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東山
擁有10萬+用戶,拿了900萬Pre-A輪融資,會會的教訓就是“別照著LinkedIn抄”。
“攢
局”在中國的文化當中是獨具特色的一部分,飯局、龍蝦局、咖啡局等等。李翔昊把這一概念應用到了自己的產品理念當中,這是他“做產品不要照著抄”的態度實踐,也是他認為LinkedIn在國外發展很好但在國內發展不好的原因。
李翔昊曾在優士網、經緯、大街網等供職,2014年底創業,自己做了一個職場社交項目“會會”,通過線下攢局約見的方式解決用戶在工作中產生的困惑,早期就有慕言、姬十三等大咖入駐。
“職場社交就是為了認識人嘛,你線上認識的人沒有太大的價值意義,就直接導入到線下活動中直接去互動?!边@是當時李翔昊選擇線下約見方式的初衷。
一方面“請客吃飯”更適合中國文化,另一方面,確定了會面的大致主題更容易找到誠心想交流的人,同時兩個陌生人也更有的聊,這樣用戶申請加入局時也會更謹慎。
根據職業背景、興趣、技能等標簽匹配
會會把職場社交與生活場景結合起來,挖掘圈里的人脈資源。用戶注冊時需要提供自己的公司、職位、工作年限等信息,以及個人技能標簽。會會通過“機器+人工”梳理的方式為每個用戶打上職業背景(行業、公司、職位、工作年限)、技能標簽和興趣標簽,通過這些用戶標簽和邀約記錄、地理位置來匹配社交關系,幫用戶找到想要認識的相關領域的行家進行線下會面。
用戶可以在平臺發布會面邀約,內容包括聊天的主題、時間、形式(吃飯、喝咖啡等)、人數、費用等相關信息。達成見面約定后,雙方用戶會自動結成好友并啟動聊天功能,可以進一步溝通。
目前在會會平臺上,“認識”主要是以系統匹配為主,也可以直接在行家用戶展示的頁面預約。會會正不斷增加大咖行家的數量,之所以沒有做主動搜索機制和二度關系拓展,主要是為了防止騷擾,避免無價值的信息。
職業社交門檻更高,對商業效率要求更高
李翔昊告訴創業邦(微信關注:ichuangyebang),職場社交最本質的地方在于,相較于其他娛樂化社交,職業社交是“有聊”的社交,門檻會比較高,對時間和效率的要求也高,更講究商業效率,對產品會更挑剔,包括平臺上的人和內容。
同時,李翔昊認為,不能把職場社交當作娛樂社交產品來做,如果像娛樂社交那樣追求快速起量,會讓平臺越來越不職業化,越喧囂就越缺乏專業的背景氛圍,得不到長期的發展。做職場社交需要更久的耐性,而不是病毒營銷。
所以,在產品早期,會會實行的是用戶審核制,就像早期知乎的運營情況,犧牲掉發展速度就是為了營造一個良好的社區氛圍,為了日后長遠的發展,不過目前會會已經開放注冊。
此外,職場社交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打開頻率不會太高,但是只要打開就一定要在平臺上找到有價值的東西,需求層次更高一些,而不僅僅是娛樂化社交打發無聊時間那么簡單。同時,用戶的年齡差異也會比較大,職場社交的用戶大多是在28?45歲之間。
更注重人員搜索服務
在商業模式方面,會會目前正在加大力度做付費咨詢,未來會采取平臺抽傭模式。在未來的商業發展方向上,會會將為用戶提供定制化需求服務,比如幫用戶找某個細分領域的少數稀缺行家,幫助用戶定向搜尋對接服務。
很多人會覺得會會與在行越來越像,李翔昊告訴創業邦(微信關注:ichuangyebang),與在行以約見大咖為主營業務不同,會會更專注于人員搜索和更多基于個人信息的商業服務和交易服務,未來也許會涉及招聘和人力資源方面的服務。大咖提供某些業務領域的深度行業咨詢輔助只是會會所有服務的一部分,他們更著重社交服務關系對接。
這也是會會與脈脈、赤兔的差異之處:更注重人的服務,結合產品的模式,用戶想要找什么人就幫其找到什么樣的人,更注重社交用戶的積累。
在用戶沉淀方面,用戶建立關系后就轉向微信交流了,因此李翔昊認為只要做好平臺獨有價值這部分、幫助大家認識人這部分就行了,其他的留給微信。但是相較于微信,會會上的用戶在職業背景資料、信息交流和話題的積累方面,屬性精度更高,匹配效率超過微信。
目前,會會共有10萬余注冊用戶、幾十位大咖。2015年12月,會會宣布獲得創新工場和隆領資本的900萬人民幣融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