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增宏
摘 要:生態環境已成為社會穩定的基本要素之一,并在未來也將越來越成為我國乃至世界各國安全事務的核心。青海堅持生態保護第一的理念,強化問題導向,堅持與時俱進,努力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本篇從生態文明建設是社會和諧穩定的基本要素入手,介紹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進一步討論青海藏區的生態文明建設與社會和諧穩定發展的關系,對帶動全國生態文明建設有著戰略性意義。
關鍵詞:生態文明建設;社會和諧;穩定研究
當前,局部生態環境的破壞不僅影響青海藏區部分農牧民群眾的生產生活,而且還成為影響社會穩定的潛在因素。因此,改變發展思路,健全完善生態文明制度,對改善當地群眾生產生活,促進民族地區社會經濟發展,構建和諧穩定社會具有重大意義。
一、堅持生態保護第一是青海面向未來的戰略抉擇
回顧歷史,如果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自然界無法保障我們日常生活所需,那么我們的生存必將受到嚴重威脅。鑒此,我們必須保護自然、順應自然,增強生態文明建設意識,構建和諧社會,保障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青海是三江之源、“中華水塔”,是全球氣候變化的啟動區,也是我國及其重要的生態屏障。十八大以來,青海切實以生態文明理念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以系統工程為抓手推進生態建設,將“把青海建設得更加和諧美麗”作為生態環境保護的總體目標,創建生態文明建設先行區,落實生態文明建設重點任務,保障能源資源,治理環境污染,為人民群眾創造了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
二、青海藏區的生態環境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發展
根據生態環境質量背景,人類影響程度,人類適度需求及若干具體指標進行綜合評價,青藏高原生態環境屬10級,排全國之末。青海地處西北內陸,遠離中心城市,尤其藏區六州適宜規模居住和從事生產生活的區域面積相對較小,光熱條件限制植被生長,生態系統極不穩定,揚沙危害難以根治,區域生態環境十分脆弱。
從青海藏區實際看,盡管現階段生態環境及社會秩序良好,但因生態環境惡化導致的社會不穩定潛在因素也在增多,并呈結構性變化。主要表現在:一是生態移民增多,糾紛不斷。黃河源頭第一縣瑪多,每年冬季臨近,全縣1600多戶牧民中,有近40%以上的牧戶棄家而走,遷移到其他草場,游動“乞牧”,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草場糾紛,激化了社會矛盾。二是群體性遷徙導致利益沖突加劇。由于三江源生態移民工程浩大繁雜,勞動力轉移、生產生活后續基礎設施難以在短時間內解決,引發出的一些新問題成為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的因素。三是藏區貧困問題亟待解決。目前,藏區六州總人口近190萬,貧困人口占全省貧困總人口的三分之二以上。同時,境外敵對勢力利用生態環境受到破壞、群眾生活貧困、藏區經濟社會發展相對滯后的客觀存在,在藏區大肆渲染反動輿論,給青海藏區乃至全國藏區的政治穩定和社會安寧帶來了負面影響。
三、全面推進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實現藏區社會和諧穩定
2014年10月29日,國家發改委等六部委正式宣布,將青海列入國家首批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這為青海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注入了新的動力。
一要科學制訂和完善發展規劃。牢固樹立生態紅線觀念,修訂產業發展規劃和礦產資源規劃,更好發揮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重點保護自然森林資源,實施退耕還林、退牧還草等保護生態環境的舉措,重視開展生態環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以三江源為核心區擴建多樣性自然保護區,在核心區外圍的經濟結構上改變以往以畜牧業為主的狀態,開發其他特色農牧業產品,改善生態環境的同時有效增加群眾收入。在開發和利用水資源上,改變九龍治水狀況,實現水資源的保護與節約治理的優化配置和一體管理,從根本上解決部分地區的干旱問題,滿足生態環境建設需要,促進經濟發展,進一步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二是加快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從生態功能、環境質量和資源利用三個方面,劃定并嚴守生態紅線和環境容量底線。一是把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劃出來,以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為核心區,禁止任何人類生產性活動,主要依靠自然恢復為主。二是把核心區外圍區域劃定出來,對牧民進行季節性游牧做出限制,嚴格控制牲畜數量。三是主要在海拔3000米以下的青海湖環湖草原、祁連山等生態較好的地區發展生態畜牧業,做到資源保護與開發相結合,促進經濟與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四是在海拔相對較低的西寧、海東兩市及河湟谷地發展水電、礦產、高產農業、工商業等特色優勢產業,在發展和活躍經濟的同時,有效維護社會穩定。
三是深入推進重大生態工程。堅持重點突破與面上拓展、自然修復與項目治理相結合,實施諸如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祁連山生態保護與綜合治理、青海湖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等一批重大生態保護和建設工程,旨在從整體上恢復和強化生態功能,維護青藏高原以水為核心的生態系統良性循環。堅持把生態保護建設與當地群眾發展生產、擴大就業、增加收入有機結合。比如,青海率先在全國啟動實施濕地生態管護員制度,推動農牧民群眾就地就業;在取消對三江源地區GDP考核的基礎上,根據不同區域主題功能定位,實施差別化績效評價考核制度,強化生態指標的導向性;在重大生態保護工程中,加強農牧區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幫助群眾發展生產,改善生活條件,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共贏。
四、結語
生態文明的建設與發展,影響到社會和諧穩定,是適應人類社會需要所呈現的必然發展趨勢。生態文明建設為維護民族團結、促進經濟發展提供有力保障。要不斷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多措并舉地保護生態環境,確保經濟持續健康發展,進一步保障社會的和諧穩定。
參考文獻:
[1] 沈滿洪.生態文明制度的構建和優化選擇[J].環境經濟.2012年12期.
[2] 高紅貴.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幾點思考[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05期.
[3] 吳小節,楊書燕,汪秀瓊,鄭榮寶.中西部地區生態文明建設水平綜合評價與空間分異研究[J].環境科學與管理.2014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