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良華,荊小莉(.廣東省廣州市白云區嘉禾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廣東 廣州 50440;.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普內科,廣東 廣州 50080)
清熱解毒顆粒治療風熱感冒96例觀察
游良華1,荊小莉2
(1.廣東省廣州市白云區嘉禾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廣東 廣州 510440;2.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普內科,廣東 廣州 510080)
[摘 要]目的:觀察清熱解毒顆粒治療風熱感冒臨床療效。方法:200例采用隨機隊列插入法分為對照組104例、觀察組96例,對照組給予新康泰克膠囊治療,觀察組給予清熱解毒膠囊治療。結果:觀察組痊愈率、愈顯率高于對照組(P<0.05),無效率低于對照組。治療后兩組癥狀積分均低于本組治療前(P<0.05),治療后癥狀評分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不良反應發生率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清熱解毒顆粒治療風熱感冒療效較好,不良反應發生率低。
[關鍵詞]風熱感冒;清熱解毒顆粒;對照治療觀察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Acute upper respiratory infection,AURI)俗稱感冒,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是社區醫院收治最多的疾病。患者以鼻塞、流涕、咽痛、咳嗽、頭痛等為主要癥狀,多數可自愈,但少部分可遷延不愈,誘發心肌炎、急慢性腎炎等重大疾病,生命質量受損[1]。感冒屬中醫“傷風”、“冒風”等證范疇,外感風邪是主要病因病機,按照證候又可分為風熱型、風寒型,對于前者治療當清熱解毒。我們用清熱解毒顆粒治療風熱感冒療效較好,報道如下。
共200例,均為2014年4月至2015年5月門診風熱感冒患者。男117例,女83例;年齡18~61歲,平均(45.5±8.4)歲;病程1~5日,平均(1.8±0.9)日;熱程1~4日,平均(1.3±0.6)日;流涕81例、咳嗽129例、頭痛53例、全身疼痛115例、乏力35例、食欲不振30例。采用隨機隊列插入法分為對照組104例和觀察組96例,兩組年齡、性別、病程等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符合西醫診斷標準;②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診斷為風熱證上呼吸道感染[2];③依從性較好;④年齡18~65歲;⑤均為Ⅰ期;⑥知情同意。
排除標準:①不符合納入標準;②需急診急救;③合并其它類型呼吸系統疾病、危重癥、嚴重器質性以及系統性疾病;④哺乳期與妊娠期女性;⑤存在藥物禁忌癥;⑥有治療史;⑦復發性感冒,近3個月罹患過感冒。
對照組:給予新康泰克膠囊,口服,每12h1粒,24h內不超過2粒,囑多飲熱水。
觀察組:給予清熱解毒顆粒(湖南正清制藥有限公司生產)5~10g,日3次。
治療前后流涕、咳嗽、頭痛、惡寒、發熱、身痛積分。不良反應發生例。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內有關風熱感冒療效評價標準評價臨床療效。痊愈:3日內退熱,癥候積分降幅大于等于95%。顯效:3日后退熱,癥候積分降幅75%~95%。有效:3日后體溫下降大于等于0.5℃,但未達到退熱標準,癥候積分降幅30%~70%。無效:3日后體溫無明顯下降或反復發熱,或癥候積分減降幅小于30%,或進入Ⅱ期。
兩組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 例(%)
兩組治療前后癥狀積分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癥狀積分比較 (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癥狀積分比較 (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
兩組不良反應比交。觀察組未見不良反應,對照組出現嗜睡1例、頭暈3例、乏力1例,觀察組不良反應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感冒是一種感染性疾病,多數由病毒感染引起,部分由細菌感染引起,不同患者病程存在較大差異[4]。目前尚無有效的抗病毒治療藥物,臨床對于Ⅰ期感冒常使用新康泰克治療,可有效改善鼻部癥狀,需注意的是,對于鼻部癥狀非常明顯者呼吸不暢而嚴重影響正常生活、工作者,也可首選新康泰克治療,以改善鼻部癥狀。但新康泰克是一種處方藥,其主要成為為鹽酸偽麻黃堿、馬來酸氯苯那敏,不良反應發生率較高,用藥需慎重。
中醫認為風熱感冒屬于外感疾病,多為熱證,風熱證由里熱引發表證,內熱熾盛,熱癥日久損傷肺氣。感染損傷呼吸道黏膜,反復刺激呼吸道,引起咳嗽,咳嗽又反復刺激呼吸道損傷黏膜,形成惡性循環,故治療當解熱鎮咳,降低肺熱、肺炎發生風險,快速止咳。清解解毒顆粒中,黃連、地黃、連翹、金銀花、大青葉等清熱解毒,水牛角清熱涼血,知母清熱瀉火、滋陰潤燥,石膏清熱瀉火。諸藥合用,具有清熱、解毒、瀉火、涼血、清肺、利咽等功效。
綜上所述,清熱解毒顆粒治療風熱感冒療效較好,不良反應發生率低。
[參考文獻]
[1] 張春濤,任曲.中國流行性感冒流行病學及疾病負擔淺析[J].中國病毒病雜志,2013,3(6):423-428.
[2]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9-94.
[3] 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S].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
[4] 呂燕寧,黃芳,高志勇,等.北京地區2009年5-12月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毒病原學調查[J].中國衛生檢驗雜志,2010,20(10):2476-2477.
[中圖分類號]R255.9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4-2814(2016)06-0540-02
[收稿日期]2016-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