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雪峰,李萍,邢立軍.鶴礦集團總醫院內分泌科,黑龍江鶴崗 5400;.鶴礦集團總醫院消化內科,黑龍江鶴崗 5400;.牡丹江市中醫醫院腎內科,黑龍江鶴崗 5400
?
辛伐他汀結合舒洛地特在治療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中的應用價值
惠雪峰1,李萍2,邢立軍3
1.鶴礦集團總醫院內分泌科,黑龍江鶴崗154100;2.鶴礦集團總醫院消化內科,黑龍江鶴崗154100;3.牡丹江市中醫醫院腎內科,黑龍江鶴崗154100
[摘要]目的探究辛伐他汀結合舒洛地特在治療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中的應用價值。方法該研究選擇2015年1月—2016年1月之間,在該院住院治療的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患者70例,采用自身對照的方法,使用辛伐他汀結合舒洛地特對患者進行治療,比較治療前后患者的行走距離、下肢的血流情況及血清中各項指標等。結果患者在治療后所行走的最大距離、無痛行走距離均遠遠高于治療前,結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患者下肢疼痛評估上,治療后遠高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患者治療前FIB水平顯著高于治療后(t=1.066,P=0.012),CRP水平顯著高于治療后(t=3.652,P=0.026),TG水平顯著高于治療后(t=0.963,P=0.047),TC水平顯著高于治療后(t=2.541,P =0.045),LDL顯著高于治療后(t=0.946,P=0.00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患者在血流速度和搏動指數等方面均低于治療后,阻力指數則較治療后高,兩組結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臨床上聯合應用辛伐他汀和舒洛地特治療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值得在臨床推廣使用。
[關鍵詞]辛伐他汀;舒洛地特;下肢血管病變
引起糖尿病足病的主要原因是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病情嚴重者將會致使其截止,甚至會死亡[1]。一般在臨床上表現感覺異常、間歇性跛行以及下肢疼痛,同時伴有下肢嚴重供血不足的現象,進而導致肢體壞疽,此疾病嚴重的影響了患者的生存以及生活質量[2]。相關研究得出[3],在臨床上如果患者一旦發生下肢缺血的現象,比如靜息痛、缺血性壞疽及間歇性跛行等癥狀,在臨床治療會較為困難。該研究選擇2015年1月—2016年1月之間,在該院住院治療的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患者70例,采用自身對照的方法,使用辛伐他汀結合舒洛地特對患者進行治療,比較治療前后患者的行走距離、下肢的血流情況及血清中各項指標等。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擇在該院住院治療的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患者70例,其中男性患者36例,女性患者34例,年齡38~71歲,平均(54.52±16.53)歲,一般的臨床癥狀為感覺異常、間歇性跛行以及下肢疼痛,同時伴有下肢嚴重供血不足的現象。患者的病程為6~13年,平均病程為(9.53 ±3.54)年,70例研究樣本均應用辛伐他汀結合舒洛地特治療。該院醫學倫理委員會進行審批后,同意進行該研究。
1.2患者入組標準與排除標準
入組標準[4]:所有患者均有糖尿病病史;伴有不同程度的足部疼痛、間歇性跛行及發涼等癥狀;患者經觸診后,足背動脈搏動有所減弱;行彩超檢測顯示脛后動脈、腘動和足背動脈發生狹窄,同時伴有血管壁的增厚;患者及家屬對此研究同意。
排除標準:患者對舒洛地特及辛伐他汀無過敏反應;排除患者伴有下肢或足部的潰瘍癥狀;患者心、肝、腎功能障礙異常,甚至出現神經系統異常;伴有有糖尿病慢性疾病的并發癥;患者及家屬對此研究不同意,拒絕簽署協議書。
1.3方法
該研究應用的是自身對照法,給予患者使用舒洛地特膠囊(批準文號:H20140120)劑量:250 LSU/次,2次/d,同時結合使用辛伐他汀(批準文號:H20065120),劑量:20 mg/次,1次/d,口服治療持續3個月,患者在用藥期間的飲食方面、運動方面與治療前比較差別不大,且生活方式穩定。
1.4觀察指標與評價標準
觀察指標:①觀察患者治療前后的無痛行走距離、最大行走距離以及統計患者的疼痛評分;②患者血清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RP以及FIB的水平;③對比分析患者治療前后的下肢血流情況。
評價標準[5]:疼痛評分主要使用視覺模擬的評分法則對患者的下肢疼痛進行評估,分數越高,效果越好。
1.5統計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患者行走的距離、評分標準、下肢血流情況及血清中的各項指標的水平均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均數之間比較采用t檢驗。
患者在治療后所行走的最大距離、無痛行走距離均遠遠高于治療前,結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患者下肢疼痛評估上,治療后遠高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患者治療前后的無痛行走距離、最大行走距離以及統計患者的疼痛評分(±s)

表1 患者治療前后的無痛行走距離、最大行走距離以及統計患者的疼痛評分(±s)
?
