小康社會和偉大的民族復興夢想的實現奠定更牢固的基礎。
三
堅持共享發展理念與實踐,民族和民族地區發展,需要正確處理發展中的一些重大關系問題。
第一是正確處理經濟建設中全國共建與民族特色產業重點發展的關系問題。
共建要求全國人民、各地區都要共同參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要求社會經濟形成系統優化組合的一體化發展,同步實現預定目標建設。但在實際的發展中,國家經濟是不平衡的。從地區(要素)發展狀況看,主要是由于民族地區長期處于弱勢地位,在統一發展中其優勢增強度還不適應整體要素提高優化的要求,對整體發展統一協調有不利影響。而民族地區經濟長期處于弱勢的原因主要又來自兩方面:一是由于基礎、環境、歷史等原因,民族地區與發達地區發展起點就不平衡;一是在統一發展中,對民族地區發展必需的制度安排、機制調整、政策關注還有不完善的地方,如自然資源使用者應承擔的補償制度、政策問題;民族地區企業的當地人才培訓制度、政策問題;基礎與高端產業之間利益分配機制問題等。這就使其自然資源優勢不能幫助它更快轉化為經濟優勢,人力資源潛力優勢未能適時更有利的作用發揮。這種生產要素評價貢獻不合理及其相應的分配不合理狀況,其結果不僅對民族地區發展提高有不利影響,對參與全國共建的優化組合和系統整體經濟的發展強大也不利。
這種狀況就要求民族地區經濟在全國經濟一體化發展中有更好更快的發展和提高,以適應和促進全國經濟的發展和提高。
為此,需要更好地科學地處理好全國經濟全面發展與重點提高民族地區經濟的關系問題,主要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產業現代化,加大支持特色產業的優先發展。特別是要求優先發展那些有優勢資源、獨特優勢傳統、優勢地理條件、優勢背景(含有巨大市場需求及潛在、生產與科技相融合發展較好)的產業,使它在實際發展中,不僅產量和現實市場份額占有優勢或更大優勢,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品牌,適應能力強和效益好,形成以它為主體,建立富有民族地區特色的工業體系,從而能成為帶動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提高的優勢產業,形成協調、優化的產業結構,并能以自己的優化參與全國整體經濟真正優勢互補、互動的協調發展。
民族地區特色產業和經濟的發展,需要國家的支持并為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創造有利的條件。這是國家整體全面、協調發展的必然要求和必要責任。為此:一是完善資源要素參與共建中的貢獻及按其貢獻參與共享分配的機制。主要是凡使用民族地區資源(水、土地、礦)的單位、個人,都應交納資源稅(費),而民族地區人民和組織應享有相應的稅收入的一部分。因為這些資源區是民族人民的生存空間,又是民族人民情感寄托的家園,民族人民是長期守護者,所以,其他群體、個人使用這里的自然資源發展經濟過程中,就應按照這些資源的貢獻作用狀況參與分配。并在此基礎上,完善初級產品與加工成品之間的利益分配關系和價格體制,進而形成較完善的合理的利益協調機制,這樣既支持了民族地區的發展,又有利于自然資源的有序開發利用和環境的保護。與此同時,還需要完善其他經濟實體在民族地區開發中必須承擔的培訓一定數量民族技術人才的任務,這實際上也是一種補償機制,其結果對開發該區人力資源潛力和企業本身發展都是有利的。二是堅持開放戰略,以擴大開放來營造對民族地區發展經濟更有利的市場、資源條件。主要是推進“一帶一路”“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和有關國家的邊境、跨境的合作,使處于有利的對外開放地理條件的民族地區能更好地用好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條件,以此帶動民族地區經濟的發展提高。三是加大支援、扶持力度。主要是加強對民族地區發展基礎和發展能力建設的支持,加大財政、金融的支持力度和完善有關的優惠政策,特別是公共服務領域的教育、衛生、就業、扶貧方面要加大扶持力度,使民族地區在國家的幫助下,不斷加強其自身發展能力和參與共建的能力,這既是各民族在起點不平衡的基礎上,實現和達到實際平等發展的重大措施,也是保障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和共同進入全面小康及實現兩個百年奮斗目標的一種重要途徑選擇。
除國家的扶持外,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還需要發達地區的幫助和支持。這也是系統整體組成要素密切聯系和優化組合的必然要求,是大民族和發達地區堅持列寧的“大民族要以對待自己的不平等來抵償生活實際形成的不平等”[3 ]631原則在處理民族關系上必須擔當的責任和義務。在新時期,需要在已有的經驗基礎上,進一步在支援領域、層次、力量上擴大、加強和提高完善這種以義務本位為前提的機制,以促進民族地區發展和各民族的平等團結、互助合作、和諧關系建設。
第二是正確處理在成果共享分配中科學處理公共服務均等化與重點傾斜的關系問題。
