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雯雯威海市立醫院內分泌科,山東威海 264200
?
2型糖尿病診斷及治療對策探討
林雯雯
威海市立醫院內分泌科,山東威海264200
[摘要]目的探討診斷T2MD的方法與治療T2MD的常用對策,以避免T2MD患者的病情惡化。方法將該院在2013年8月—2015年12月間治療的113例T2MD患者作為觀察對象,運用最新標準診斷入選的113例患者,治療時應用的藥物有二甲雙胍、胰島素,同時給予T2MD的一般性治療。結果 血糖控制理想85例,一般控制26例,控制不良2例,血糖控制的達標率為98.23%;治療后113例的血壓、血糖及HbA1c水平有了顯著改善,與治療前對比差異明顯(P<0. 05)。結論診斷T2MD時需要綜合分析血糖指標、HbA1c指標,治療T2MD時應注意合理用藥。
[關鍵詞]糖尿病;診斷;2型;治療
2型糖尿病(T2MD)的發生與胰島素反應性、敏感性降低有密切聯系,不良環境因素及遺傳缺陷也是誘發T2MD的原因,各類危險因素在T2MD患者發病時可產生相加效用,致使發病機制復雜化。由于T2MD的病因較為復雜,早期T2MD發病隱匿,因此部分患者無法在意識自身疾病的基礎上控制血糖,如血糖水平長期過高,可損傷心功能、腎功能[1]。為了預防T2MD患者出現糖尿病足等并發癥,要重視通過檢測空腹血糖及HbA1c等及時診斷,并針對T2MD患者的癥狀與血糖變化特點綜合運用多種治療對策。該文探討了診斷T2MD的方法與治療T2MD的對策,現分析2013年8月—2015年12月間在該院治療的113例T2MD患者的臨床資料,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擇該院治療的113例T2MD患者作為該文的分析對象,113例中男性71例,女性42例;年齡范圍在37~92歲之間,平均(56.3±4.1)歲。該組患者均為初診,飲酒史 41例,吸煙史 37例,家族遺傳史 46例。T2MD患病時間<3個月19例,3~6個月26例,6個月~1年34例,1~2年27例,2年以上7例。身高為157~182 cm,平均(163.9±4.6)cm,體重為51~72 kg,平均(64.9±3.6)kg,BMI為22.1~26.8 kg/cm2,平均(24.9± 7.2)kg/m2。入選的113例均愿意配合或能夠自主監測血糖變化,且按時進餐、生活習慣規律及愿意接受降糖治療。排除1型糖尿病及合并貧血的患者,腎衰或心衰患者,消化功能、腸道吸收功能異常的患者,近期接受激素治療、輸血及手術的患者,因化學物或藥物誘導、其他內分泌病而引起血糖升高的患者,妊娠期患者,吸毒、酗酒及合并精神障礙的患者。
1.2方法
1.2.1診斷診斷T2MD的方法如下:對于臨床特征符合T2MD的患者,檢測血清HbA1c水平、C肽水平,在未攝入熱量的時間達到8 h以上時檢測靜脈血漿中的葡萄糖水平,餐后隨機檢測靜脈血漿中的葡萄糖水平,或在水中溶入75 g無水葡萄糖后讓患者服用,并于2 h后檢測靜脈血漿中的葡萄糖水平,記錄 FBG、VPG及 2 hOGTT。如FBG≥7.0 mmol/L,VPG及2 hOGTT≥11.1 mmol/L,且C肽≥0.375 nmo/L、HbA1c≥6.5%,則診斷為T2MD[2]。對于無高血糖典型癥狀或危象癥狀不明顯的患者,則重復檢測HbA1c、FBG、VPG,符合上述標準者,診斷為T2MD。
1.2.2治療對于診斷為T2MD的患者,綜合運用了以下治療對策:①胰島素治療。經皮下注射低精蛋白鋅胰島素,注射時采用了胰島素泵,初始注射劑量控制在0.4~0.6 U/kg之間,注射的基礎量為全天總劑量的60%,剩余的40%用量在早餐、中餐及晚餐前分別追加注射。在應用胰島素時需保證每周連續3~4 d監測血糖變化,每天監測3~4次,并根據FBG水平、睡前血糖水平對餐前、睡前的給藥劑量進行調整,需每隔3~5 d調整1次給藥劑量,確保每次增加或減少的胰島素給藥劑量在1 ~4 U之間,以有效控制血糖與避免出現低血糖癥狀。②降糖藥物治療。治療時采用的藥物為二甲雙胍,初始劑量為0.85 g/d,1次/d或1 g/d,2次/d,讓患者隨餐口服;治療時根據FBG變化逐漸增加服用劑量,可每隔14 d增加0.85 g或每隔7 d增加0.5 g,確保口服劑量<2.5 g/d,對于口服劑量>2 g/d的患者,需要分3次服用,以提高降糖治療的耐受性。③醫學營養及運動治療。控制飲食,保證脂肪在攝入的總能量中所占比例<30%,每天攝入的膽固醇量應<300 mg/d;蛋白質在攝入的總能量中所占比應為10%~15%,保證攝入優質蛋白;碳水化合物在總能量中所占比應為50%~60%,避免攝入過多果糖、蔗糖;每天攝入的食鹽量應<6 g,盡量避免食用調味醬、醬油等;每天攝入的膳食纖維應達到14 g/1 000 kcal,注意避免過快增加纖維素的攝入量,可多飲水,以避免出現便秘癥狀。同時建議補充適量維生素B12、維生素D及維生素C等。在運動治療方面,推薦羽毛球、打太極、快走、慢跑及舞蹈等。該組 113例的治療時間為 3個月。
1.3觀察指標
對比該組113例T2MD患者治療前后的DBP、SBP、HbA1c、FBG及PG2 h變化情況,同時分析了血糖控制效果。
1.4血糖控制效果評價
