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順國 胡耀南
【摘 要】闡述微教學創新模式的概念及其作用,以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微教學為例,探索基于問題導向的思政課微教學創新模式。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培育 思政課 微教學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6C-0041-04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我國社會主義國家和人民意識的集中體現,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一項凝魂聚氣、固本強基工程。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實到實處,高校思政課教學責無旁貸。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之中,應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等“三貼近”的原則,在“深”、“細”、“小”、“微”等方面下工夫。那么,如何在“深”、“細”、“小”、“微”等方面下工夫呢?基于問題導向的思政課微教學創新模式,可以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微教學模式之中,從而不斷增強當代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感,以達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教學效果。
一、微教學創新模式的概念及其作用
基于問題導向的思政課微教學創新模式是一種新型的實踐教學模式,它既不同于傳統的思政課教學模式,也不同于現當代的“微課”模式。“微課”是指按照新課程標準及教學實踐要求,以視頻為主要載體,記錄教師在課堂內外教育教學過程中圍繞某個知識點(重點難點疑點)或教學環節而開展的精彩教與學活動全過程。而“微教學”則特指思政課微教學,是指在調研和動態掌握大學生思想狀況的基礎上突出的或聚焦的思想問題、在0.5-10學時范圍內開展的思政課教學,是以大學生思想問題而開設、以解決大學生思想問題為導向的,用“小”、“微”課時或靈活多樣形式開展的思政課教學。它的形式可以包括嵌入式教學(嵌入思政課教學)、主題性教學(含報告、講座、座談、沙龍等)、微型選修課等。它的教學模式可以劃分為三種:一是0.5-2學時的微教學,這種教學一般是有選擇性地將問題嵌入到相關的思政課教學之中;二是2.5-4學時的微教學,這種教學一般是以問題為導向或中心,有選擇性地開展主題報告、講座、座談、沙龍等形式教學;三是4.5-10學時的微教學,這種教學比較靈活,即可以動態開設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微型選修課或微型選修課群。基于問題導向的思政課微教學創新模式,強調通過實證的方法發現和掌握“大學生突出或聚焦的思想問題”,并以靈活的“微教學”形式解決問題,為高校思政課提供了增強適應教學環境和教學對象變化的時代發展需要,增強了思政課實效性的新的組織形式,體現了思政課教學方法的發展方向和趨勢。同時,這種微教學模式能夠引導思政課教師轉變墨守成規的、不求探索的觀念,使教師回歸或進一步明確思政課的價值本位,增強教師關注、發現、研究和解決大學生思想問題的觀念和自覺;能夠引導思政課教師轉變片面關注教材、教材內容體系、教材內容重點的觀念,促使教師更多關注學生的思想變化、思想問題及其解決方案。這種微教學創新模式,不僅實現了教學方法的創新,而且實現了教學觀念的創新,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途徑之一。
二、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微教學創新模式
(一)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及學時安排。一是教學內容。始終圍繞“為何要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一問題進行教學。二是教學目標。在知識與能力培養方面,讓學生深入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含義,掌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出的背景、內容及意義,提高閱讀和通過多種途徑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在過程與方法方面,通過材料展示,引導學生分析、比較、歸納、概括,合作學習,發現問題,通過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出的背景、過程、特點等相關教學,教會學生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在新時期面臨新形勢情況下提出的科學命題,通過學習其科學內涵,有助于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三是在教學重難點方面,把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出的背景、內容及意義作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其中,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含義及提出的背景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四是課時安排,計劃用1學時完成。
(二)微教學創新模式及結構。黨的十八大以后,全國上下都在大力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然而,根據我們的現場訪談和調查發現,許多大學生對“為何要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個問題感到疑惑。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弄清何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它是在怎樣的背景下提出的。其次,我們要弄清意識形態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何重要性。再次,我們要掌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要內涵是什么。最后,我們要認識如何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實到實處。只有弄清這些問題以后,我們才會弄清為何要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黨的十八大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方向。要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學習教育,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凝聚社會共識。同時,黨的十八大報告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作為一項重要任務,提出了新部署新要求,并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概括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等12個詞。
