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逵 鄒永偉 石魯寧
(中鐵工程設計咨詢集團有限公司,北京 100055)
?
高速鐵路(60+100+60)m連續梁橋墩設計
任逵鄒永偉石魯寧
(中鐵工程設計咨詢集團有限公司,北京100055)
摘要介紹高速鐵路(60+100+60) m連續梁橋墩通用圖的設計與計算。
關鍵詞高速鐵路連續梁橋墩設計通用圖
目前,我國高速鐵路運營里程超過1.9萬km,位居世界第一。其中橋梁所占比例大,當跨越高等級公路、鐵路、繁忙干道,常用跨度簡支梁無法滿足跨越條件要求時,應首先考慮預應力混凝土大跨連續梁。連續梁占橋梁的比重也越來越大。簡支梁橋墩已編制通用圖,常用跨度的連續梁橋墩通用圖的編制勢在必行。受鐵科院委托,對高速鐵路(60+100+60) m連續梁橋墩通用圖進行設計計算。
1主要技術標準及適用范圍
設計速度:350 km/h。
線路情況:雙線,直、曲線,線間距5.0 m,最小曲線半徑5 500 m。
軌道結構形式:無砟軌道。
設計跨度及配合的梁圖:(60+100+60) m連續梁,配跨32 m簡支梁(如表1)。

表1 配套梁參數
支座類型:符合“通橋(2007)8360”、“TJQZ-通橋8361”支座安裝尺寸的盆式橡膠支座、球形鋼支座。
環境類別及作用等級:一般大氣條件下,環境類別為碳化環境,環境作用等級為T2。
設計使用年限:正常使用條件下,橋墩結構設計使用年限為100年。
按橋墩位于無縫線路固定區設計。
橋墩外形和設計墩高范圍:墩身外輪廓采用圓端形截面。為了簡化類型,方便使用,固定中墩和活動中墩的墩身尺寸相同。對于有聲屏障、無聲屏障等各種工況組合的梁部荷載,本圖設計采用相適應的設計條件。
橋墩設計高度:墩全高4~20 m。
本圖設計地震動峰值加速度Ag≤0.15 g,地震動反應譜特征周期Tg≤0.55 s。
2設計荷載
2.1恒載
包括梁重和二期恒載。由于目前橋上無砟軌道結構有多種類型,本次設計二期恒載按梁部計算數值包絡計算,二期恒載為100~180 kN/m。
恒載不考慮靜水壓力和浮力。
2.2活載
活載包括列車豎向靜活載和動力作用、離心力、搖擺力。
(1)列車豎向活載采用ZK荷載,雙線荷載作用時按兩線列車活載總和100%計,不折減。
連續梁中墩:分固定墩和活動墩,按照最不利荷載進行組合,分別考慮重載、輕載、空車和無車。
連續梁邊墩:分別考慮單雙線行車(雙孔重載、簡支梁側重載+連續梁側輕載、連續梁側單孔重載、雙孔輕載、連續梁側單孔輕載)、空車和雙孔無車。
(2)支承墊石檢算考慮列車活載豎向動力作用,動力系數按《高速鐵路設計規范》第7.2.7條計算。
(3)曲線離心力、搖擺力
列車搖擺力和位于曲線上的離心力,按《高速鐵路設計規范》第7.2.11計算。
2.3附加力
附加力按《規范》取值,主要考慮制動力或牽引力、風力、支座摩阻力;不計流水壓力、冰壓力、凍脹力及溫度力。
(1)制動力或牽引力
雙線橋采用一線的制動力或牽引力。制動力或牽引力作用在橋墩支座中心,不考慮作用點移動所產生的力矩。
固定中墩:按活載加載圖示計算制動力;
活動中墩:不計制動力;
邊墩:僅考慮32 m簡支梁側活載制動力。
(2)風荷載強度W
設計采用:有車時,W=1 250 Pa;無車時,W=2 250 Pa。風荷載計算時考慮設置聲屏障,聲屏障高度按高出梁頂3.0 m計。
(3)支座摩阻力
橋墩設計考慮預應力混凝土連續梁因溫度變化引起伸長或縮短,活動支座處產生摩阻力,取靜摩阻系數0.05,支座摩阻力按附加力考慮,不與制動力同時組合。
固定墩:按上部結構反力乘以支座靜摩阻系數計算;
活動墩:按上部結構反力乘以支座靜摩阻系數計算;
邊墩:按連續梁側反力乘以支座靜摩阻系數計算。
2.4無縫線路作用于墩頂的縱向水平力
無縫線路作用于墩頂的縱向水平力包括伸縮力、撓曲力、斷軌力,根據《鐵路無縫線路設計規范》(TB10015—2012)相關規定,按梁軌共同作用計算。鋼軌伸縮力參考鐵道科學研究院《客運專線鐵路橋梁墩臺縱向線剛度參數標準的研究》,(60+100+60) m連續梁鋼軌伸縮力為900 kN/線,32 m簡支梁鋼軌伸縮力為400 kN/線。本圖設計采用的軌道力見表2。

