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娟
【摘 要】民族文化和民族手工藝中蘊含著豐富的藝術教育資源,通過在工藝美術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不僅使學生掌握工藝美術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還可以培養學生對民族手工藝和民族文化的興趣,同時促進民族文化和傳統手工藝的傳承和發展。本文著重從民族手工藝文化進課堂的現狀及意義、本地區民族手工藝文化進課堂的多種途徑進行探討。
【關鍵詞】民族文化 手工藝 教師 學生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6B-0048-02
民族文化和民族手工藝中蘊含著豐富的藝術教育資源,通過在工藝美術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不僅使學生掌握工藝美術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還可以培養學生對民族手工藝和民族文化的興趣,促進民族文化和傳統手工藝的傳承和發展。如何讓學生在一種文化情境中理解民族藝術,并通過對傳統文化藝術的感受和學習,進而參與到文化和手工藝的傳承、表達、創造上,推進民族文化和手工藝的傳承和發展,是我們工藝美術老師需要不斷努力和探索的方向。
一、民族手工藝文化進課堂的現狀及意義
(一)現狀
近年來,很多地區、學校都在嘗試民族文化、傳統手工藝在各學科中相互滲透的課堂實踐活動,美術及手工藝教學作為一種手段和方向,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積極作用。然而,在很多學校的美術教學活動中,很多教師往往把重點過多地集中在培養學生的傳統民族文化知識認知和單一的學習某些民間工藝制作,卻忽視了讓學生把這些傳統民族文化和民間手工藝技術與專業技能和實用性聯系在一起;還有的教師對本地區傳統手工藝形式過分推崇,沒有將本民族的傳統手工藝品置于現代多元文化背景中進行綜合考量和客觀評價,回避和忽略傳統手工藝中存在的缺陷,沒有很好地將傳統美學與現代美學相結合,使傳統手工藝品煥發出現代氣息,古為今用。
(二)意義
傳統文化中的知識和民間工藝只是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表現形式和載體。我們要發掘傳統、繼承傳統、立足現實、面向世界,著眼于提高學生對民族手工藝文化的審美素養和情趣,依據工藝美術學科的特點及學習特點,吸取優秀的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結合時代發展的新元素,通過工藝美術這個載體,不斷創新民族手工藝美術,讓民族手工藝美術與當代藝術發展接軌,跟上世界藝術發展的步伐。在實踐工藝美術教學的過程中,充分挖掘、整理、利用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將其作為一種工藝美術教學資源,適時滲透,讓傳統文化為教學服務,開辟工藝美術教改的新天地。讓學生對藝術的學習不僅僅是技能技巧的學習,而成為一種文化滲透下的學習,讓學生在一種文化情境中理解民族藝術,并通過對傳統文化藝術的感受和學習,進而參與到文化和手工藝的傳承、表達、創造上,推進民族文化和手工藝的傳承和發展。
二、本地區民族手工藝文化進課堂的多種途徑
(一)將傳統文化有機滲透到工藝美術課堂教學中
我國幅員遼闊,每個少數民族各自的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各具特色的藝術和文化資源,在教學中老師可以根據自己的教學內容從中汲取相關傳統文化內容中的藝術精華、精神積淀和審美情趣,通過在工藝美術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不僅可以使學生掌握工藝美術的專業知識和技能,而且對于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也起到了推動作用。
作為文化的滲透,作為工藝美術教師,不但需要在專業課教學中進行講解、教學,在平時的德育課和基礎課程中同樣可以隨時滲透。特別是在德育課上,對于本地區民族文化和重要節日的內容以參與活動設計為形式進行游戲式的教學,學生會更有參與感和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