1.認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含義及其提出的背景。何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它是在何種背景下提出的?首先是初步理解含義。通過多媒體展示黨的十八大開幕式的幾個盛況畫面,顯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12個詞及相關內容,解釋核心價值觀的含義。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的發展歷程來看,執政黨的兩件大事即“兩個偉大”:鞏固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的地位是中國共產黨的偉大工程;實現全國人民的共同目標是中國共產黨的偉大事業。理論是對規律的認識,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中深刻地認識到理論的重要性即把握規律的重要性,具體來說,就是黨已經認識到什么是最科學的理論、馬克思主義真理的特點是什么。譬如,以毛澤東為代表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創立了毛澤東思想,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飛躍;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總結了國內外正反方面的經驗教訓,并在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中創立鄧小平理論,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二次飛躍;以江澤民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根據國際國內出現的新問題、新變化,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胡錦濤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為了適應世情國情黨情的新變化,提出了科學發展觀,從而解決了發展的目的、發展的動力和發展依靠誰等問題,其中包括了發展的世界觀、發展的人民觀、發展的群眾觀和發展的幸福觀等“四觀”。隨著廣大人民群眾對幸福的追求,對文明和諧的向往,為了實現黨和人民的共同目標,以習近平為代表的黨中央領導集體認為,必須“凝聚力量,攻堅克難”,盡量把抽象的東西變成具體的、現實的、美好的可能,提出了“兩個一百”的奮斗目標,提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奮斗目標。可以說,只有建立共同的價值目標,一個國家和民族才會有賴以維系的精神紐帶,才會有統一的意志和行動,甚至越是在危機困難的時候,越能產生強大的凝聚力、向心力;一個國家要長治久安,必須注重加強核心價值觀建設;凡是不能夠培養出真正受到良好教育的公民的國家,不能稱其為泱泱大國;凡是不能把公民社會的基本價值觀傳給下一代的國家,不能是一個好的國家。于此,黨的十八大及相關重要會議都大力倡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做出相關要求或部署。
2.認識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性。包括以下三點:
第一,從意識形態的功能來看,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本工程。意識形態工作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文化建設中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實際是加強意識形態的工作。為何要搞好意識形態工作呢?從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來看,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是推動整個人類社會發展的兩大關系或兩大矛盾,其中,上層建筑就是意識形態范疇。在人類社會的“五大建設”中,“文化建設”是其中一個主要方面,而文化建設是屬于意識形態建設方面。意識形態具有相對獨立性,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社會意識形態并不一定是快速發展,甚至停滯不前,因此,先進的意識形態需要不斷地培育或建設。如果缺乏先進的思想文化指導,世界將是一遍混亂或迷茫,革命也不會取得偉大勝利。習近平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及其他重要會議上都反復強調,宣傳思想工作一定要把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作為基本職責,胸懷大局、把握大勢、著眼大事,找準工作切入點和著力點,做到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要努力夯實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根基,要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學習教育,廣泛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推動文化事業全面繁榮、文化產業快速發展;要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德,廣泛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積極引導人們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斷夯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道德基礎。我們從習近平的多次講話中可以看出:一是“一個定位”,即堅定經濟建設是黨的中心工作,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即意識形態是興國之效、興國之魂;二是“三個事關”:意識形態工作極端重要,事關黨的前途命運,事關國家長治久安,事關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三是“一個最高要求”: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意識形態工作。總之,意識形態是一個民族的精神支柱,一個國家的精神力量,一個政黨的精神追求,一個社會的價值體現。換言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是我國社會主義國家的精神力量,是中國共產黨的精神追求,是我國社會主義社會的價值體現。
第二,從依法治國來看,搞好意識形態工作是推動全面依法治國的重要手段。法治是治國的基本方略,德治是治國的重要手段,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是“五個堅持”的主要內容之一。法治就是充分發揮法的規范作用,具有強大的權威性,即以法律為準繩規范人們的社會生活,其重在突出法律的地位和作用。政治就是政權、治權即公共權力。德治就是發揮思想教化工作,說服勸說或導力,用思想道德引導或規范人們的行為,引導人們的社會生活。德治的核心是大德,即人民的德、國家的德和社會的德;而法治是正如陽光普照,體現其強大的生命力或影響力,具有最高統治效力。
第三,從進行新的歷史斗爭來看,搞好意識形態工作可以引導多樣化、打牢社會思想基礎。黨的十八大及相關的重要會議都明確指出,改革開放已經進入了深水期,社會面臨“四大轉變”:從以階級斗爭為綱轉變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從傳統思想轉變為現代思想;從生產粗放型轉變為生產集約型;從國家治理層面的“人治”轉變為依法治國即“法治”。同時,社會上出現了許多錯誤思想或思潮,譬如,在我們提出全面依法治國時,有人就提出“黨大還是法大”等問題,可以說,關于“黨大還是法大”的問題,實際上是一個偽命題,其目的是想消除黨的領導地位。還有人意圖用新自由主義解構深化改革,用西方憲政民主否定依法治國,用西方普世價值削弱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用歷史虛無主義否定或歪曲黨史、國史和中國革命史。黨的十八大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概括為12個詞,體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時代精神的統一,體現了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是平衡社會各階層、各團體或各利益集團的最大公約數,具有強大的凝聚力、親和力、感召力或吸引力,是社會和諧發展的“最大粘合劑”。可以說,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塑造國家形象,培養中國精神,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接續中華血脈,傳承人類文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歷史使命。
3.認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涵及其特征。包括以下幾點:
第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始終立足于國家富強和民族復興的戰略需求。通過多媒體展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12個詞及相關內容,引導學生合作探究其深刻內涵。鄧小平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講話中指出:“當前這個時期,特別需要強調民主。”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加強社會主義民主和健全社會主義法制的任務”。黨的十二大提出:“把我國建設成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會主義國家”。黨的十三、十四大提出: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和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黨的十五大更加明確地提出:“到世紀中葉建國一百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由于我們始終以先進文化為導向,堅持中國共產黨的先進性,因此我國改革開放健步向前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突飛猛進。2006 年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首次提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增加“和諧”為核心價值的重要元素。繼而,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四中、六中等會議都一再強調并不斷做出新的闡發。黨的十八大提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明確地表達了國家層面上的價值追求目標。可見,黨和國家一直在不斷地為創建、培育、踐行和提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而做出不懈的努力,并始終代表先進文化發展方向以引領全國人民為實現宏偉目標而奮斗。
第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始終立足于社會公正和人民幸福的需要。幸福是人類永恒追求的主題,黨的十八大提出:“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既屬于幸福范疇,又屬于人類追求的社會價值觀。黨和國家的許多重要會議都在探索“如何構建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等問題,從“法制”到“法治”;從“依法治國”到“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的轉變,無一不是核心價值觀的導向作用。黨的十八大對依法治國做出戰略部署,指出“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增強全社會學法遵法守法用法意識”等一系列要求。這一切都是為了維護社會公正和實現人民幸福的集中表現。
第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始終立足于人的全面發展需求。從古代的“民本”思想到當代的“以人為本”科學發展觀,都是文化發展的內在使命。2006 年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概括為四個方面的內容: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以及社會主義的榮辱觀等。同時提出:“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等道德規范”,這是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對每個社會公民理應遵守的道德規范。黨的十八大提出“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不僅明確要求一個合格公民理應遵守的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也是培養“人之為人”的基本前提。
可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成過程是人類對真、善、美不斷追求和體現的過程,它的提出是時代的呼喚、人民的心聲、人類的向往和文化創新的結果。“人類社會每一次躍進,人類文明每一次升華,無不鐫刻著文化進步的烙印。”“文化上的每一個進步,都是邁向自由的一步。”因此,它既再次提升了中華文化的吸引力、感召力和競爭力,又再次為人類文明做出了新貢獻。
4.切實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實到實處。如何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呢?首先,以實例來說明或討論。利用多媒體展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方向;要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學習教育,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凝聚社會共識。引導學生列舉相關的人和事展開討論,譬如,近幾年來中央電視臺每年推出的“感動中國”評選,在社會上均引起強烈反響。從我國著名藝術家、“琴弦上的放歌者”閻肅老師,到為養育孤兒賣唱的老藝術家王寬;從重奪世界杯的女排主教練郎平,到鞠躬盡瘁的“化緣”校長莫振高;從中國首位獲得諾貝爾獎的屠呦呦,到雕刻火藥的大國工匠徐立平;從拯救“東方之星”落水乘客的當代大學生官東、促進民族團結的基層村干部買買提江·吾買爾,到熱心公益的磨刀老人吳錦泉、“幫助寶貝回家”的志愿者張寶艷和秦艷友夫婦;還有那些抗戰老兵,70多年前,他們是走上抵御外辱、保家衛國之路的勇士,在經歷了血與火的洗禮后,他們依舊對國家和民族懷抱拳拳之心;和抗戰老兵群體一樣的愛國僑胞,在抗日戰爭的烽火年代,海外華僑華人或是組織抗日救亡團體,或是捐款捐物支持抗戰,或是直接回國參軍,愛國僑胞們眾志成城,筑起一條堅不可摧的血脈長城。所有感動(下轉第48頁)(上接第43頁)中國的人物,雖然他們的身份不同、經歷不同,但他們的故事都讓人熱淚盈眶震撼心靈。在他們身上,我們看到了一種理想,一種信念,一種精神,一種力量,他們以自己的行動從不同角度詮釋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真諦問題情境。其次,談談大學生該如何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讓學生結合自己的學習生活實際或身邊發生的事情展開討論,通過比較或綜合分析,將事情說透說明,或相互補充或總結,力爭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據,發人深省。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興國之效、興國之魂,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一項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工程,需要我們在“深”、“細”、“小”、“微”等方面下工夫,我們理應從我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哪怕是一些別人看不起的事情,我們都要把它認真做好,以養成一種行為習慣,像雷鋒一樣做一個永不生銹的螺絲釘。
三、結論
基于問題導向的思政課微教學創新模式,既可以及時發現大學生普遍存在的思想問題,又可以及時解決大學生突出或聚焦思想問題,是一種新型靈活有效的教學組織形式。它要求以調研為基礎,以教師團隊為支撐,以解決大學生突出或聚焦思想問題為價值取向和目標,根據教學環境、條件、對象、內容和規律等方面的不同,它所反映的一般原則、具體形式、實施路徑、功能特點、效能優勢也有不同。只要遵循這一要求,再復雜的教學環境或因素,我們都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實踐證明,經常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微教學活動,是高校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要途徑之一,是實現“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最佳選擇。
【參考文獻】
[1]黃修榮,黃黎.中國共產黨簡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18
[2]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與發展[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8:2
[3]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8:661
[4]約翰·密爾.論自由[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66
[5]孟德斯鳩.論的精神(上)[M].張雁深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6
[6]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EB/OL].http://www.xj.xinhuanet.com/2012-11-19
[7]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