表2 無縫線路軌道力取值(每軌)
2.5特殊荷載
(1)施工荷載
本設計考慮運梁車過梁及架橋機架設相鄰跨簡支梁,荷載圖示如圖1。

圖1 運架梁荷載圖示(單位:m)
懸臂澆筑過程中,中支點承受的最大不平衡彎矩為68 636 kN·m,相應豎向反力為55 783 kN。
施工過程中,如荷載有變化,應根據具體施工荷載進行檢算。
(2)地震力
按《鐵路工程抗震設計規范》(GB50111—2006)(2009版)規定計算。
單墩桿單元模型計算地震力,墩身簡化為多個質點,彈簧約束模擬基礎。計算順橋向地震力時,將整聯連續梁恒載換算為質點作用于固定墩墩頂;計算橫向水平地震力時,考慮各墩共同分擔地震力,并計入單線活載反力。地震力組合按“震規”第7.1.4條規定辦理,不計無縫線路鋼軌縱向力。
2.6橋墩縱向水平力分配原則
(1)固定墩承受所有的縱向水平力,包括全聯梁的制動力、鋼軌縱向水平力、縱向地震力以及支座摩阻力。制動力和支座摩阻力不同時組合;縱向地震力與制動力、鋼軌縱向水平力以及支座摩阻力也不同時組合。
(2)活動中墩墩頂縱向水平力按支座摩阻力計。
(3)邊墩墩頂縱向水平力除了計入連續梁側支座摩阻力,還需計入簡支梁側制動力、長鋼軌縱向水平力及簡支梁側縱向地震力。縱向地震力與制動力、鋼軌縱向水平力以及支座摩阻力不同時組合。
(4)支座靜摩阻系數取0.05。
3設計控制指標
實體墩墩身按混凝土偏心受壓構件計算。
墩身截面合力偏心矩e、墩身截面強度、整體穩定性滿足《鐵路橋涵混凝土和砌體結構設計規范》要求。
主+震工況,如果偏心超標,檢算混凝土和鋼筋應力。
(1)墩頂縱向水平線剛度
固定中墩墩頂最小縱向水平線剛度3 200 kN/cm(含基礎),邊墩墩頂最小縱向水平線剛度按配跨32 m簡支梁控制,不小于350 kN/cm(含基礎)。
《中國高速鐵路橋梁》總結了我國高速鐵路橋梁的設計、建造經驗和成果,對高速鐵路橋墩剛度分配進行了詳細的計算比較,研究對象為墩高16 m以內的橋墩。研究結論為,“按單位力墩身位移占單位力總位移的40%擬定尺寸比較合理,建議墩身尺寸按此比例考慮”,即墩身與基礎的剛度比為60∶40。
固定中墩墩頂最小縱向水平線剛度8 000 kN/cm(不含基礎),邊墩墩頂最小縱向水平線剛度900 kN/cm(不含基礎)。
(2)墩頂彈性水平位移