患者治療前FIB水平顯著高于治療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066,P=0.012),CRP水平顯著高于治療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3.652,P=0.026<0.05),TG水平顯著高于治療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0.963,P= 0.047<0.05),TC水平顯著高于治療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541,P=0.045<0.05),LDL顯著高于治療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0.946,P=0.001<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患者血清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RP以及FIB的水平(x-±s)
治療前患者在血流速度和搏動指數等方面均低于治療后,阻力指數則較治療后高,兩組結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患者治療前后的下肢血流情況對比(±s)

表3 患者治療前后的下肢血流情況對比(±s)
?
相關數據表示[6],糖尿病主要的并發癥之一就是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我國50歲以上的人群患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的發生率高達20.1%。但是糖尿病的下肢血管病變在一定程度上威脅著患者的生命安全,也會給患者帶來極大的生活壓力,相關研究表明[7],2型糖尿病患者伴有的多數并發癥和血液流動的異常現象于以定的關聯。舒洛地特在治療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中,能夠有效的改善下肢的血流情況,同時也可以增加血管的搏動指數,還可以降低阻力指數,促進血流,降低了血管病變的幾率,防止發生靜脈栓塞。臨床上針對糖尿病下肢血管患者應用辛伐他汀聯合舒洛地特治療。辛伐他丁是一種有效的調脂藥物,除了降低血脂外還會溶解斑塊,同時有效的減弱了炎性細胞的蔓延情況,防止了發炎反應。
相關文獻得出[8],舒洛地特可以有效的改善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患者的血流狀態,起到了降低動脈阻力指數、增加搏動指數的作用。表1可以看出,治療前后患者的行走距離均相應的增長,臨床指數得到有效的改善,表2、表3,均檢測出患者治療前后的血流變化及血清中的指標,血清中的FIB、CRP、TG、TC、LDL等水平均低于治療前,證實了舒洛地特可以調節血管生成素2以及酪氨酸激酶2,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細胞外調節蛋白激酶磷酸化,我們能夠推測它可以抑制靜脈內膜的增生。血流指數也得到了相應的改善,提高了血流速度,同時降低了阻力指數,增加了搏動指數,一定程度上防止了血栓的發生。
綜上所述,臨床上聯合應用辛伐他汀和舒洛地特治療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值得在臨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張菁,翟迎九.舒洛地特聯合辛伐他汀治療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的療效觀察[J].實用醫學雜志,2014(15):2488-2489.
[2]張曉峰,韓衛紅,張雪坤,等.辛伐他汀治療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前后LPA的變化及意義[J].臨床肺科雜志,2012,17 (3):559-560.
[3]歐陽斌.探析舒洛地特聯合辛伐他汀治療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的有效性[J].糖尿病新世界,2015(5):45-46.
[4]陶靜.淺析舒洛地特聯合辛伐他汀對提高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治療效果的有效[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5(5): 224-225.
[5]田永紅,李蕊.評價舒洛地特聯合辛伐他汀治療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的療效[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5(1):160-161.
[6]金暉,孫子林,邱宏玲,等.舒洛地特對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的療效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2,15(6):2031-2033.
[7]Masola V,Zaza G,Gambaro G,et al.Sulodexide and gly cosaminoglycans in the progression of renal disease[J].Nephrology,dialysis,transplantation:official publication of the European Dialysis and Transplant Association-Euro-pean Renal Association,2014,29:74-79.
[8]Hilary J Bews,Jules C.Carlson,Aruni Jha,et al.Simultaneous quantification of simvastatin and simvastatin hydroxy acid in blood serum at physiological pH by ultra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UHPLC/MS/MS)[J]. 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B,Analytical technolo-gies in the biomedical and life sciences,2014,947/948:145-150.
[中圖分類號]R58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4062(2016)06(a)-0044-02
DOI:10.16658/j.cnki.1672-4062.2016.11.044
收稿日期:(2016-03-06)
[作者簡介]惠雪峰(1980-),女,江蘇阜寧人,本科,主治醫師,主要從事內科疾病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