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子彥
“在上海的四個中心建設中,國際航運中心建設一直缺乏一部綜合性的地方性法規。在推進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的關鍵時期,通過地方立法提供法制保障,以發揮立法的引領和推動作用,顯得尤為重要且迫切。” 上海市人大常委會法工委主任丁偉曾表示。
6月23日,上海市人大常委會第三十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上海市推進國際航運中心建設條例》(下稱“《條例》”)。這是國內第一部關于航運中心建設的地方性法規。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獲悉,《條例》自2016年8月1日起正式施行。
定位為“促進性法規”
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是一項國家戰略,此次立法對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的總體目標作了明確:“上海市按照國家部署,推進上海國際海運樞紐和航空樞紐建設,建成水運、空運等各類航運資源高度集聚、航運服務功能健全、航運市場環境優良、現代物流服務高效,具有全球航運資源配置能力,與國家戰略和經濟發展相適應的國際航運中心。”

IC
丁偉表示:“這是一部促進性法規,著重強調政府的引導、扶持作用,鼓勵各方面力量共同參與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
據《中國經濟周刊》記者了解,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的大量事權在中央,《條例》主要針對國際航運中心建設中的短板問題,立足地方政府可以積極作為的領域,聚焦集疏運基礎設施建設、航運企業和機構集聚、航運營商環境營造等事項。
上海國際航運研究中心副秘書長張婕姝表示,上海在樞紐港、船舶的建造、船東的集聚以及航海的教育等方面比較強,但在軟環境,特別是一些比較高端的航運服務業方面是短板,比如在航運保險方面還有進步空間。
據悉,2015年上海的航運保險為38.3億元人民幣,占全國26.8%,但離岸保險只有1.3億人民幣,而倫敦勞合社的離岸保險有20多億,差距較大。
此次《條例》鼓勵保險機構在上海建立航運保險運營中心,積極培育航運再保險市場,支持航運企業開展自保、互助合作保險業務。同時提出行政管理部門推進建立航運保險產品注冊制度,為保險機構擴大業務范圍、開發保險產品提供支撐。
在航運金融方面,鼓勵金融機構開發航運融資產品,支持互聯網航運金融業務規范發展。支持金融機構建立航運金融結算中心,探索資金托管、聯名賬戶、離岸賬戶等多元化業務模式。
據悉,剛剛于6月掛牌的上海保交所,功能之一就包括搭建國際航運保險等業務平臺。
以自貿區為平臺的航運制度創新
2009年4月14日,《國務院關于推進上海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的意見》發布,提出到2020年將上海基本建成具有全球航運資源配置能力的國際航運中心。
此前,洋山港正式成為我國第一個“保稅船舶登記”的試點區域,為懸掛“方便旗”的中資國際航運船舶回歸登記開辟新途徑。
業內普遍認為: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的設立,為加快推進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提供了重大契機。
此次《條例》為推動以自貿區為平臺的航運制度創新作了三方面的規定:一是推進建設各類中轉設施,統籌推進中轉業務發展;二是根據國家有關規定,發展沿海捎帶業務;三是根據國家有關規定,探索建立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國際船舶登記制度。
根據7月14日發布的《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藍皮書2016》,2015年航運市場并沒有出現回暖的跡象。波羅的海交易所總裁潘杰明此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表示,航運界目前總體狀況不佳,運力出現過剩,尤其是在集裝箱和干散貨市場。
7月14日,在上海發布的《新華—波羅的海國際航運中心發展指數報告(2016)》綜合評價結果顯示,全球十大國際航運中心中,新加坡、倫敦、香港依舊位列前三,上海排名第六。
張婕姝表示上海排名第六比較符合實際情況,跟業界對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認識也是比較吻合的。
業內認為:上海自貿區有 “一帶一路”戰略的天時和深化改革的地利人和,將幫助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在吞吐數量增長的同時,實現服務質量的提高,進而實施對全球資源的配置。尤其是航運作為資金密集型行業,對金融服務有強烈的需求。自貿區的金融創新(比如跨境人民幣借款業務等)將對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過程中的短板——高端航運服務業發展有促進作用。
據了解,截止到2015年底,已有12家外資船舶管理公司落戶自貿區。自貿區航運產業漸口呈集聚之勢。
將設進出境免稅購物店
2012年9月,國家旅游局批復上海率先建設“中國郵輪旅游發展實驗區”。近幾年,上海停靠郵輪艘次和旅客吞吐量一直蟬聯全國第一。
為進一步規范和促進郵輪產業發展,《條例》明確在爭取國家有關部門支持下,加快在郵輪旅游發展實驗區復制推廣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的改革試點經驗和相關政策措施。同時制定與國際接軌的郵輪旅游服務標準化體系,對票務銷售、合同簽訂、碼頭服務、旅行社服務、應急處置等環節作出規范。
另外,根據《條例》,在郵輪口岸將推進實施特定時限內的過境和出入境免簽政策,設立進境和出境雙向便利的免稅購物商店,推進郵輪船舶供應服務便利化,加快郵輪相關服務貿易發展。
為把上海建成功能完善、輻射全球的大型國際航空樞紐,《條例》對航線網絡、貨運物流、通用航空、空港服務等也作了比較全面的規范。
上海市委書記韓正曾表示,航空業發展是上海面向“十三五”發展的重點之一,將進一步明確發展規劃。上海浦東國際機場和虹橋機場將進一步擴建,以適應日益增長的國際國內客貨運需求。
其中,對航線網絡這一核心要素,《條例》規定,支持主運營基地在上海的航空公司構建以上海為核心、立足全國、輻射全球的樞紐航線網絡;爭取國家有關部門支持,優化調整本市空域結構,提升樞紐空域容量,合理分配航權和新增航班時刻資源,提升航線網絡的通達性、銜接性和樞紐航班密度。
據丁偉介紹,此次立法在時間跨度上立足近期,兼顧中遠期。對未來五年能夠確定的重要工作,盡可能納入《條例》中,對中遠期尚不明確的工作,僅作原則性規定,為將來制定政策提供法律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