L—橋梁跨度,當L<24 m時,L按24 m計;當為不等跨時,采用相鄰跨中較小跨的跨度。
Δ—橋墩頂帽彈性水平位移。
橫橋向,墩頂橫橋向水平位移引起的橋面處梁端水平折角不大于1‰
墩頂縱向位移限值如表3所示。

表3 墩頂縱向位移限值(含基礎)
4設計方案
中墩分三檔設計:
4 m≤H≤10 m,墩身尺寸9.2 m×4.2 m,頂帽尺寸10.6 m×4.2 m;
11 m≤H≤15 m,墩身尺寸9.2 m×4.6 m,頂帽尺寸10.6 m×4.6 m;
16 m≤H≤20 m,墩身尺寸9.2 m×5.0 m,頂帽尺寸10.6 m×5.0 m。
邊墩分三檔設計:
4 m≤H≤10 m,墩身尺寸8.0 m×3.2 m,頂帽尺寸9.4 m×3.6 m;
11 m≤H≤15 m,墩身尺寸8.0 m×3.6 m,頂帽尺寸9.4 m×3.6 m;
16 m≤H≤20 m,墩身尺寸8.0 m×4.0 m,頂帽尺寸9.4 m×4.0 m。
5墩身計算
5.1橋墩常規計算
剛度及位移計算見表4。
偏心及穩定性檢算見表5。
中墩、邊墩在各工況下偏心、壓應力、縱橫向穩定性均滿足規范要求。
5.2橋墩抗震計算
(1)檢算范圍
根據專家審查意見,本設計考慮抗震設防烈度為:6度及以下地區(Ag≤0.05 g)、7度地區(Ag=0.1 g)、7度地區(Ag=0.15 g)。

表4 剛度及位移計算結果

表5 偏心及穩定性計算結果(不含基礎)
(2)地震力計算方法
根據《鐵路工程抗震設計規范(2009年版)》(GB50111—2006),抗震檢算采用反應譜理論進行計算。
在橋墩地震力分析時,當地震動反應譜特征周期Tg=0.25 s、Tg=0.35 s時,采用明挖基礎,按墩底固結情況分析;當地震動反應譜特征周期Tg=0.45 s、Tg=0.55 s時,采用樁基礎,按墩底彈性約束考慮。
Ⅱ類場地(Tg=0.45 s):樁側土m值取20 000 kPa/m2,樁底土m0值取80 000 kPa/m2;Ⅲ類場地(Tg=0.55 s):樁側土m值取10 000 kPa/m2,樁底土m0值取20 000 kPa/m2。
中墩墩高4≤H≤15 m采用11-2.0 m樁基;中墩墩高16≤H≤20 m采用12-2.0 m樁基;邊墩墩高4≤H≤15 m采用11-1.25 m樁基;中墩墩高16≤H≤20 m采用12-1.25 m樁基。
(3)地震力計算結果
根據計算結果,6度區,主+縱向地震力、主+橫向地震力工況,中墩、邊墩截面偏心均滿足要求;7度0.10 g、7度0.15 g,主+橫向地震力工況,中墩、邊墩截面偏心滿足要求,主+縱向地震力工況,中墩、邊墩部分截面偏心超標,需驗算混凝土和鋼筋應力。
(4)橋墩應力驗算
多遇地震作用下,主+縱向地震力工況,部分橋墩截面偏心超標,對混凝土和鋼筋應力進行驗算,確定橋墩豎向主筋配置。
墩身拉筋最小凈保護層35 mm。中墩構造配筋豎向主筋采用直徑20 mm,間距12.5 cm;邊墩構造配筋豎向主筋采用直徑16 mm,間距12.5 cm。當計算需要采用雙肢一束配筋時,采用按照計算結果單根截斷的方式配筋,采用的截斷高度按照計算結果預留2 m富余長度,墩高10 m以下不再截斷鋼筋。
中墩:
中墩墩身豎向主筋采用HRB400,鋼筋直徑根據地震檢算確定,間距10~15 cm。地震力不控制時,主筋直徑采用20 mm,主筋伸入基礎1.5 m。
墩身箍筋采用HRB400,6度、7度區(0.1 g)鋼筋直徑12 mm,7度區(0.15 g)鋼筋直徑16 mm。箍筋間距15 cm,墩底加密為10 cm,加強區高度為截面高度;墩高10 m以下,箍筋間距均為10 cm。
墩身橫向拉筋采用HRB400,鋼筋直徑12 mm。
邊墩:
邊墩墩身豎向主筋采用HRB400,鋼筋直徑根據地震檢算確定,間距10~15 cm。地震力不控制時,主筋直徑采用16 mm,主筋伸入基礎1.5 m。
墩身箍筋采用HRB400,6度、7度區(0.1 g)鋼筋直徑12 mm,7度區(0.15 g)鋼筋直徑16 mm。箍筋間距15 cm,墩底加密為10 cm,加強區高度為截面高度;墩高10 m以下,箍筋間距均為10 cm。
墩身橫向拉筋采用HRB400,鋼筋直徑12 mm。
6頂帽計算
分別建立中墩和邊墩實體有限元模型,進行受力分析,墩高H=10 m。橋墩混凝土強度等級為C35,支座墊石為C50,
(1)中墩
中墩主拉應力如圖2所示,中墩頂面中心出現3.4 MPa拉應力,該位置橫向拉應力較大。

