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穎(重慶醫科大學體育工作部 重慶 400016)
關于醫科類院校學生體育鍛煉意向的調查研究①
陳穎
(重慶醫科大學體育工作部 重慶 400016)
摘 要:通過文獻資料、問卷調查、數理統計等研究方法,對大學生體育鍛煉意向進行調查研究,尋找大學生體質逐年下降的原因并得出結論,為學生選擇鍛煉方式和如何科學地進行體育鍛煉提出建議,為高校進一步開展體育工作及國家制定相關政策提供參考依據。
關鍵詞:大學生 體育鍛煉 鍛煉意向
《中國青少年體育發展報告(2015)》顯示,大學生身體素質不如中學生。例如多項運動項目顯示,中學生數據目前都已止“跌”并逐步回升,但大學生耐力素質依然持續下降。針對青少年體質下降的狀況,國家已于2001年頒布了體育新課程標準與教學大綱,各地高校也紛紛開展課程改革,但依舊沒有大的改觀,筆者追根溯源對大學生體育鍛煉意向進行調查研究。
對重慶醫科大學2015級不同專業同學進行抽樣調查,發放問卷400份,回收問卷392份,有效回收率為98%。針對學生對體育鍛煉的認識,鍛煉目的,鍛煉場地,鍛煉時間以及有無鍛煉計劃進行調查分析。
以重慶醫科大學2015級臨床醫學、預防、康復等專業的398名同學為研究對象。
2.1文獻資料法
通過圖書館、資料室、網絡(CNKI、萬方期刊數據庫)等途徑,以大學生、體育鍛煉、鍛煉意向為關鍵詞進行檢索與查閱相關資料。
2.2問卷調查法
對重慶醫科大學2015級臨床、兒科、口腔、預防等29個專業同學進行隨機抽樣,對其中400名同學進行問卷調查,發放問卷400份,回收392份,有效回收率為98%。
2.3數理分析法
對所有回收問卷進行數理統計。
3.1關于學生體育意識的調查
體育鍛煉是體質增強的前提條件,而學生是否參與體育鍛煉由體育意識的強弱決定。筆者設計的身體鍛煉重要性調查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應學生體育意識問題。
由表1可知,認為身體鍛煉很重要的同學有312人,占整個比例的79.6%;一般重要的同學69人,占17.6%;而認為身體鍛煉一點也不重要的同學有11人,占2.8%。總體來講,大多數同學已經意識到身體鍛煉的重要性。從一定層面上反應出以往關于體育鍛煉的宣傳和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學生的體育意識已被喚醒,為今后相關政策活動的推行奠定了基礎。
3.2關于學生體育基礎知識的調查
醫科類院校同學受其專業影響對于體育基礎知識掌握總體較好。基本上能夠正確表述無氧、有氧運動定義及其原理,對于運動損傷與預防也能夠較好處理。但在日常鍛煉中如何區分有氧、無氧運動以及如何測評還不是很清楚。
3.3關于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目的的調查
體育目的是驅使學生進行體育鍛煉的內在動力。筆者針對該項設計了一系列問題,對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目的進行調查。調查顯示,以塑造形體為鍛煉目的的同學占48.7%,這與醫科類院校女生居多的情況相符合;有17.6%的同學以增強身體素質為鍛煉目的,表明部分學生已經意識到身體素質的重要性;13.5%的同學選擇以應付體質測試為鍛煉目的,表明該部分同學還沒有意識到體育鍛煉對于身體本身的重要性,也能夠從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國家和學校狠抓學生體質的背景下大學生體質持續下降的原因;11.2%的同學選擇為緩解壓力而進行體育鍛煉,而只有7.1%的同學選擇興趣娛樂。
3.4關于學生體育鍛煉場地的調查
良好的硬件設施和鍛煉氛圍能夠有效地刺激學生體育鍛煉欲望,針對392名同學鍛煉場地調查顯示:有59.7%的同學選擇在校園鍛煉,主要從事跑步、球類或參與體育社團等;18.6%的同學選擇在寢室鍛煉,女生以寢室為單位跳減肥操者居多;選擇校外健身房的占9.4%,男生多去練器械,女生則以跑步和有氧操為主;選擇校外培訓者占5.4%,其中很多同學是參與過學校某體育社團培養興

表1 身體鍛煉重要性調查表
趣后選擇校外培訓班。
3.5關于學生體育鍛煉時間的調查
充足的體育鍛煉時間是學生體質提高的前提,針對學生體育鍛煉時間調查得出以下結論:每周鍛煉3 h以下的同學260人,占66.3%;每周3~5 h的同學103人,占26.3%;每周5~8 h的同學占5.9%;每周8 h以上的同學僅6人,占1.5%。該數據表明,學生除去每周規定的90min的體育課外,課下從事體育鍛煉時間很少,大部分同學課下體育鍛煉時間基本可以忽略不計。
3.6關于學生有無鍛煉計劃的調查
針對392名同學鍛煉計劃調查顯示,98%的同學是沒有清晰的體育鍛煉時間和鍛煉內容計劃的。
(1)從體育宣傳到運動監管平穩過渡。由調查可知,大多數學生體育意識已被喚醒,在加強體育鍛煉重要性宣傳的同時,如何督促學生堅持體育鍛煉,保持思想和行動一致性是下一步工作的重心。實行體育成績與學位掛鉤制,能夠從一定程度上督促學生堅持身體鍛煉,實現宣傳體育鍛煉重要性向監管體育鍛煉的平穩過渡。
(2)加強教師相關業務水平培訓。醫科類院校體育教師相對于其他院校而言更應該加強相關學科知識技能培訓,要更“專”更“多能”。加強運動生理學、運動處方學、運動營養學、保健學等相關學科師資培訓,針對學生不同的性別、身體素質、特征和需要等進行相應的體育鍛煉指導工作,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學生想鍛煉卻不知道練什么或怎么練的困境。
(3)硬件上,改善校園體育設施。體育場館建設不僅是一個學校級別的硬性評價指標,它更能從一定程度上體現該校的體育文化底蘊。規范豐富的體育場館及相應設施建設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學生的鍛煉欲望,更能夠為學生安全進行體育鍛煉提供相應保障。
(4)軟件上,加強校園體育文化建設。積極開展各種體育活動,加強體育社團文化建設。除了每周規定的90min體育課,部分同學課下很少進行體育鍛煉。人是群居動物,容易受環境影響,加強體育社團文化建設,創造良好的體育文化氛圍能夠從一定程度上刺激學生參與體育鍛煉。
(5)堅持體育課程和鍛煉方法多樣化。加強體育課程設置管理,堅持與時俱進。課程設置上,以實用、新穎、易于普及和能夠吸引學生興趣為出發點;訓練方法手段上,堅持實用性、多樣性和個體差異性相結合。
參考文獻
[1]李宗喜.高校大學生體育鍛煉意向以及影響因素分析[J].新課程:教師,2014(10):105.
[2]劉朝霞.普通高校大學生業余體育鍛煉的動機、特征及社會學分析[J].北京聯合大學學報:教育教學研究專輯,2006,14 (A01):124-125.
[3]龐毓恩.民族醫學院校學生課外體育活動興趣與動機的調查分析[J].山西體育科技,2006(1):53-55.
[4]李鳳玲,曹煥男,呂靜.石家莊市普通高校大學生體育鍛煉現狀調查與分析[J].大家,2010(9).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6)07(a)-0059-02
作者簡介:①陳穎(1985,4—),女,漢,河南濮陽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學。
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16.19.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