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世紀時期的歐洲經歷了一系列的宗教改革,而法國作為歐洲政治權力斗爭的中心,其國內的宗教改革可謂是曲折激烈,尤其是信奉加爾文教的胡格諾派與天主教之間的“胡格諾派戰爭”最為持久,而胡格諾派的政治理論在法國甚至是整個歐洲宗教改革中都有著重要的地位。胡格諾派的政治理論家莫爾奈作為該派的集大成者,其政治理論為胡格諾派與天主教的政治宗教之爭提供了有力的理論武器,對法國以及歐洲的政治與文化都產生了重大影響。
關鍵詞:胡格諾派 ;法國宗教改革;莫爾奈
16世紀是歐洲進行宗教改革的時期,而與此同時的法國則是封建君主專制形成的關鍵時期,尤其是1562年—1598年之間長達三十多年的“胡格諾派戰爭”使得法國法國當時產生了兩種政治思想:一種是“宗教容忍思想”,另一種思想就是“胡格諾派理論思想”,即以人民主權、社會契約、自然法理論和反暴君思想為基礎的政治理論,尤其是圣巴托羅繆大屠殺后的反暴君思想為當時的宗教戰爭提供了堅實的理論支撐,對法國甚至是歐洲的政治思想產生了重大影響。
一、胡格諾派理論背景
16世紀的歐洲宗教改革,其實就是王權與教權之爭,也是政治與宗教的抗爭。早期的胡格諾派繼承了加爾文的思想,并不想對抗王權,但是加爾文新教教徒、胡格諾派教徒在法國從一開始就遭到了宗教迫害,雖然早期加爾文勸胡格諾派教徒不要反抗,而胡格諾派也聽從了加爾文的勸告不去對抗王權,但是他們遭受的宗教迫害卻愈演愈烈。
此后,宗教紛爭持續不斷,直至1598年4月,國王亨利四世頒布《南特敕令》,宣布天主教為國教的同時,給予新教以合法地位,在擔任公職方面與天主教教徒享有同等政治權利, 天主教與胡格諾教派之間的紛爭得到緩解,長達三十六年的宗教戰爭終于結束,但是,國王路易十四卻在 1685 年頒布楓丹白露敕令,撤銷了“南特敕令”。于是,胡格諾派教徒只能選擇改信天主教或者是逃離法國,胡格諾教派也至此不再存在。
二、胡格諾派的政治理論思想
早期的胡格諾派與加爾文的思想一致,并不想真正的傷害王權,只是想在法國境內被認可,但是卻一直遭受著來自王權與天主教的宗教迫害,且遭受的迫害愈演愈烈,在屢次宗教斗爭中失敗,可謂是屢戰屢敗,損失極其慘烈,所以,在“圣巴托羅繆大屠殺”以后,胡格諾派逐漸拋棄了加爾文關于不反抗的政治思想,且根據形勢需要,逐漸發展出邏輯嚴謹的反抗暴君的政治理論思想,他們主張人民主權、社會契約和反抗暴君等政治思想。代表者是奧特芒及其《法蘭克高盧》、貝札及其《官員的權利》、莫爾奈及其《論反抗暴君的自由》,他們都反對絕對的王權,反抗暴君的統治。
1.奧特芒及其《法蘭克高盧》
奧特曼作為法國信奉新教的教徒,在《法蘭克高盧》一書中極力地捍衛了胡格諾派教徒的權利,他說:“不是一個民族為國王而存在,而是國王為民族而存在?!?他認為,君主是人民選舉產生的,君主所擁有的王權不是絕對的,應該受到一定的限制,否則,就是暴政。在奧特芒看來,當國王妨礙了人民的自由,違反大眾的利益的時候,國王就變成了暴君,人民就有權利反抗他。國王的設立不過是為了滿足社會公共利益的需要,所以國王應該服從代表人民公共利益的國會的意志,但是,遺憾的是奧特芒并未詳細闡述關于“公共利益”的問題。
2.貝札及其《君主的權利》
作為加爾文新教的精神領袖,“圣巴托羅繆慘案”之后,貝札在其著作《君主的權利》一書中明確的,反對君主專制統治,“他解釋說,國家制度應建立在政府與人民的契約基礎上……理性昭示人們:必須保有判定業已確立的政治秩序是否是公正的自由,并且擁有終止契約和起來反抗的權利?!?由此可見,貝札是主張社會契約以及人民主權的,當國王統治無序的時候,人民有權反抗,并且推翻暴君統治。貝札認為由公民個體來反抗暴政,會導致無政府狀態,所以,需要保留一些人民限制王權的權力,限制王權的權力應由國會與下級官員的行使,這樣才會達到反抗暴政限制王權的目的。
3.莫爾奈及其《論反抗暴君的自由》
莫爾奈是胡格諾派理論的代表人物之一,早在納瓦拉·亨利(即后來的國王亨利四世)信奉新教時,他就一直擔任亨利的私人顧問,為其提供理論上的指導。作為胡格諾派政治理論的集大成者,莫爾奈在繼承發展奧特芒與貝札的政治理論的同時,更加重視新教理論的神學基礎,在此基礎上創造出更為詳細嚴謹的反暴君思想的政治理論體系,其中莫爾奈的《論反抗暴君的自由》一書更是胡格諾派政治理論的集大成之作,充分表達出胡格諾派的政治理論思想,即人民主權、社會契約、反抗暴君等主張,這在近代西方政治哲學史上有著重要影響。
三、莫爾奈的政治理論
莫爾奈在《論反抗暴君的自由》主要通過四個問題來闡述他的反暴君思想:“
a.如果君主的命令有悖于上帝律法,必須服從嗎?