如治療后PG2h≤8.1 mmol/L以及FBG≤6.1 mmol/L,且HbA1c為7%~8%,判定為控制理想。如治療后PG2 h≤10.0 mmol/L以及FBG≤7.0 mmol/L,且HbA1c為8%~9%,則為一般控制。在經過3個月的治療后PG2 h>10.0 mmol/L以及FBG>7.0 mmol/L,且HbA1c>9%,為控制不良[3]。
1.5統計方法
利用SPSS 19.0軟件包分析113例T2MD患者在治療前后的DBP、SBP、HbA1c、FBG及PG2 h水平是否具有明顯差異,數據用均數±標準差(x-±s)描述,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進行χ2檢驗。
113例的血糖控制效果為控制理想 85例(75.22%),一般控制26例(23.01%),控制不良 2例(1.77%),血糖控制的達標率為98.23%。經過治療后113例的血壓、血糖及HbA1c水平有了明顯改善,治療前后各項指標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1 13例T2MD患者的血糖、血壓、HbA1c變化情況(x-±s)
目前T2MD在我國的發病率已經達到了10%以上,T2MD的發病機理復雜,且大部分患者合并有血壓、血脂異常表現,血脂、血壓異常可加快T2MD患者的病理改變與生理改變進程,引發多種慢性病變,如腦血管病、自主神經性疾病、冠心病、眼底病變、神經病變及腎臟病變等,其中腎臟病變與眼底病變的發生率分別達到了51.9%及36.7%,并發癥出現后不但會加大血糖控制難度,同時可導致T2MD患者的健康狀況急劇惡化[4]。及時診斷、堅持降糖治療及一般治療是控制T2MD病情發展、防治T2MD并發癥的關鍵,在診斷T2MD時通常需要依據血糖水平及HbA1c。目前我國最新的T2MD診斷標準充分關注了HbA1c,相應的癥狀指標則被弱化,這就可以使一些發病隱匿的T2MD患者能夠得到早期診治。HbA1c由血糖與血紅蛋白結合而成,在血糖濃度升高時,HbA1c濃度也將隨之升高,且HbA1c濃度的穩定期較長,約為120 d,通過檢測 HbA1c可以了解到T2MD患者過去120 d內的血糖水平變化情況。因此在臨床中分析HbA1c變化情況不但能夠及時診斷T2MD,同時可以準確評估T2MD患者在近2~3個月內的血糖控制效果。通過檢測 HbA1c及血糖水平確診患有T2MD后,應綜合運用胰島素、降糖藥物、健康管理、飲食控制與運動鍛煉等多種治療對策。
藥物療法是治療T2MD的主要對策,在選擇降糖藥物時,應重點考慮能否有效提高胰島素的敏感性、加快胰島素的釋放速度,同時要分析藥物能否對肝葡萄糖的輸送過程、腸道吸收葡萄糖的過程產生抑制作用,以便在實現降糖的基礎上防止胰島β細胞的生理機能繼續減退,進而保證可以長期控制血糖[5]。該研究聯合應用了低精蛋白鋅胰島素及二甲雙胍治療113例T2MD患者,并在使用藥物療法的基礎上給予了運動治療與營養飲食治療,治療時間為3個月,經過治療后患者的血糖控制效果良好,達標率為98.23%,且治療后HbA1c濃度明顯降低,血壓指標也得到了顯著改善(P<0.05),證實運用綜合療法是緩解T2MD病情的有效對策。此外,為了合理降低T2MD患者的血糖,要注重保證個體化使用藥物,如在應用二甲雙胍后無法有效降低HbA1c濃度,在臨床中可以聯合應用SGLT2抑制劑、DPP-4抑制劑、噻唑酮類及磺酰脲類藥物。在應用降糖藥時還需要綜合分析低血糖等不良反應的發生風險、治療費用、是否損傷肝腎功能及患者的BMI增減情況等,在必要的情況下可聯合應用 ACEI類及 ARB類降壓藥物,以便將T2MD患者的血壓控制在合理范圍內及降低致死率。綜上,診斷T2MD時需要綜合分析血糖指標、HbA1c指標,治療T2MD時要堅持合理用藥。
[參考文獻]
[1]王冰,程麗靜,劉明川,等.脂肪酸合成酶和碳水化合物反應元件結合蛋白在1型糖尿病小鼠腎臟的表達及胰島素對其的調節作用[J].中國糖尿病雜志,2016,24(1):64-68.
[2]宮娟,鄭紅英,何勇,等.蒙特利爾認知評估量表篩查2型糖尿病患者輕度認知障礙的最佳臨界值及其價值[J].中國全科醫學,2016,19(2):142-145.
[3]胡彥武,劉凱,閆夢彤.淫羊藿苷對大鼠糖尿病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模型的治療作用及機制研究[J].中國中藥雜志,2015,40(21):4234-4239.
[4]曾歐,李芳,肖婷,褚春,等.硫化氫經轉化生長因子β/膜型基質金屬蛋白酶通路改善糖尿病大鼠心肌纖維化[J].中華高血壓雜志,2015,23(8):755-759.
[5]桑紅菲,邱忠明,劉玲,等.糖尿病對大鼠腦缺血再灌注后緩激肽B1和B2受體表達及作用的影響[J].醫學研究生學報,2015,28(5):458-464.
[中圖分類號]R58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4062(2016)06(a)-0060-02
DOI:10.16658/j.cnki.1672-4062.2016.11.060
收稿日期:(2016-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