圖2 中墩主拉應力
中墩主壓應力如圖3所示,墊石底面與墩頂交接位置處主壓應力約18.5 MPa,中墩承壓安全。

圖3 中墩主壓應力
(2)邊墩
邊墩主拉應力如圖4所示,邊墩邊跨側橋墩中間位置主拉應力約2 MPa,邊墩主跨側中間位置主拉應力約1 MPa。

圖4 邊墩主拉應力
邊墩主壓應力如圖5所示,墊石底面與邊墩交接位置處主壓應力最大約-6 MPa,邊墩承壓安全。

圖5 邊墩主壓應力
7結束語
對高速鐵路(60+100+60) m連續梁橋墩的設計進行介紹,對于適用范圍內的橋墩,可以推廣到現在高速鐵路橋梁的設計和施工中,避免大量的重復計算工作,節省施工模板,優化施工工序。
參考文獻
[1]TB10621—2014高速鐵路設計規范[S]
[2]TB10002.1—2005鐵路橋涵設計基本規范[S]
[3]TB10002.4—2005鐵路橋涵混凝土和砌體結構設計規范[S]
[4]TB 10015—2012鐵路無縫線路設計規范[S]
[5]GB50111—2006鐵路工程抗震設計規范(2009年版)[S]
[6]CJJ 166—2011城市橋梁抗震設計規范[S]
[7]鄭健.中國高速鐵路橋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8]鐵道部.鐵路工程設計技術手冊:橋梁墩臺[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07
[9]余興勝,文望青.連續梁橋墩設計繪圖系統開發研究[J].鐵道標準設計,2011(2)
[10]賈允祥.鄭焦城際跨濟東高速特大橋(40+64+40) m連續梁橋墩設計[J].鐵道標準設計,2011(8)
[11]高策.城際鐵路雙線圓端形實體橋墩設計研究[J].鐵道勘察,2013(2)
收稿日期:2016-03-22
第一作者簡介:任逵(1983—),男,2005年畢業于西南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專業,工學學士,工程師。
文章編號:1672-7479(2016)03-0114-05
中圖分類號:U442.5
文獻標識碼:B
Design on High Speed Railway(60+100+60)m Continuous Beam Pier
REN KuiZHOU YongweiSHI Lu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