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玲+劉和+周廉讓
摘要:對農村養豬場的飼養管理、基礎設施、疫病防控、生產技術、適時出欄等方面存在的誤區進行了分析,提出了應對措施,為農村養豬業的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農村;養豬;誤區
中圖分類號:S82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73X(2016)05-0036-01
“養豬為過年,養雞養鴨為了燈油鹽巴錢”,這是思南縣農村傳統養殖業的真實寫照。市場經濟時代的養殖業需要生產優質、綠色、無公害的有機產品,筆者就農村養豬存在的誤區分析如下,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供參考。
1 圈舍不規范,衛生條件差
當前思南縣農村修建的圈舍五花八門,有的過于簡陋不利于豬的生長和疫病防治,有的過于精細增加了成本,有的太靠近公路、村寨容易帶來疫病。豬舍內糞便滿地,光線不足,陰暗潮濕,冬冷夏熱,影響豬的生長發育,容易傳播疾病,增加防治成本,甚至影響生產,導致死亡,造成損失。
對策:圈舍應選擇坐北朝南,地勢平坦干燥,按1.5㎡/頭建造,要求冬暖夏涼,通風向陽,與沼氣配套,圈舍地面不能過分光滑,應略微粗糙,并稍呈斜坡,便于排水,安裝適用的配套設施。
2 盲目引豬上圈,質量得不到保證
在農村由于受資金、技術、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制約,養殖戶無法進行一體化飼養,需要時只有從周邊集市或流動商販或附近豬場引豬,無法保證引進豬的質量??茖W養豬,品種是關鍵,目前農村養殖戶半數以上養的是土雜豬,甚至用同窩豬繁殖或親子間繁殖,這些豬品質差、生長速度慢、耗料多、瘦肉率低、經濟效益低。
對策:根據市場及人們生活需要,到持有資質的種豬場購買外二元或外三元雜交豬,其生長快,飼料轉化率高,瘦肉率高,增重快,育肥周期短,見效快。
3 重治輕防,不注重驅蟲防病
養殖戶防疫、驅蟲、消毒意識淡薄、免疫程序不科學等,忽視“防重于治”,在養殖過程中存有僥幸心理,待豬生病后再治,不但多花錢,還易造成疫病傳播或流行,降低了養豬效益。
對策:根據本場實際情況,制定合理的防疫、驅蟲、消毒、管理制度,確保養豬業健康、穩定發展,提高養殖效益。
4 飼養方法不科學,管理不善
俗話說“三分種,七分養”,充分說明了管理才出效益,養豬業也不例外。農村大多數養豬戶不講究飼喂方法,家里有啥喂啥,有時買點配合飼料,也是和其他飼料摻和著飼喂,該生喂的不生喂,該熟喂的不熟喂,一貫采用“清湯灌大肚”的傳統飼喂方法,不按科學方法飼喂,造成營養成分流失或供應不足,豬生長發育緩慢,飼養周期長,增加了養殖成本,降低了養殖效益。
對策:養豬要做到“三心、五定、三凈”,即養豬要有信心、耐心、細心,要定期防疫驅蟲、定圈飼養、定人管理、定飼養方法、定時飼喂,做到青飼料新鮮干凈、料槽干凈、圈里圈外干凈。
5 大小豬同圈,養大肥豬
大小豬同圈飼養常出現大欺小、強欺弱、相互撕咬,不利于小豬和弱豬的飼養,更不利于防疫和合理給料,應按豬的不同生長階段和用途分開飼養,有效防止以大欺小、相互撕咬現象的發生,有利于實現規模效益,便于資金回收與周轉,還便于清掃和消毒圈舍,防止疫病的交叉感染。人們在長期的傳統飼養過程中,形成了養大肥豬的習俗,對豬的生長缺乏科學了解,出欄隨意性大,忽視了適時出欄的最佳時間,急需用錢時就賣,不急用錢有飼料時就舍不得出欄,最后養成了大肥豬,飼養周期長,出欄率低,經濟效益低。
對策:按豬的不同生長階段和用途分開飼養,了解豬的生長規律,體重在90~100 kg時出售最劃算,最經濟。
6 對市場規律不了解,對市場變化不能準確預測
在農村由于交通不便、網絡不通、信息閉塞,養豬戶往往不了解市場規律,不能準確預測后期豬市場行情變化,一看到養豬效益較好,就盲目購豬補欄,一旦后期豬價大幅回落,就造成經濟損失。
對策:生豬養殖的市場變化具有一定的周期性、規律性,養殖戶應隨時注意市場變化規律,正確選擇補欄和出欄時間,盡可能做到低價期補欄,高價期出欄,以提高養殖效益。
7 不進行成本核算
農村養豬飼料是自己生產的,勞動力是免費的,只知道出欄時收入了多少錢,沒有進行人工、飼料等成本核算,養殖效益低下。
對策:養豬必須算清四本帳,即基礎設施、飼料、工人工資及時間帳,必須周密計劃,合理安排,認真核算,才能做到養豬出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