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茜
摘 要:高職院校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陣地,其教學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和實踐應用能力。英語作為一門普通文化課程,其對學生的就業和文化素質提高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因此高職院校在進行英語課程教學時,需要以就業為導向,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將就業需求與課程教學進行有機結合,保證教學目標的有效實現,提高畢業生的就業率。本文對高職院校英語教學的現狀進行分析,并試探性提出其在就業市場下的教學改革策略。
關鍵詞:就業市場;高職;英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6-03-01
目前,我國高職院校在英語教學實施過程中,忽視了對學生以就業為導向的素質培養,導致社會就業與英語教育相脫離,難以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無法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1]基于這種情況,高職英語教學應以就業導向為基礎,積極改革英語教學方式,從而提高學生英語運用能力,增強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
一、基于就業市場下的高職英語教學的重要性分析
基于就業市場下的高職英語教學,其重要性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有利于搭建溝通交流平臺。部分高職學生屬于獨生子女,缺乏較強的情感溝通與交際能力,而高職英語教學具有獨特的教學評估體系、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在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和人際溝通能力的培養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二是促進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傳統的英語教學相對乏味和枯燥,且教材的實用性不高,而基于就業市場的高職英語教學,其在教材項目設計與教材編寫等方面的針對性強,能夠突顯專業特色,便于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企業和高職院校可從市場需求、院校發展和產業結構等方面出發,共同研究教學內容、教學計劃、人才規格、培養目標和專業設置等,保證人才培養模式的科學性。當然高職院校在就業市場背景下進行英語教學時,可采取有效措施培養人才,并結合企業實際需求設置英語課程,而企業可為高職院校提供項目培訓和學習交流的平臺,從而推動人才培養模式的順利實施。
三是強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對于高職學生而言,其英語基礎相對較差,難以掌握高效的學習方法,缺乏自主學習的能力,影響今后工作崗位能力的提高。[2]
高職院校在英語教學過程中結合就業市場,能夠優化配置教學資源,對學生的第二課堂加以拓展,幫助學生找到恰當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目標,強化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與職業崗位能力。
二、高職英語教學現狀分析
1.教學觀念落后
部分高職院校在英語教學過程中,過于重視專業課程建設與專業技能培訓,職業教育意識不強,無法形成以能力為本位、以就業為導向的教學理念,難以滿足學生的職業需求,不利于提高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
2.課程考核單一
高職院校在英語課程考核方面,主要是采用筆試形式檢驗學生的英語水平,考核形式單一且缺乏一定的標準性和合理性。單一的閉卷考試僅僅只能對學生英語知識的掌握程度加以測試,難以了解學生的實際運用能力,這樣導致大部分學生只理解英語詞匯的意思,卻無法流利講英語,難以滿足社會對畢業生能力的要求。
3.教材內容缺乏實用性與針對性
部分高職院校在對英語教材進行甄別和選擇時,沒有將專業要求與英語進行有機結合,導致教材的結構與內容缺乏實用性與針對性。如英語教材的內容沒有從專業教學出發,將專業教學與英語教學相分離,學生無法在實際工作中有效運用英語知識,影響英語教學的有效性。[3]
三、基于就業市場下的高職院校英語教學改革策略
1.積極轉變教學模式
高職院校在進行英語教學時應以就業導向為基礎,加強與企業合作,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將社會服務、生產實踐以及教學活動這三者進行有效結合,使學生能夠參與到企業的頂崗實習中,從而形成企業與院校共同管理和教育的教學模式。一般來說,高職院校可以與企業進行長期合作,設置相應的英語定向班,讓學生能夠對英語在企業工作中的應用進行深入了解,提高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同時高職院校可以企業的要求為依據,對英語專業進行設計,并合理安排英語課程,實現“2+1”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4]如安排學生到企業實習,使學生在實習過程中發現問題之后,再回到院校進行學習,這樣帶著實際問題的學習,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最后再讓學生到企業實習,使問題在實踐中得到有效解決,提高學生的英語能力。
2.優化課程考核方式
對于英語教學改革而言,其成效主要表現在考試分數以及學生的實際英語運用能力這兩個方面,因此高等院校必須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法。應以就業導向為基礎,以能力考核為核心,打破傳統的卷面測試方式,積極采用“2+1”的考核方法,促使企業和學校能夠共同考核學生的英語能力。企業可以將自身所需的職業英語能力劃分為不同部分,并在此基礎上對考核指標體系加以完善,從學生的日常表現出發,對學生進行打分。同時,高職院校可從各專業英語考試特點出發,對課程評價模式加以改進,將口試與筆試進行有機結合,通過情境表演、即時口譯和朗讀等形式進行口語測試,從而便于考核操作,強化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提高英語教學的有效性。
3.強化教學內容的針對性與實用性
高職院校在選擇教材的過程中應對專業特色加以重點考慮,以就業導向為依據,有效突出崗位特點,強化語言的實用性,促進學生業務交際和社會交際能力的提高。一般教材內容應涉及職場溝通技巧、企業文化、應聘求職等方面,從能力本位和專業特點出發,選用實用性與針對性較強的教材,使其能夠滿足服務崗位技能和語言交際的相關要求。[5]
4.建立專業化教師隊伍
如果高職教師無法了解企業對學生的要求,將會導致教學內容缺乏針對性,影響教學效果和學生能力的提高。因此高職院校應要求教師對企業的英語要求加以全面掌握,積極與專業課教師進行溝通與交流,拓展自身的思維深度與專業知識面。同時學校應以就業為導向,強化英語教師的專業培訓,使教師能夠滿足職業教育的發展需求,向學生傳授有用的英語知識,強化學生英語應用能力,促進教師隊伍的專業化建設。
綜上所述,高職院校在英語教學過程中,其還存在一些問題,如教學理念落后、課程考核單一、教材內容缺乏實用性與針對性等,影響教學活動的順利實施,降低了教學的有效性。基于這種情況,高職院校應以就業為導向,積極轉變教學模式,優化課程考核方式,強化教學內容的針對性與實用性,建立專業化教師隊伍,這樣才能強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英語應用能力,促進學生就業能力的提高,使學生能夠順利走向職業工作崗位,有效滿足社會對人才能力的需求。
參考文獻:
[1]儲晨芝.以就業市場為導向的高職高專英語教學體系改革研究[J].科技創新導報,2010,(1):139-140.
[2]杜妍妍.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院校公共英語教學改革探索[J].才智,2011,(22):194.
[3]吳巧紅.以就業為導向 改革高職公共英語教學[J].繼續教育研究,2011,(9):155-157.
[4]姜 蘭.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高專英語教學模式路徑探索[J].才智,2011,(29):318.
[5]胡曉宇,馬 亮,馬 明.以就業市場為導向,加快高職高專英語教學改革[J].南昌高專學報,2012,(2):14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