共享成果首先要求人的生存權利實現平等,人的生存權利主要內容包含就業權(含必要的受教育和學習權)、生命健康權(基本醫療享受)、基本社會保障權等方面。堅持人人都平等享有這種權利,即“堅守底線”。但實踐中,人們實現這種平等還是有差別的,原因是起點不平等,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由于自然環境、社會發展水平等原因,他們要和發達地區人民同樣實現這些權利,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代價。如就業問題就需要過通用語言和適應現代工業社會生活關,在教育、醫療、衛生事業平等發展條件建設上,也要支付更大的成本。因此,民族地區人民要真正享有平等的基本權利,必須為他們在創造起點平等條件建設方面給予重點扶助。這種扶助除建立基本社會保障制度外,主要關注與改善民生關聯最直接的教育(就業)、醫療衛生方面。
一是對民族地區教育(含職業教育)發展的扶持力度要加大和強化。一方面,完善民族地區的教育經費支出增長的制度、政策和機制,對其各層次、各類型的教育發展實施重點傾斜和重點培養民族科技、管理、經營方面精英的政策,并不斷完善;另一方面,要制定和實行幫助民族成員學習和掌握就業基本知識、技能和通用語言的制度和相應政策措施,實行幫助民族地區人民平等就業、創業的相應政策措施,實行和完善對民族地區所有困難群體、個人的就業援助制度。
二是要加大和強化對民族地區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扶持力度,主要要求:以更大努力使覆蓋城鄉基本醫療衛生制度有效建立,并實行對特殊困難群體、個人的醫療救助制度;有效加大發展民族醫療事業的力度,支持它在保障民族地區人民健康中發揮其相應的作用;努力推進城鄉環境衛生治理工作,要建立對人民生活環境改善的目標規定和實現機制。
這種公共服務均等化中重點傾斜安排是實現堅守底線的起點平等要求的制度條件,它符合發展的正義原則,即在一般平等權利條件下,讓那些最不任用享受這種平等權利的群體獲得最大的利益。
而這種均等、傾斜的平等正義原則與按貢獻分配相結合,并相應地建立和完善有關的制度、政策措施,就可以使“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的目標得以實現,從而大大增強民族地區人民參與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的積極性,更有力地推動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
第三是正確處理文化建設發展中的中華文化強化和民族文化發展傳承的關系問題。
上述表明,國家經濟、社會全面協調發展進步是共建共享的基礎,在此基礎上,文化發展(含中華文化與民族文化)要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并起導向和支撐作用,同時,文化發展成果本身,也是人們共建和共享的重要方面。相反,如果在經濟、社會發展中,文化發展產生不協調或逆向現象,就會出現方向迷失、人心渙散、社會危機和國家變質的危險,這時,即使經濟有某些發展,也難以阻止社會的危機和國家的衰亡,當然,人民共建、共享的基礎和條件也就喪失。所以,要使全國各族人民都能平等,共同參與建設發展和共享發展成果,還需要正確處理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文化發展的關系問題。主要是強化中華文化和加快民族文化發展的協調問題。
其一是正確處理強化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主導地位和民族、宗教文化發展相適應的關系。
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世界觀、方法論,在它指導下,創立了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和制度,形成了共同的社會理想和共同的道德規范,它是促進和鞏固民族團結、國家統一和推進共建、共享發展的偉大精神力量。一切其他文化、理論、思潮作用的發揮,都必須在它的領導和主導下并與它相適應相協調。
中國少數民族政治文化有團結愛國傳統,歷史上對以中原政權為中心的制度文化、倫理文化有認同傳統,經歷了近代的共同反侵略斗爭、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考驗和鍛煉,這種文化認同更為強化和升華。所以,總體上民族文化發展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主導作用的增強是相適應的。
當然,也應看到,民族在發展中仍保有一些不適應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發展的思想。如以本民族認同為首要地位的宗法觀念、地域觀念、狹隘意識等,這些思想觀念也有所發展和影響擴大,產生嚴重的負面作用。就需要正確導引、糾正。