(二)讓傳統手工藝注入新元素
我國五十六個民族,每個民族都有豐富的各種特色手工藝,各民族的傳統手工藝中蘊含著豐富的藝術教育資源,我們可以汲取其中的藝術審美情趣,通過在工藝美術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不僅使學生掌握工藝美術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還可以培養學生對民族手工藝和民族文化的興趣,促進民族文化和傳統手工藝的傳承和發展。一個富有生命力的民族的傳統文化和手工藝只有不斷地創新和改進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才能在當代社會對藝術發展的進程中不斷被需要。我們一直希望通過創新使傳統手工藝及文化恢復活力,創造性地使之更加具有現代氣息,轉為現代型,使之成為與當代社會相適應的民族文化傳播形式,并使之生生不息,世代綿延。
1.民族人物形象變卡通圖案
廣西少數民族人物形象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壯族少女頭戴三角帽的形象。對于老一輩來說,這些民族服飾是民族文化的體現和現實代表,但隨著時代的發展,現代的學生所生活的環境就是一個充斥著卡通、漫畫的時代,電視銀屏上播放著大量的卡通劇,生活中到處充滿著卡通形象的圖片,對于民族服飾,現在的孩子實在是太遙遠了。所以,將壯族人物形象設計成年輕人容易接受的卡通圖案,就可以更容易的讓他們去接受和喜愛,從而對這一民族的傳統文化、藝術有新的認識和興趣,也順應了時代的發展。
2.在產品設計藝術中,民族符號與現代設計有機結合
在廣西,大多數學生都來自少數民族地區,家里多少都遺留著一些民族文化的印記。一套母親親手縫制的蝴蝶衣、一只竹編的漁籃、一頂漂亮的銀頭飾、一對媽媽手中的繡花鞋、一塊家里織布機上的織錦……當每個學生把一件件自己平時身上穿的、生活用的各種物品匯聚在課堂上的時候,整個課堂搖身一變成為了一個小小的民族文化博物館。這樣的活動,是讓他們發現民族文化及手工藝在生活中最直接的途徑。
通過從家中發現的民族文化用品,將它進行再設計,讓產品能夠與現代美學設計相結合,從而煥發出新的生命力,這是我們工藝美術課堂在進行民族文化滲透教學中應該達到的目的。
3.民族手工藝融入現代美術課堂
如何在美術課堂里結合教材滲透家鄉的民族藝術,把當地的陶藝、銀器制作納入雕塑造型課,剪紙、木雕﹑編織納入手工課,刺繡、扎染、織錦納入圖案設計課,木樓、歌會成為繪畫創作課的素材,并且定期地開展走進民族手工藝人工作室,與民族手工藝人們一起玩泥巴、織織布、試著剪剪紙、唱唱山歌,親身體驗民族藝術的創作過程。通過這樣形式多樣豐富的課程融合,不僅豐富了課堂的教學形式和手段,更重要的是創新性的為民族藝術的推廣和傳承走出了一條新的途徑,同時對我們的課堂教學做到了有序性和長效性。
(三)走進自然去尋根,走進節日去體驗
藝術來源于生活,而我們的學生大多數都來自少數民族地區,他們的日常生活中就充滿著民族文化的元素。引導學生在生活中不斷發現民族文化藝術的身影,隨時用手機收集、記錄隱藏在我們生活中的民族藝術。哪里有木樓飛檐,有石刻木雕,有竹子水車,有侗寨山歌,有織布紡線……把生活變成我們的民族文化大課堂,這也是學習民族文化藝術最有效的方法。
另一個從生活中學習民族文化藝術的有效途徑莫過于走進節日去體驗了。節日的熱鬧、節日的歡慶是所有人熱愛的。廣西有很多豐富的民族傳統節日,這些都是民族文化的集中體現,也是民族藝術的大薈萃。走進節日,參與各種民族活動,親身去體驗民族藝術在這些節日中最具特色的東西,莫過于“過大年”,唱山歌、做祭祀、搶花炮、斗馬、吹蘆笙……活動豐富多彩,簡直是民族藝術的“滿漢全席”。
總之,我們常說“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讓學生學習了解認識本土文化任重而道遠。通過平時的課堂引導學生不斷吸取民族文化藝術營養的同時,積極引導他們將民族藝術創作注入新時代的元素,使其在現代社會中得以發揚和繼承,在發揚中不斷創新,使創作出來的藝術作品既有民族特色古樸的美感,又閃爍著時代的氣息,既包含了民族手工藝術,又蘊藏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同時使學生在積極的情感體驗中提高想象力和創造力,也實現了工藝美術課程與學生生活緊密聯系的新課程理念。
(責編 羅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