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煜晨
一、語文課堂自由表達的現狀及原因
1.課堂表達的現狀
案例:
一位老師在執教小學人教版第七冊《釣魚的啟示》中“父親劃著了一根火柴,看了看手表,這時晚上10點,距離開放捕撈鱸魚的時間還有兩個小時,父親盯著鱸魚看了好一會兒,然后把目光轉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這一段課文時,有這樣一組對話:
師:請大家好好讀讀父親說的話看看你能從中體會到什么?
(一個學生舉手,師讓其回答)
生:我想問個問題,父親明明知道離釣鱸魚還有兩個小時,為什么開始要同意“我”釣魚呢?
師:(露出失望的神情):你聽清老師剛才的要求了嗎?坐下!
(生不好意思地坐下,整節課再也沒有發言)
生:我覺得爸爸對“我”的要求很嚴格。
師(表情嚴肅的追問):僅僅是要求嚴格嗎?
(生語塞,其它同學沒人舉手)
師:“我”在沒有人看見,沒有人知道的情況下釣到了從未見過的大鱸魚,父親卻堅決要求放掉,表現了他自覺遵守社會公德、社會規定的高尚人格……
這個案例是時下一些語文課堂教學的真實反應,學生作為一個個鮮活的個體,在課堂上有表達自己觀點、想法的熱情,卻又因為在教師的話語霸權下不能表達自己的觀點、想法,參與教學的積極性被嚴重的壓抑了。這就不難理解語文課堂司空見慣的一幕了:學生安安靜靜坐著,老師講,學生聽,老師講什么,學生聽什么。老師一旦提問,教室里就更加靜得出奇,人人低著頭,沒有誰敢看老師一眼。直到某個同學的名字被叫了,其他的同學就如釋重負,長長地松了一口氣。這種情況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并不少見,其實質無非是學生課堂上缺少了自由表達的權利和機會。
什么是自由表達?有學者認為“自由表達”之“自由”,系指作為主體的學生與同樣是主體的教師地位平等而沒有壓抑感、緊張感、害怕感的無拘束心理和活動狀態。科技論文。學生的“自由表達”,主要是語言的自由表達,同時包括非語言因素表現出的學生的情緒、情感、意志、欲望、能力等。事實上,“自由表達”不僅是學生能夠對教師教學語言所表達的內容、文本的內容發表自己的見解、看法,而且是能夠在話語中流露自己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念。自由表達實際上是學生主體地位在教學過程中的體現,它不僅是學生獲得知識、發展能力的途徑,更是學生體現自己的價值,發揮自己創造潛能的前提。
2.原因分析
學生語文課堂不能自由表達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如學生性格內向、自卑、口吃等等,但是課堂上教師話語霸權、語言遮蔽等因素造成的危害卻不容忽視。在傳統語文課堂上,教師作為語文“權力”的化身,語言權力意識過重,絕對不允許學生在語言表達上有違教師的意志。科技論文。因此,教師話語遮蔽了學生話語,學生唯教師馬首是瞻,“靜聽”不語。美國教育家杜威曾經指出,這種“靜聽”式的教學中,學生只是教學的旁觀者和接受者,而不是參與者。學生在課堂上的自由表達,諸如提出教師認定的“超越”教學內容的問題、脫離常規的見解等,在教師看來是與課堂既定任務不相聯系的而予以否定、排斥。甚至認為有的自由表達純粹就是對課堂紀律的干擾、對教師話語權威的挑戰,進而諷刺、壓制學生的表達。這是教師語文課堂教學中“話語霸權”的集中體現。
正是教師憑借自己在課堂中的話語權力,對學生的自由表達進行“干預”和“壓制”,在學生自由表達中設置了無形的障礙,壓抑了學生自由表達的愿望,打擊了學生表達的積極性、主動性。學生在這樣的課堂上不能說、不敢說,最終結果也必然是不會說,也不想說。學生的自由表達權力被剝奪,口頭表達和思維能力無從訓練,勢必造成學生語言短缺和思維貧乏。長此以往,學生只會出現兩種傾向:回避或拒絕回答教師提問,隱藏自己對事實或問題的見解、觀點,遏制自己內心情感、態度、價值判斷的流露;即使被動回答,也是謹小慎微、極力揣摩教師的意圖,迎合教師,說教師想說而沒說的話。更有可能的是,會因此而造成學生厭學,自我封閉,個性扭曲、人格不健全等等。
二、語文課堂自由表達的重要性
1.語文課堂自由表達能體現語文學科性質及目標要求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它是個人交流信息、溝通心靈的工具,是借以表達思想感情的工具。語文教學,必須重視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在實踐中鞏固,在實踐中應用。
口語交際是語文課程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作為獨立的語文教學任務提出來的,要求學生學會與人交流,學會表達自己觀點以及情感態度。自由表達是出聲的言語思維,是口語交際訓練的有效途徑。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獲得,主要是通過自由表達來實現。只有學生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養成想說、敢說的習慣,達到會說、說得有理的程度,口語交際的目標才能實現。同時,口語交際與其他教學目標相輔相成,共同構成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基礎。通過自由表達,學生不僅可以鍛煉自己口頭表達的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還能夠提升自己說話的信心,養成說話和傾聽的習慣。
語文的人文性要求語文教學要體現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不僅要讓學生的知識能力得到提高,而且要讓學生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自由表達不僅是學生感情態度和價值觀的形成途徑,也是學生追求和實現自己價值的方式。通過自由表達,學生不僅可以培養對語文的興趣,提高課堂參與的主動性,還可以變得有自信、有勇氣、有獨立見解,誠懇待人,尊重他人,甚至包括形成積極向上、與人為善、與人和睦相處的人生態度。
2.自由表達是實現多邊互惠和學生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
自由表達是信息傳播的途徑,通過自由表達,可以實現信息的多向傳播,增加課堂信息的來源和容量。相反,教師“一言堂”、獨白式的教學是單向度的,信息量少,會造成學生信息閉塞、視野狹窄。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師生可以通過自由表達來實現多邊“互惠”,因為學生與教師是具有不同個性、不同需要、不同思想感情的獨特個體,共處于課堂教學所建構的“我-你”關系中,在表達、交流、對話的過程中,必然流露出自己對人物、事件等的見解、感悟以及獨特的情感體驗,必然會發生知識、信息、情感、態度、價值觀念等的碰撞、交流和融合。在自由表達的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獲取比較全面的信息、拓寬視野,引發對問題多角度的思考,而且可以促進對教材的理解,加強對既有知識的鞏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