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正芳
對于少數民族學生來說,很多學生在學習數學過程中感到畏懼、枯燥、無味,對數學沒有興趣。學生基礎差、自學能力差、缺乏主動性,加上有些學生連普通話都不會聽,教師在課堂上講了多遍的問題,學生還是不懂或是一知半解。針對此種情況,要想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質量,就必須重視學生良好學習情感的培養。情感,作為人對客觀事物的態度,乃是人的需要和客觀事物之間的關系的反映。情感因素在非智力因素中起著關鍵作用,而非智力因素在培養學生素質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數學教學大綱(試用)》中明確指出:根據數學學科特點,在從小給學生打好數學基礎,發展思維能力的同時,要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無疑,在教學指導思想和方向上,加強了情感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重要地位。
建立和培養良好的數學情感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轉變教育教學思想,更新觀念
現代教學論認為,教學過程不僅要向學生傳遞知識,發展能力,而且還要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最終達到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大家都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求知是人類的本性”每一個孩子都是天生的探索者。因此,我在數學教學中盡量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生活體驗,創造生活情景,讓學生在熟悉、有趣的生活情景中提出問題、探究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規律。如在教學“幾分之一”的概念時,我借助一個同學過生日,要分蛋糕給大家吃,啟發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自主地提出數學問題:怎么分蛋糕,半個怎樣用數學符號來表示,幾分之一表示怎樣的一個數,如何折出一張紙的幾分之一……讓學生體驗生活中存在的數學,培養學生從實際生活中提出數學問題并解決的能力。在實際教學中,我都精心設計活動,讓學生在教師的組織下參與并感受,體驗成功的快樂,繼而學習的勁頭高漲,越學越想學,越愿學。
二、探究生活問題,讓生活數學化,激發學生熱愛數學,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華羅庚指出,對數學產生枯燥乏味、神秘難懂的原因之一便是脫離實際。教學中注重聯系實際,運用貼近學生生活的事例,使學生體會到所學內容與自己接觸到的問題息息相關,可以大大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我在教學《步測和目測》一課時,先組織學生到跑道上測量出一段60米的距離,讓學生用平常走路的速度走兩三次,并計算出自己平均每一步的長度, 然后提問:知道了自己的平均一步長度,要步測出教學樓到學校舞臺的距離必須怎么辦?因此我順勢利導的布置了課后作業:步測出學校到家的距離、辦公樓到校門口的距離等等,這樣一來,雖然他們課后還是要做功課,但主要是以獨立或合作的方式從事一項小研究,或一份小報告,從他們的臉上我看到越來越多的陽光和自信。以此激發了學生探索的欲望,提高了自己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切實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從而激發學生熱愛數學,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三、實施積極的課堂評價,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
評價對于學生的學習和發展十分重要,積極、肯定和導向性的評價是教育教學評價的主導傾向。在過程評價中,要研究學生的差異,尊重差異和運用差異性發展策略。評價不要簡單的結果化,更不要輕易進行結論和定性評價。評價是促進學生保持良好學習狀態的機制。所以,評價不管是終結性的還是過程性的,乃至體驗性的都應盡量分解和細化,對學生發展過程中的內部傾向性差異從多個方面和角度去審視。如一個數學成績不好的同學,并不意味著所有的數學學習內容都一塌糊涂,正面引導自然會使學生保持良好的課堂學習狀態,形成濃郁的課堂學習氛圍。
四、憑借教師自身的情感喚起學生的情感,以情育情
情感具有極大的感染性。在一定的條件下,一個人的情感可以感染別人。在教學中,可以利用情感的這一特點,以情育情。一個教師上課缺乏激情,不能激動自己,又怎么能激動學生?教師應該是一個充滿情感的人,是一個善于通過自己積極的情感去感染學生的人。教師的情感從詞句、語調、聲音中反映出來,從教師神態、表情、目光中流露出來,它是自然而然的,并不是那種嬌揉造作的表演。我班的學生上課注意力持續時間短,容易分散,加上情感的發展也還處在易受外界感染的階段,在實際教學中,我以飽滿的熱情感染學生,以抑揚頓挫的講解吸引學生。對學習認真的,我豎起大拇指表揚。當學生在做小動作時,走過去摸摸他的頭、扳正他的身體,或用眼神去制止。這樣既調整了學生的學習情感,又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心。注意因勢利導,加強學習方法的的點撥,用直接或用暗示的方式把期待的信息傳遞給學生,使他們體驗到老師的親切與信任,從中受到激勵,堅定克服困難、奪取勝利的信心,建立良好的數學情感。
實踐證明,數學教學與情感教育相互滲透、相互促進,形成協調統一的教育整體,協助學生認識自己、肯定自己、接納自己、充分挖掘自己的潛能,可以在生活、學習中逐步培養起學生的自信心和不怕困難、戰勝困難的頑強毅力,使學生全面和諧健康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