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躍
摘 要:提高課堂教學的藝術性是打造中學語文高效課堂的必然要求,我們廣大中學語文教師要積極創造愉悅、輕松的課堂環境,積極充實教學中的藝術因素。只有這樣,才能提高我們中學語文課堂教學的藝術性和感染力。
關鍵詞:語文;教學;素質教育;能力;多媒體
在教學中,教師要以教法滲透學法作為指導思想,以改進學生學習方法為突破口,以打好基礎、培養能力、減輕負擔、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為最終目的,把課堂還給學生,以學生的“學”來促進教師的“教”,以教師的“教”來指導學生的“學”。那么,如何提高教學的藝術性呢。一、真正落實素質教育
1.語文課程改革,重視人文品質的培養。在中學語文學習中,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注重語文學習的人文精神修養,將文化的學習與語文知識的學習結合起來,相互滲透,通過學習語文基礎知識,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選取一些優秀的課文作為課外學習材料,更多地將體現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文章與學生分享,潛移默化地融入到學生的學習中去,讓學生深刻理解文章的內涵和哲理。
2.建立新型的語文教與學觀念。教師要建立以聽、說、讀、寫立體化的語文教學觀念,培養學生的語言素質的閱讀教學觀主要包括:一是改變過去平面的教學結構,建立師生同參與的立體化網絡式教學模式,在教學中,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通過案例教學法、情境教學法使學生學會學習、做事、合作及生存;二是采取循序漸進的教學方法,將教學與實踐相結合,讓學生在教學中感受到實踐中存在的事物,從實踐中感受教學內容的內涵。
3.積極開展課外活動。中學語文教學中要積極開展課外活動,提高教學效率。課外活動培養學生學習同實踐相結合的途徑,能夠開拓眼界,增長知識,培養實踐能力。教師可以舉辦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如詩歌朗誦、讀書會、知識競賽、手抄報、故事會等。教師要幫助學生樹立大語文觀念,讓學生們懂得語文源于生活,生活有多廣闊,語文就有多廣闊的道理。同時,引導學生勤寫生活隨筆、日記,努力把語文學習自然而然地由課堂擴展到生活天地。
二、加強學生能力培養
1.誦讀古文及現代文能力。古往今來的許許多多的大作家大文學家,無不受益于誦讀。但是教師經常把課本規定的要熟讀背誦的篇目段落作為課外作業輕描淡寫地加以處理。這種做法常常會引起學生的逆反心理,把誦讀不自覺地看成一種負擔,不到臨考不背書,實際上等于放任自流,疏于管理,養成了惰性。因此,誦讀成績往往很不理想,而且也不利于學生誦讀能力的養成。語文就是和語言文字打交道,還有什么比在讀中思,讀中悟更好的方法技巧呢?
2.自學古文及現代文能力。現在使用的語文教材一般都是新編的中學語文教材,新教材體現出來的一個重要教學理念就是“以人為本”,也就是說語文教學也要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目標。要想合理利用好新教材,教師必須在教育觀念和教育方式上發生根本性的轉變,萬萬不可“穿新鞋,走老路”。我認為,學生自學古文及現代文能力的培養是實現中學語文教育觀念轉變的具體體現。培養學生自學文章能力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以學生為學習主體并以學生自身發展為目標的學習過程。語文教師只有培養出學生較強的自學課文能力,才能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最終目的。自學課文能力是一個學生終身受益的東西。所以,語文教師要在實質上促進學生自身的發展,尤其要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中學生對新內容常常會有一種期待心理,與其讓語文教師滔滔不絕地滿堂灌,倒不如讓學生自己去閱讀,自己主動去發現問題,探討問題,最終解決問題,從而達到獲取新知識的學習目的。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習,學生對新知識會掌握得更加牢固深厚。
3.思辨思維能力。讓學生學會質疑,使學生在學習中善于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這樣學生在學習中才能有所收獲,才能在學習中培養自己的創造能力。將來走上了社會,才能更加適應社會的發展需要,也能成為一個有用的棟梁之才。因此,教師在上課的時候,重點還是要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引導學生做縱深思考,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而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實質上就是自己獨立思考并自主創造的一個過程,這正是還學生以“權利”的過程。
4.書寫表達能力。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這種交際工具的功能可粗略地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有聲的交際功能,如當面的交談、會議上作報告和打電話等口語交際;二是有形的交際功能,如書信、考試以及著書立說等文字的交際。在現代社會,隨著各種各樣媒體的增加,口才顯得越來越重要,文字書寫的功能雖說有所降低,但寫作這種能力完全有必要加以強調。在考試以筆試為主的情況下,對學生來說,書寫能力還是很重要的,因為它直接關系到學生整體得分上的高低、考試的成敗,也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前途,因此,切不可等閑視之。閱讀答題雖沒有規矩,但在語言的完整、流暢上很有講究的。再有就是學生的書寫,在書寫的過程中往往很隨意,寫錯了來回涂抹弄得卷面很不整潔。語文教師應該從開始就嚴格要求,讓學生形成答題時的書寫能力,做到規整、干凈整潔,強化印象分。
三、合理使用多媒體技術
1.創設形象生動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中學語文知識多種多樣,具有包羅萬象的教學特征,再加之中學學生的心理和生理還都處于尚未成熟的地步。在語文教學中傳統的語文教學方式就是教師不停地講解,在黑板上不停地寫,這樣下來教師是口干舌燥,學生也聽得渾天轉向,而且知識還只能停留在語文知識的層面上,無法更加深層次的講解。這樣的教學環節不但會消耗教師的大量精力,還會讓學生感受到語文課的索然無味,從而失去學習語文知識的興趣。多媒體教書的應用,能夠有效地減少教師的講解過程,幫助教師營造一種更加適宜學生學習的氛圍和情境。多媒體技術能夠將聲音、圖像、文字、視頻等因素有效地結合在一起,將一些原本靜態的知識變得更加靈動起來,也可以使那些枯燥的知識更加生動和形象,打破教師講解的時空局限性,為學生營造一種輕松的、愉悅的、歡快的教學氛圍。
2.能夠優化教學手段。教學改革就是要求教師在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下,在能夠保證完成教學任務,達到教學目標的前提下,改善并創新出新穎的更加適宜的教學方式和方法。并且通過方式方法的創新來優化自己的課堂教學,從而使語文教學質量得到相應的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的興趣也能夠增強。在傳統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想要仔細全面地講解完一篇文章至少需要兩節課的時間,有的課文篇幅較長或是難度大一些的還需要更長的時間。并且每一堂課教師都會不停地講解,不停地引導學生思考和探索。即使是這樣教師最后還是會覺得這篇文章沒有講解得太透徹,學生在理解和掌握上還是差那么一點點。然而運用多媒體教學后,就能夠有效地減少教師寫板書占用的時間,教師在應用氛圍中也不用再絞盡腦汁地思考和描述了,利用計算機技術打破知識與時間的時空限制,為學生情境再現,就能夠節省大量的時間,讓學生進行更加直觀的想象。這樣在教學的過程中及時有的地方教師沒有用太多的語言去講解,學生就已經掌握在胸了。
總之,教師在教學中要目標明確、更新理念、采用多種教學手法,教給學生學習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這樣,才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同時,教師要不斷學習新知識,接受新事物,提高自身素質和文學修養,才能適應現代教育的需求,才能把課變得有魅力,深深吸引學生。不斷提高課堂效率,才能真正適應教學要求,全面提高學生素質,提高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