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麗麗,王寶琴
(濱州學院 生命科學系,山東 濱州 256603)
?
蠟樣芽胞桿菌對兩種病原菌的抑制研究
任麗麗,王寶琴
(濱州學院 生命科學系,山東 濱州 256603)
摘要:指出了蠟樣芽胞桿菌作為一種有益菌,對多種病原菌有抑制作用。實驗研究了蠟樣芽胞桿菌的發酵液和提取液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及大腸桿菌的體外抑制作用,結果表明:蠟樣芽胞桿菌的發酵液對此二種致病菌有明顯抑制作用,而上清液基本沒有抑制作用。24 h后,蠟樣芽胞桿菌發酵液對大腸桿菌的抑制作用減弱,而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增強。此時,上清液依然沒有抑制作用。
關鍵詞:蠟樣芽胞桿菌;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
1引言
有益蠟樣芽胞桿對維持腸道微生態有重要作用[1,2]。大腸桿菌是人和動物腸道中最著名的一種細菌,正常棲居條件下不會致病,若進入膽囊、膀胱等處可引起炎癥??稍谒褪称分袡z出,被認為是糞便污染的指標。大腸菌群數常作為飲水、食物或藥物的衛生學標準[3-5]。金黃色葡萄球菌在自然界中無處不在,金黃色葡萄球菌腸毒素是個世界性衛生難題,在美國由金黃色葡萄球菌腸毒素引起的食物中毒,占整個細菌性食物中毒的33 %,加拿大則更多,占到45 %,在我國,每年發生的此類中毒事件也非常多。因而,研究蠟樣芽胞桿菌對大腸桿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抑制效果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對醫療衛生業的發展會有很大幫助。
2材料與方法
2.1實驗菌種
蠟樣芽胞桿菌(L1),大腸桿菌(ATCC 25922-3),金黃色葡萄球菌(ATCC 25923-3),由濱州學院生命科學系提供。
2.2實驗方法
以多粘菌素和強力霉素為對照,用抑菌圈法測定蠟樣芽胞桿菌對大腸桿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
3結果與分析
3.1兩種致病菌培養時間和涂布濃度的確定
兩種致病菌搖瓶培養,37 ℃震蕩培養12 h后600 nm處OD值的數據顯示,大腸桿菌4倍稀釋后,OD值為0.892;而8倍稀釋后,OD值為0.481。OD600 在0.2~0.9之間時,培養物處于對數生長期,此時的濃度屬于最佳涂布濃度。用4倍和8倍稀釋液分別涂布,培養后發現4倍稀釋液長菌太密,而8倍較稀疏,所以用6倍稀釋液做抑菌試驗。金黃色葡萄球菌同理(表1)。

表1 致病菌的OD值大小
3.2抑菌結果與分析
從圖1可以看出,蠟樣芽胞桿菌的發酵液對大腸桿菌的抑制效果明顯,而上清液對其幾乎無抑制效果;多粘菌素對大腸桿菌的抑制效果最明顯。蠟樣芽胞桿菌的發酵液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明顯抑制效果,而上清液對其幾乎沒有抑制;多粘菌素對其抑制效果與發酵液差不多。

注:培養24 h,左上右上左下右下依次為上清液、發酵液、強力霉素、多粘菌素,中間為對照NaCl
對培養菌落大小進行測量,濾紙片直徑6 mm。測量結果為三次重復的平均值。由表2看出,蠟樣芽胞桿菌發酵液對兩種致病菌均有明顯抑制作用,而上清液基本沒有;多粘菌素對病原菌的抑制效果與蠟樣芽胞桿菌發酵液差不多;強力霉素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抑制效果明顯,而對大腸桿菌幾乎沒有抑制效果。

表2 抑菌圈大小 mm
4結語
通過抑菌實驗,可以測定一個藥物的最低抑菌濃度,用以評價該藥物的抑菌性能,這是抗菌藥物的最基本的藥效學數據[6,7]。通過實驗發現,蠟樣芽胞桿菌的發酵液對大腸桿菌及金黃色葡萄球菌還是比較有抑制效果的,而上清液對其幾乎無抑制效果。因為發酵液中有蠟樣芽胞桿菌,而經離心和抽濾后得到的上清液中沒有蠟樣芽胞桿菌,只有菌的一些代謝物,所以會發現蠟樣芽胞桿菌的發酵液對致病菌有抑制效果,而抽提液沒有抑制效果。這就證明了是菌本身產生了對病原菌的抑制,而非代謝物的作用,這與前人的研究相一致[8~10]。
和強力霉素及多粘菌素來比,蠟樣芽胞桿菌的發酵液更加安全可靠。因為研究表明,抗生素類副作用很大,尤其對特殊人群,如兒童有更大危害,還可能導致病菌產生抗藥性,使病人更難以被治愈。而多粘菌素毒性大,更不安全。而實驗結果表明,培養24 h后,5 μL的蠟樣芽胞桿菌發酵液對大腸桿菌的抑制作用好于5μL的多粘菌素粉劑的抑菌效果; 5 μL的蠟樣芽胞桿菌發酵液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與5 μL的多粘菌素粉劑的抑菌效果相差不大。因而,初步確定,此蠟樣芽胞桿菌的發酵液可應用于對這兩種致病菌的抑制。
參考文獻:
[1]朱躍進, 于化泓, 趙哲霞,等.益生素的應用、安全性使用及發展趨勢[J]. 江西食品工業, 2005(2):31~32.
[2]張維睿, 楊桂芹.益生素的研究進展及其應用[J]. 湖北畜牧獸醫, 2004(6):47~49.
[3]謝少文,尚德秋.實驗細菌學[M]. 濟南:山東省醫學科學院, 1982: 433-439.
[4]Svanberg,U.,Sjogren,E.,Lorri,W.,et,al.Inhibited growth of common enteropathogenic bacteria inlactic-fermented cereal gruels[J]. World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1992(11): 601~606.
[5]Spinosa M R, Braccini T, Ricca E, et,al. On the fate of ingested Bacillus spores[J] . Research in Microbiology, 2000(151): 361~368.
[6]淳澤, 何明清.芽胞桿菌對腸道致病菌體外生物頡頏作用的研究[J]. 四川農業大學學報, 1994(12):627~630.
[7]牟琳, 王紅寧, 鄒立扣. 巨大芽胞桿菌表達外源蛋白的特點及其研究進展[J]. 中國生物工程雜志, 2008, 28 (4): 93~97.
[8]梁建根, 吳吉安, 竺利紅,等. 生防菌 BH-2發酵液中抑菌成分的定位及提取研究[J]. 中國農學通報, 2007, 23 (11): 324~327.
[9]趙德立, 曾林子, 李暉,等. 多粘芽胞桿菌 JW-725 抗菌活性物質及其發酵條件的初步研究[J]. 植物保護, 2006, 32 (1): 47~50.
[10]張文鑫, 龔偉.四種活菌劑對仔豬黃痢病原菌的體外抑菌試驗[J]. 云南農業大學學報, 1997, 12(2):134~136.
收稿日期:2016-04-16
基金項目:濱州學院科研基金項目(編號:BZXYL1201);濱州學院實驗技術研究項目(編號:BZXYSYXM201210);服務濱州科學發展行動計劃項目(編號:BZXYFB20120601)
作者簡介:任麗麗(1980—),女,碩士,講師,主要從事微生物應用及植物逆境生理方面的教學與研究工作。
中圖分類號:R4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6)12-025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