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紹強
摘 要:2009年9月3日,劍門關修建關樓掏挖地基時,在關口大劍溪西側原108國道路基層出土了已斷成兩截的方形石柱。經過仔細對石柱進行清洗、拼合,測量,該石柱為紅砂石質,高200厘米、34厘米見方。
關鍵詞:劍門關;珍貴;實物
石柱正面頂部40厘米處,浮雕一饕餮,凸目、闊鼻、咧嘴,四顆獠牙呈八字外露,額頭左右圓雕兩角,面目兇煞猙獰。饕餮下方從左至右楷書陰刻橫排“霐”3字,字徑9厘米。3字下方楷書陰刻豎排“太山石敢當”5字,字徑20厘米,字距10厘米。左側上方30厘米處浮雕一著鎧甲武士,兩手執鞭,身長腿短,頭飾帽纓,作威嚴狀。下方楷書陰刻豎排“嘛呢叭吽”7字,字徑20厘米,字距3—10厘米不等。右側上方30厘米處浮雕一直徑26cm太極圖,下部為素面。后部上方40厘米處,浮雕一彌勒佛頭像,額正中陽刻直徑4厘米的珠形佛眼。彌勒佛嘴呈新月狀,露齒、闊鼻、窄眉、咪眼,笑容可掬。頭像下方10厘米處楷書陰刻豎排“南無阿彌陀佛”6字,字徑20厘米,字距10厘米。
經專家認真辯識后,確認此方形石柱為石敢當,是清代早期遺物。
在我國,石敢當的出現說法,有的認為是上古時期的靈石崇拜或古代石姓勇士傳說乃至秦漢時期所流傳的泰山石的神異等等,莫衷一是,各有千秋。但總體來說石敢當與鎮邪、祛災、祈福等是分不開的。
我國自魏晉以來,道家常以東岳大帝泰山神為地下之主,解世間一切苦厄等。至唐宋,住家門口或街衢巷口,山川要沖,常立一小石碑或小石柱,有的甚至雕刻一石人,上刻“泰山石敢當”或“太山石敢當”,有些干脆就“石敢當”三字,代表泰山之神,以言所當無敵,可以禁壓不詳。關于石敢當的文字記載,最早見于西漢史游的《急就章》“師猛虎,石敢當,所不侵,龍未央”。福建莆田縣出土的唐代大歷五年(770)原埋于宅下的石銘云,“石敢當,鎮百鬼,厭百秧,官吏福,百姓康,風存盛,禮樂昌”。更進一步證明了我國古代樹立石敢當的真正目的就是去邪祈福求平安。由此可見,我國民間豎“石敢當”習俗由來已久。
饕餮 ,相傳為四兇之一,鐘鼎彝器多琢其形以為飾。《左傳·文公十八年》“舜臣堯,賓于四門,流四兇族,混沌,窮奇,檮,饕饕,投諸四裔,以御魑魅…”。魑魅,古人認為是能害人的山澤鬼怪,在此鐫刻饕餮鎮壓山澤鬼怪之意也就不言自明了。又傳饕餮為龍生第五子,其性善水。“霐”三字,為道教符咒用字。它是三清尊神即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的諱字,不必識讀,在此亦即相當于是三尊神私章,以表示三清在此有無盡的法力。
石柱左側上方所雕執鞭武士應為我國民間傳說的神仙姜太公姜子牙。相傳姜子牙將有功之臣全封神于泰山,人們認為天地之間靈氣全聚于泰山了。姜子牙于是在中國神壇上成了一位居眾神之上的神主,被尊稱為泰山公或太公,民間便有“姜太公在此,百無禁忌”神靈護佑的流傳。面“嘛呢叭吽,除“”字也與上道教符咒“霐”三字相同,不必贅述。余六字“嘛呢叭吽”為六字大明咒,亦稱觀音六字真言,為藏傳佛教用語。大致表達的意思是歸依觀世音菩薩,隨意達到我要達到的目的。佛家真言也叫咒語,咒為梵文,間有譯意,而持咒者不必曉其意,至心念持六字真言,能消除一切苦厄。據傳六字真言外加一字,更顯真言威靈。更進一步表意說明了劍門關自古就是山洪水患和兵火迭加之地。據相關史料記載,自秦惠文王派司馬錯伐蜀至1935年紅四方面軍與川軍血戰劍門關2000余年時間里,在劍門關口一帶發生大大小小的戰爭近100次。如漢末蜀國大將姜維率兵在此拒魏國鐘會十萬大軍。忽必烈西征時,劍門關口一帶橋、棧,包括關樓等均被悉數燒毀,不知有多少異國他鄉的兵士長眠于此陰魂不散。正如李白《蜀道難》詩中所說“磨牙吮血,殺人如麻”。石柱后面頂端所刻彌勒佛,被我國民間尊為福佛,據說他能使世界風調雨順,萬類和宜。彌勒佛頭下鐫刻“ 南無阿彌陀佛”六字,為佛教用語。“南無”是梵語音譯,為“致敬、歸敬、歸命”之意。“阿彌陀”亦為梵語音譯,意為“無量”、“無窮大”。佛教認為,常念持“ 南無阿彌陀佛”佛號,人死后到了極樂世界,就可以永遠了脫生死輪回的苦趣。右上方的太極圖就不難理解了,它表示道士驅妖降鬼所作的法力。
劍門關一帶為龍門山脈南緣,自古就地震頻發。據《劍州志》等記載,劍門關在明清時期就發生了數十次大地震,經常山崩石裂而致過往客商死亡。至今在關口懸崖上搖搖欲墜的巖石就是見證。
綜上所述,劍門關自古為兇險之地。此石敢當當初樹立關口,就是古人希望能消除一切刀兵、火災、水患、地震等災害,獲得一切福、祿、德、壽而離苦得樂的果報。
從整個石敢當來看,既有道教的太極圖,神仙人物,又有饕餮紋飾和佛家的真言等。我國自宋代以后,儒釋道三家文化便逐漸緊密地融合在一起。官方或民間一遇婚喪嫁娶等重大事情,便有道士作法,佛家的法會,經常同時登場,以期禳災祈福。這種文化現象,在川北體現得特別明顯。
此石敢當無論其體積、雕刻技藝或所表現文化內涵等皆為我國古代石敢當中難得的珍品,它是研究我國石敢當文化不可多得的珍貴實物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