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互聯網時代的到來,衍生了諸多流行的網絡語言。層出不窮的網絡語言不僅活躍在各大論壇、貼吧,還走進了人們的社交生活中。本文選取近年走紅的網絡語言,以“親”為例,結合相關語言學理論,分析其語用模糊的功能,為今后分析網絡語言的語用效果提供借鑒。
關鍵詞:網絡語言;指示語;語用;模糊
語用模糊是交際者在交際活動中示意和釋義過程中出現的種種不確定性的總稱,是交際差異性、動態性和順應性的產物(林波,王文斌,2003)。語用模糊指的是語言使用者為了達到某種交際目的而故意使用的一種交際策略(吳亞欣,2002)。對模糊現象的關注可謂由來已久。從語言學上說,模糊表現了一種由于界限不明引起的語言不確定性, 并與語境有關,利用模糊語言作為一種交際策略反而能達到最佳交際效果(徐艷秋,2006)。正如東方文化與西方之間的文化差異很大程度上表現在稱謂上,西方國家一般直接稱呼人的名字,熟悉的朋友之間甚至是有血緣關系的親戚之間,直接稱呼對方的名字,體現出的是一種親密熟悉感。相反,在東方文化中,由于孔孟思想的長幼有序,尊卑有別的儒家思想影響深遠,即使在當今這個提倡人人平等的社會,我們在稱呼對方時,多選用符合其語境下的稱謂語,如“先生”、“女士”等,而在某些非正式場合,諸如網絡虛擬空間,交談雙方不能面對面交流,因此不能判斷對方的年齡性別或社會地位,這時僅僅憑借著個人的推斷,貿然稱呼對方,難免有時會造成語用失誤或語用事故(pragmatic accident)。而隨著電子商務的普及改變了人們的消費方式,網購成為一種方興未艾的消費方式。隨著買賣雙方利用網絡聊天工具進行議價,所謂的“淘寶體”應運而生,而“親”因為其在作為指示語使用時,會出現指示信息模糊的現象,恰好解決了社交過程中正確使用指示語的問題(如圖1所示)。當然,除此之外,“親”還達到了一定的語用模糊的社交效果。下面我們舉例予以分析。
例(1):
消費者:美女,沒有折扣么?
女裝商家:不好意思,這里是帥哥。
(轉引自:淘寶體中“親”字的語言學思考)
例(1)中顯然消費者將銷售女裝的商家理所當然地認為是女性服務群體,才會造成誤解,引發語用失誤。消費者口中的“美女”和“帥哥”同樣是一種網絡語境下時興的人稱指示語,但與“親”不同,其暗含了性別指稱,所以在某些無法確定對方性別的語境下,貿然使用,必然會導致語用失誤,影響交際效果。于根元先生把交際者的相關信息, 如性別、年齡、身份等稱為中語境,并指出“中語境的殘缺使交際者感到難于開始交際,難于選擇現實交際中的任何一種語言模式。” 因特網這一特殊媒介雖便于思想交流,但往往看不到對方的形象,聽不到對方的聲音,除非雙方有條件進行語音、視頻聊天, 中語境往往是殘缺的(周旭,2009)。而“親”作為一個中性指示語,介于“我”和“你”之間,填補了指示語在這一層次的空白,無論男女老少,無論社會地位的高低,“親”都能作為一個簡單的第二人稱指示語來達到交際目的。
例(2):
商家:親,歡迎光臨小店! 本店所有商品一律包郵哦!
消費者:親,能不能給點優惠哦!
例(2)中,買賣雙方自始至終使用“親”來互稱對方,其模糊了交談雙方的身份信息,透過“親”我們無法辨別對方的性別,年齡或是社會關系。Thomas(1995)將語用模糊的功能分為下面幾項:
a) 使話語更有趣/更無趣
b) 增加話語感染力,使其陌生化以增強話語效果
c) 協調交際雙方彼此沖突的目的,使會話得以進行
d) 使話語顯得禮貌委婉
從Thomas的觀點來看,“親”的語用模糊化,首先在表面上使話語變得趣味生動。網絡虛擬空間下,屏幕是連接買賣雙方的唯一紐帶,賣家無法像在實體店里一樣,運用各種肢體語言或面部表情來表現其熱情或介紹其商品。用“親”來稱呼對方,明顯使陌生化的語境親切化,增強了話語的感染力、親和力,從而加強了對話的語用效果達到其銷售的目的。同時,“親”的使用明顯使對話顯得更加禮貌委婉,在這一點上,“親”的語用模糊性體現得淋漓盡致。
郭熙在《當前社會稱謂缺位現象小議》中指出,“社會稱謂的缺位是我國大眾文化的一種比較特殊的現象,也是語言發展不平衡的一種突出表現,它與社會的發展有密切的關系。”隨著網絡世界的迅速崛起,如何稱呼網絡陌生人成為一個棘手的問題,漢語傳統的稱謂語漸漸不能滿足交流者的需要,“親”及其衍生體的出現恰好填補了這方面稱謂語的空白。文章通過剖析網絡語境下第二人稱指示語變異的例子,結果發現,網絡語境下第二人稱指示語經過變異后,具有特殊的語用模糊性。對人稱指示語變異現象及其語用模糊性的研究,有助于人們更好地理解人稱指示語在不同語境中的特定交際含義,實現成功交際的目的。“親”作為一個走紅的網絡指示語,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中,總是能以其特有的語用效果溫暖人們,這也不失為一種冰層上的溫暖。
參考文獻:
[1]Wu Yaxin (吳亞欣). Pragmatic Vagueness: AStrategy in Chinese Verbal Communication [D]. Unpublished Ph. D. Dissertation. Guangzhou: Guang 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2002.
[2]郭熙.當前社會稱謂缺位現象小議[J].語文建設,1997(9):16。林波、王文斌.從認知交際看語用模糊[N].《外語與外語教學》(8),2003.
[3]徐艷秋.政治外交語篇中的語用模糊分析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碩士畢業論文,2006.
[4]周旭,譚靜怡.網絡傳播詞“親”的語義再釋[J].修辭學習,2009(5).
作者簡介:趙鑫(1995—),女,山東煙臺人,哈爾濱工程大學外語系本科生,研究方向:語用學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