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康俊英
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文/康俊英
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學生學好功課的前提和基礎。俄國教育學家烏申斯基說過:“良好的學習習慣,是人在他的神經系統中所貯存的資本,這個資本不斷地增值,而在其整個一生中就享受著它的利息?!边@就是說,良好的學習習慣,對于以后乃至整個一生的學習、工作,時時都在悄悄地發生著積極的影響。那么,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該怎樣培養學生的哪些良好的學習習慣呢?我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淺談幾點。
培養;激發;良好;習慣
1.教學目標不明確
由于中國傳統教學方法極為單一,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是一味地灌輸理論知識。但是,這與開設小學科學這門課程的初衷相背離。這在很大程度上剝奪了學生自由學習的權利。因此,這樣的教學策略更加不利于科學課程的開展。
2.沒有充分體現學生主體地位
隨著我國教育方法的不斷改革,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政策需要被落實到教學工作中。但是,我們還是能夠看見許多學校依然沒有將學生擺在教學的首要位置。由于教師硬性要求學生學習理論知識,使得其產生抵觸心理。由于學生的不配合,所以,就使教學工作不能夠順利地開展。
1.提高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句話同樣適用于小學科學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吸取以往的經驗教訓,爭取將學生被動學習轉化為主動學習。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提高學習的興趣,進而引發其主動學習知識的想法。例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通過神奇的科學現象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在用酒精等加熱試管時,教師可以通過酒精燈所發出的藍色火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且將其燃燒時所發出的藍色火焰進行講解。因為酒精的主要成分是乙醇,而乙醇燃燒時就會發出藍色火焰。這樣一來,首先通過實驗的方法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于此,之后再進行生動的講解。這樣學生通過直接的觀察不但能將理論知識牢記于心中,更能記住實驗現象,以便為后續的科學數學學習做鋪墊。
2.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在小學科學學習中,觀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它是學生從外界得知信息的主要途徑。但是小學生的觀察意識非常薄弱,所以這就需要老師的幫助,幫助其有意識地培養觀察能力。但是觀察并不僅僅是停留在表面的,而是要透過現象看本質,引發思考,這才是真正的觀察力。例如,在教學液體混合前后的體積變化時,教師讓每位學生動手操作。具體步驟則是分別用燒杯稱取100mL的水與酒精。然后讓學生將其同時放入另一個大燒杯中進行混合搖勻,隨即讓每位學生說出有什么現象發生。這時就會發現混合后的體積不是200mL,而是少于200mL。隨后教師告知是因為兩者的密度不同,所以混合后的體積不是200mL。通過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能夠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有助于后續的科學學習。
綜上所述,在小學科學教學中,通過提升學生的主動學習興趣以及培養其善于觀察的能力能夠有效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所以,在日后的教學工作中,教師應該落實這兩點工作內容。
(作者單位:河北省張家口市涿鹿縣涿鹿鎮馬軍莊學區西二堡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