b.如果君主違背上帝律法并使教堂荒廢,可以反抗他嗎?如果可以,由什么人以何種方式在何種程度上反抗呢?
c.當君主壓制并蹂躪國家,可以反抗他嗎?如果可以,由誰反抗、如何反抗、依據何種法律原則反抗?
d.如果君主以推行某種真正的宗教為理由而實行暴政,鄰國或其君主是否有權利,甚至有義務救援該君主統治下臣民?”
莫爾奈根據兩種社會契約對這四個問題進行了詳細的解答,這兩種社會契約是政治社會賴以建立的基礎,即上帝、君主、臣民之間的契約。詳細的來說兩種契約分別是:“第一種是上帝與國家成員(包括君主)之間的契約;第二種是君主與人民之間的契約。前一種契約的目的在于保證“人是屬于上帝的人”,即上帝超然的父權得到了人們的認可;后一種契約則保證人民必須服從君主,同時君主也有義務尊重人民的權利和習俗,為增進人民福利而統治” 。
通過這種契約關系,可以明確的看出政治社會所面臨的社會關系不過就是上帝、國王、人民之間的關系。在論述三者的契約關系時,莫爾奈始終以上帝為中心,把國王和人民的權力置于上帝的權力之下,他認為上帝才能擁有絕對的權力,不管是君主還是臣民都是上帝的子民,即使國王擁有統治世俗國家的權力,但是過往的權力也是來源于上帝,所以,國王與普通臣民都要服從于上帝。另外,君主雖然是由人民產生的,但是他也有義務尊重人民的權利和習俗,國王要增進人民的福祉,為了社會公共利益而進行公正的統治,所以人民也必須服從君主的統治,必須要對國王忠誠。
四、結語
胡格諾戰爭給當時的法國造成了劇烈的社會動蕩,但是16世紀的宗教戰爭也給法國帶來的深刻變化。它不僅沉重地打擊了法國的封建天主教會勢力,而且也削弱了封建專制統治的基礎,同時,胡格諾派戰爭也促進了法國早期資本主義的發展,并對法國甚至是整個歐洲的政治與文化都產生了重大影響。
雖然由奧特芒、貝札、莫爾奈開創的胡格諾派立憲主義政治理論思想在法國未能持續,但是它對歐洲其他國家宗教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理論貢獻,尤其是莫爾奈的《論反抗暴君的自由》,作為反暴君理論的集大成之作,歷來為西方政治哲學所重視,為后世各國反封建革命運動提供了豐富的理論基礎,如莫爾奈的政治理論思想在荷蘭與西班牙的抗爭中被借鑒;英國1688年的“光榮革命”也援引了莫爾奈的相關政治理論。雖然難以定位胡格諾派理論在西方立憲主義發展史上的地位,但是其在歐洲宗教改革尤其是法國的宗教改革中的有著重要影響仍是不可否認的,它對西方近現代政治學說有著深刻的影響。
參考文獻:
[1](美)斯科特·戈登.《控制國家》[M]江蘇人民出版社.
[2]田垣. 圣巴托羅繆之夜──法國史上的一樁宗教慘案[J]. 世界宗教文化,1998年01月.
[3]金海民. 胡格諾派教徒[N]. 學習時報,2009年11月.
[4]趙鑫. 宗教改革運動的發起者加爾文[J]. 天風,2014,04.
[5]彭治國. 圣巴托羅繆大屠殺[J]. 優品,2015,11.
[6]劉文立. 法國宗教戰爭始末[J]. 法國研究,1987,02.
作者簡介:曹德霞 (1987-1-)女,山東濟寧人,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院2014級碩士研究生,法律史專業,研究方向:中國法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