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仁芳
摘要:智慧農業是未來農業發展的新趨勢。發展智慧農業,畜牧業要先行。當前,發展智慧畜牧業有基礎條件、有需求動力、有應用保障。發展智慧畜牧業要以畜牧新信息技術為基礎,加快構建智慧畜牧業信息系統,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主力為重點,著力擴大智慧畜牧應用面,以政策措施為引導,持續推進智慧畜牧業建設。
關鍵詞:智慧畜牧業;物聯網;探究
中圖分類號:S8-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73X(2016)05-0057-02
智慧農業,是農業生產中一個更加高級的階段,它集互聯網、 GPS、云計算以及物聯網技術于一體,可以實現對農業生產的全方位管理與控制,是未來農業發展的新趨勢。“十二五”時期,荊門市畜牧業發展實現了從傳統畜牧業向現代畜牧業的轉型,已具備發展智慧畜牧業的有利條件和比較優勢。作為現代農業重要部分的現代畜牧業,“十三五”時期,智慧農業的發展仍然需要畜牧業先行。
1 智慧農業畜牧業先行的有利條件
(1)畜牧業規模化、標準化水平的不斷提高為物聯網技術的使用提供了基礎條件。農業生產規模化是智慧農業得以推廣的基本前提,也是現代農業技術設備應用推廣的重要條件。“十二五”期間,全市畜牧業規模化生產得到快速推進,特別是開展了以養殖設施化為重點的標準化示范創建活動,有力促進畜禽規模化、標準化養殖加快發展,分散養殖農戶不斷退出,社會資本不斷涌入。截止2015年底,全市創建畜禽標準化示范場592個,豬禽規模養殖率達85%左右,擁有萬頭豬場75個、千頭牛場22個、千只羊場31個,分別居全省第四、第二、第二。我市畜牧業規模化、標準化建設水平高的提高,為智慧農業技術率先在畜牧業廣泛應用提供了便利。
(2) 良好的示范效益為推進智慧畜牧業建設提供了強大動力。高投入的智慧農業技術能否得到廣泛應用有賴于其是否帶來良好效益。“十二五”期間,我市主要畜產品生產已具備工廠化生產和管理的條件,智慧畜牧業技術示范效益明顯。一是生產自動化、管理智能化技術的應用提高了畜禽養殖繁殖能力,促進了節本增效。鐘祥牧原公司生豬養殖管理系統通過RFID識別、自動輸料、自動喂食、疾病監控、自動分離和發情監測等系統實現母豬的自動化管理,提高了生產管理水平,80萬頭生產基地每年可實現節本增效3 540萬元。陳灣公司10萬頭生豬生態養殖示范園豬舍配備了三套循環通風系統,可根據需求啟動不同設備來實現豬舍通風,可節省電能1/3,養殖場還安裝有自動料線系統,全漏縫地板、溫濕度氨氣自動控制等集成技術,場區僅需40個工人就能正常運轉(一般一個萬頭豬場需20人),大大節省勞動用工。二是信息化管理助力新型經營主體發展。荊門市崗東菀畜牧養殖專業合作社采用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智慧農場管理軟件Smart-Farm系統,合作社、企業管理人員均可利用管理軟件遠程監管生產,實施技術托管,保證產品質量可控,極大地提高了合作社社員豬場生產指標和經濟效益。從該系統使用兩年的情況來看,每頭母豬每年提供斷奶仔豬平均水平已經達到19頭左右,比上線前增加2頭以上。三是遠程服務實現技術力量最優。全市20個萬頭豬場與省動物疫控中心建立了遠程可視化疫病診斷、技術培訓網絡平臺,可及時得到專家疑難疫病診斷解答和應用最新技術成果,養殖場全群成活率提高1%,每個萬頭豬場減少損失15萬元。
(3)法定的動物標識管理為精細化溯源監管提供了有力保障。當前,畜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在法律層面已很完備。要求畜產品生產者應當建立畜產品生產檔案(養殖檔案),如實記載使用飼料、獸藥等投入品的使用情況,動物疫病發生和防治情況;畜產品收購、儲存、運輸環節實行進貨查驗和索證索票制度,對票證建立檔案,建立進銷貨臺賬;強制使用免疫標識、檢疫證明。因此,以信息化技術應用于畜產品生產、加工、銷售環節,實現電子耳標、電子標簽、商品碼、追溯碼間的轉化,取代紙質信息管理即可讓溯源監管實現全程智能化跟蹤管理,保障產品安全、提升品牌效益。智能化質量可追溯體系已起步。部分畜禽規模養殖場已推行電子耳標;鐘祥市建成了多功能可追溯信息管理系統,通過安裝視頻探頭、互聯網即時傳輸和終端顯示系統,實現了縣市、鄉鎮、養殖場、主要道路、交易市場的時時監控,實行電子出證管理。