中國少數民族宗教和信仰文化也有與當時國家政權合作、主流意識兼容的傳統,這是符合宗教與一定的社會經濟政治相適應發展規律要求的。新中國成立后,宗教(含少數民族特點的宗教和教派)繼承了這個傳統,他們認同社會主義國家和制度,但宗教信仰文化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從世界觀、方法論上是有矛盾的,實際活動中,在活動范圍、活動領域、活動方式上有時也會有不適應的問題存在,也會出現將宗教認同超越國家認同之上,將宗教組織、教規放于國家法規之上,產生推動分裂國家、危害社會的嚴重負作用。因此,需要正確處理宗教與國家認同、信仰文化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之間的關系。主要要求是:宗教的天國理想與社會主義社會現實美好制度相統一,宗教基本理念(善惡)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聯系,宗教教規與社會主義法律規范相一致;堅持信仰自由(含同一民族、族群內部信仰自由及某一時間改變的自由),堅持宗教組織、活動與政治、教育分離和遵守法治秩序等,糾正那些不適應要求的觀念和行為,使宗教和信仰文化與共建共享發展相適應,有利于宗教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協同發展和相互促進。
其二是加強公民文化建設。上述要求集中到人的發展方面,就是要使各族人民都發展成為享有并能運用自由、平等基本權利和履行相應義務的現代公民,這就要求加強公民文化建設,公民文化即指那種以國家為范圍,以人的自由、平等基本權利為中心,并與相應義務相結合,以開放、參與、合作和民主、法治為行為取向的社會文化,它使各族人民的歸屬感首先是國家——中國,而個人利益和福祉的獲得、發展、保護依靠的是個人參與、社會合作,國家服務和保障。這種文化的發展,使各族人民逐步擺脫血緣性、地域性、宗教性影響而形成的依附、狹隘、單向義務的地位和觀念,成為能對社會、國家負責的公民,能充分發揮主體作用參與共建、共享發展的主人。
這樣,各族人民才能在指導思想、社會理想、核心價值取向取得真正的共識和統一,才有了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進步的牢固思想基礎,并形成推動共建、共享發展的偉大精神力量。
參考文獻:
[1] 溫軍.中國少數民族地區人口、資源、環境與社會協調發展問題研究[J].資源科學,1999(3).
[2] 中國共產黨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公報[N].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3] 列寧.列寧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Abstract:Common development is one of the five concepts of development proposed by the fif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8th CCP Central Committee. This new concept of development generalizes the historical experiences of socialist development and deepens the understanding of principle of socialist development. The historical experiences of development in minority areas in both the ex-USSR and China and the contemporary development in China indicate that the guidance and leading of common development ideology bear decisive significance to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minority areas. It is especially needed its guidance to handle correctly a series of key issues in terms of economy, society and culture in the development of minority regions and the whole country in order to lead correct development in minority areas and to achieve the expected objectives.
Key Words:common development; joint construction; historical experience
﹝責任編輯:陳家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