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航明
日本煎餃不僅僅是創新,還搶奪了中國水餃的海外市場
不少中國人在剛接觸日式煎餃時都不以為意,覺得它像是從中國“抄襲”來的。但在日本生活時間長了,才發現我一開始的主觀判斷并不正確。
日式煎餃和中國水餃其實無論在口感、吃法和做法上,都有很大區別。
總結起來,日式煎餃和中國水餃的區別主要在于:口感上,中國水餃是粘粘的,日式煎餃是脆脆的;吃法上,中國水餃是主食,日式煎餃則是菜;做法上,中國水餃的皮講究不厚不薄,日式煎餃的皮則一定要薄。
之所以存在如此大的區別,有其歷史原因。
二戰結束后,在日本浜松市等制造業集中的地方,聚居了許多從中國戰場回到日本的軍人。其中一些人開始用當地盛產的豬肉和卷心菜做在中國吃過的餃子謀生。
由于米飯是日本主食的絕對主角,所以他們就把水餃“變異”成煎完之后當菜吃的煎餃。由于原料便宜、物美價廉,煎餃很快就風靡日本。
但日本人更大的創新之處在于,日式煎餃不僅在日本普及,還被成功推廣到了日本以外的國家,成為英文里的一個專有名詞。
我在美國西海岸一個小城市的超市里,曾看到凍餃子的塑料袋上印的商品名,既不是水餃的英文名“DUMPLING”,也不是中文拼音“JIAOZI”,而是日語“餃子”的音譯“GYOZA”。
之后,更讓我吃驚的是,在法國巴黎還出現了“GYOZA BAR”(餃子吧)這樣的餐廳,賣的就是簡單的日式煎餃和啤酒。
日本煎餃已經走向世界,而中國水餃還局限于國內和海外中餐館。所以,日本煎餃不僅僅是創新,還搶奪了中國水餃的海外市場。
日本煎餃之所以能走向世界,離不開餃子機的發明。
最早研發并且成為世界最大餃子機廠家的,是日本浜松市一家名叫東亞工業的小企業,它原本生產的是摩托車配件。
40年前,其創始人在浜松市一家餃子館吃飯時,看到店員包餃子很辛苦,就萌生了研發餃子機的念頭。他把自家最擅長的金屬加工技術應用到餃子機上,研發出全自動和半自動等各種餃子機,行銷全球,在中國也開有分公司,成為傳播GYOZA文化的“利器”。
其實,不僅僅是餃子——在中國湯面基礎上制作的日式拉面現在也遍布全球,拉面的日文發音RAMEN也成了英文單詞。豆腐在英語圈被稱為TOFU,使用的是日文發音,因為最早打開美國市場的是日本企業。
在如何令地方美食走向世界這一點上,我們有必要看看日本是怎么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