2 發展智慧畜牧業的有效途徑
發展智慧畜牧業是畜牧生產、動物防控、畜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監管手段的變革,也是示范引領智慧農業發展、打響中國農谷品牌的重要舉措。如何將我市畜牧業插上“智慧畜牧”的飛翼,要從以下幾方面著力:
(1)以畜牧新信息技術為基礎,加快構建智慧畜牧業信息系統。以互聯網、云計算、物聯網等技術為基礎,開發建設荊門市智慧畜牧業管理平臺,重點建設“三大”監管體系,即畜牧獸醫生產管理體系(開發建設畜禽生產、投入品生產經營、動物診療、動物調運等生產管理系統,將所有畜牧獸醫行業的監管服務對象納入其中)、信息查詢服務體系(為消費者、政府部門提供法律規定的畜牧獸醫信息,特別是畜產品質量安全溯源服務)、政府監管服務體系(開發市、縣、鄉三級管理平臺,為各級政府提供實時的畜牧獸醫行業信息服務,為科學決策提供依據),最終實現“三服務一提高”目標,即服務企業(利用系統提高生產管理水平)、服務基層(方便基層行業工作)、服務市民(方便市民開展畜產品質量安全追溯)、提高政府及執法監管部門工作水平和效率。加快構建智慧畜牧業管理平臺,充實平臺畜禽養殖、投入品、動物標識、畜產品等信息資料,最終打造出集健康養殖、安全屠宰、無害處理、放心流通、綠色消費、追溯有源為一體的“智慧畜牧”大系統。
(2)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重點,著力擴大智慧畜牧應用面。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民經營主體是未來農業生產的主力,也是加快推進智慧畜牧業建設的重要力量。發揮其整體素質較高,資金實力較強的比較優勢,通過智能信息化手段對生產設施、管理方式、營銷模式變革,有利于提高生產效率和經濟利益,有利于為企業開展生產經營活動提供便捷、高效、科學的服務。因此,可創新機制鼓勵更多的新型畜牧業經營主體開展試點示范,尋求點的突破,進而實現以點帶面,擴大“智慧畜牧”應用覆蓋面,達到提升現代畜牧業智能化、裝備化水平和行業提質增效的目的。
(3)以政策措施為引導,持續推進智慧畜牧業建設。智慧畜牧業建設是一項全新的系統工程,實施環境復雜,包含市、縣、鎮三級管理部門和畜禽養殖、投入品生產經營、屠宰加工、運輸市場等多個監管對象,點多線長面廣,個性化需求多,亟待各級政府加大政策引導,推進工作措施落地。一是要完善硬件設施建設。市、縣、鎮三級政府要加大投入,購買大數據應用云平臺服務,與生產者、加工者、銷售者、消費者實現互聯互通開展監管。二是把智慧畜牧業建設作為市政府的“雙創”政策支持的重點。明確智慧畜牧業體系建設的市場性,主體是企業,采取“以獎代補”的激勵機制,鼓勵智慧畜牧業的研究與應用。三是切實加強引導示范。通過宣傳培訓,使養殖場(戶)充分認識智慧畜牧業建設既是政府部門強化追溯管理的要求,也是推進養殖管理標準化、智能化、精細化和信息化的需要,從而推動管理模式的革新。鼓勵智慧畜牧業示范場、示范社、示范區建設,將智慧畜牧業建設作為財政扶持畜牧業項目的優先條件。
(4)以產業融合發展的理念,精心打造智慧農谷品牌。智慧畜牧業發展必須考慮到生態環境持續發展和人類的身心健康,因此必須走產業融合發展之路。一是與有機農業相融合,使智慧農業集聚化發展。智慧畜牧業示范基地要與有機種植業基地相結合,形成資源化、循環化利用的農業集聚化發展新業態,打造有機農業新高度。二是全產業鏈融合,以質量安全提升農谷品牌形象。目前單個環節的智慧化只是初級階段,要以特色產業(如蜂業)為突破口,實行產業上、下游協同,資源整合利用,從供給側實施與需求的對接,逐步培育產業鏈完整、質量安全可精細化追溯的中國農谷區域品牌。三是跨界人才融合,為智慧畜牧業發展奠定基礎。以促進現有畜牧業工作者跨界培育為主,吸納各類人才投入智慧畜牧業創業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