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
一、對教學思想的若干思考
教學思想是實現教學目的的指導思想,是登高遠望的山石。中學歷史教育不僅要完成認知目標,還應完成情感的、意志的、道德的這些具有現實意義的社會目標。中學生人文素質的養成,對個體和社會的責任感的培養,對人類未來命運的關懷,是我們每一位歷史教師在實施教育的過程中首要關注的內容。1.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原則。它既包括對教材的闡釋要正視歷史人物,也包括要尊重學生,要以學生為主體來教學。馬克思在論及歷史學時曾多次強調:“任何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總是有生命的個人存在。”因此,關注歷史人物的教學,是對歷史的尊重;也只有對歷史人物及其活動的鮮活再現,才能產生良好的效果。如司馬遷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的人生價值觀,和他那“慷慨赴死易,從容守義難”的人生實踐,強烈地震撼了后人;又如華盛頓在美國順利走向民主道路的過程中所起到的巨大作用,也一樣深深地吸引了后人。中學生正處于成長的重要階段,有尚待養成的人生觀、價值觀,偉大人物的生平和品格,為他們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和良好的個性提供了必要的參考和借鑒。當然,我們也要正確處理人民群眾與個人在歷史中的關系。一方面人民群眾為個人提供了活動的舞臺,是歷史的主人;另一方面人民群眾又是一個虛化的概念,很難引起學生的共鳴。歷史教學應突破這一難點,要能認識到歷史的必然性正是通過無數的偶然性為自己開辟道路。
以人為本的教學還應提倡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尊重學生的生命主體和個性需求。由于傳統文化中學科帶頭人課程教材教學研究!消極因素的影響,由于教師素質的個性差異,還由于應試教育的壓力等等,常常會使我們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缺少對學生的一分尊重,一份關懷。要突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實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二、巧設“懸念”,調動興趣
學生喜歡有趣、有懸念的內容,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通過巧設懸念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可以在教材的過渡中設計懸念,或者在重難點上設置懸念,使學生在這些關鍵時刻更具有積極性和參與性。首先,在教材過渡時設置“懸念”。每節課的教學內容,都是由一些內容相關的知識點有機結合而成的,要使學生的學習由一個知識點順暢地過渡到另一個知識點,懸念的設置就起到承上啟下、理順教學結構的作用。其次,在教材的重點、難點處精設懸念。要使學生在一堂課中始終保持飽滿的熱情,是很難的。因此,懸念設在重點、難點處,既可引起學生的重視,又可消除因被動思維帶來的疲勞感覺。如在講《九一八事變》這一課時,我講到:“日本通過發動‘九一八事變,在東北建立了偽滿洲國,那么中國人民在民族危機日益嚴重的時刻是如何開展局部抗戰的?”這樣既自然過渡到了下一環節,又調動了學生的注意力。當然,課堂上有很多設置懸念的機會,我們可以多設置一些懸念,以此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使他們通過解讀懸念來認真學習歷史知識。
三、利用故事,激發興趣
在講授歷史課當中,為了提高課堂活躍度,可以考慮將一些歷史故事穿插在教學過程中。但是在選擇歷史故事之前,一定要對所教班級學生情況以及將要講授的內容進行分析,以確保所選擇的故事能對學生具有吸引力,而且不要講陌生的故事。老師在課堂上可以針對故事提出若干個問題,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進行分析,得出自己的處理意見,最后由老師來評判。例如在學習《三國鼎立》時,先講解一段大家都熟悉的三國故事,之后問學生那一時期都有哪些政治集團?你支持哪一方?為什么?提出適合的問題,既有助于對知識的理解,同時也可拓展學生的思維。此外,營造歷史情境,能從中得到啟迪。歷史是鮮活的,若能再現當時情境,那將會使學生體驗到不同的學習感受。在營造情境中一定要以書本為依據,做到與當時的情況相符。如在講到西周分封制時教師可根據內容的需要事先準備好道具,讓學生來扮演當時的人物,并對學生的表演行為進行指導。在表演結束后,老師即使不講解,大家也都會知曉分封制的含義。如果不營造情境,而是讓學生直接看書來了解分封制,雖然學生也能根據書本的內容將相關的內容記下來,但是當過一段時間再提問分封制的內容時,他很可能已忘記了。而經過這種情境教學之后,他們對相關內容的記憶會保存很長的時間。教師在對表演結果進行評價時,除了要表揚角色扮演出色的同學之外,還要對存在缺點的同學進行鼓勵,而不能一味地對他們進行批評。因為批評會打消他們參與扮演的積極性,使他們怯于課堂發言,從而不利于情境教學的開展。
四、合理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要明白定位“輔助教學”的意思。多媒體輔助教學強調的是輔助功能,處主導地位的仍然是教師。有無必要使用多媒體,完全由教學的需要來決定,不可濫用。網絡技術的利用,能最大限度地刺激學生的求知欲,引導學生探究學習,使課堂教學生動、活躍、優質目標的實現如虎添翼。我在教學中使用網絡技術,主要有五:之一是利用網絡創設問題情景,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問題是教與學的心臟。創設問題情景,就是在教學內容和學生求知心理之間制造一種“不協調”,把學生引入一種與問題有關的情景的過程。之二是引而不發,誘思導學。這里的“發”是指把知識點直接加以解脫。為使全班學生的主體性更好地發揮,心理潛能更好地挖潛,探索精神更快形成,教師沒有必要“發”,而應該很好地利用網絡技術進行誘發、引導,學生的整個認知系統才可激活并高速運轉起來,由最初的萌芽狀態進入主動探索新知階段。之三是利用網絡技術,為學生提供獨立探究的環境。獨立探究,就是讓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體驗,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地、開放地去探究,去發現,去再創造的過程。在學生獨立探究時,要及時將其各種方法調至主機并投射出來供大家討論,還要適時引導其自己發現問題、自我矯正,將探究之機留給學生。之四是利用網絡科學激疑,創設最佳的學習心境。在課堂,教師要依據教學目標激起學生心理上的疑問以創造學生“心求通而未得”的心態,促使其認知情感由潛伏轉入積極,由自發的好奇心變為強烈的求知欲,產生躍躍欲試的主體探索意識。如此才能實現師生心理的同步發展,創設最佳的學習心境。之五是利用網絡建構自主探索,讓學生敢問、會問、善問。這點淺顯而易明了,在此不需解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