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馮翠典
昆士蘭州對澳大利亞新國家*課程的貫徹方案及其啟示
●馮翠典
2009年,澳大利亞啟動中小學階段新的課程研制工作。開發出的課程陸續被各州采用。2014年,昆士蘭州發布《P-12年級課程、評價和報告框架》及其支撐材料,提出了貫徹新國家課程的方案。課程提供上,按要求提供國家層面要求的八大領域的多門課程。課程實施上,開展有層次的區分性教學、聚焦性教學和加強性教學。評價實施上切實體現為了學習的評價、作為學習的評價、對于學習的評價的系統實施。對學生學習的報告也依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其貫徹方案采取了全校性的途徑進行系統化實施,能夠在切實回應學生需要基礎上落實課程標準。
昆士蘭州;澳大利亞課程;貫徹方案
澳大利亞新國家課程研制工作已基本結束,面臨如何貫徹實施的問題,本文對昆士蘭州貫徹澳大利亞課程的方案進行介紹。
(一)澳大利亞新國家課程的背景
2008年發布的 “澳大利亞年輕人教育目標的墨爾本宣言”[1]提出,為達成中小學教育的目標,應推進世界一流的課程和評價。要求中小學階段的課程包括如下領域:英語、數學、科學、人文社會科學、藝術、語言、信息和交流技術,以及設計與技術。對中小學的評價也提出了要求,提出各州應該和學校合作開發和實施國家和學校層面的評價,應關注三個方面:為了學習的評價,教師使用學生進展的信息來調整教學;作為學習的評價:學生能反思和監控自己的學習;對于學習的評價:教師使用學習證據來評價學生的成就。
墨爾本宣言后,澳大利亞啟動新一輪課程改革,澳大利亞課程、評價和報告委員會 (The Australian Curriculum,AssessmentandReportingAuthority,ACARA)負責課程研制工作,使命是開發各學習領域的學前階段到12年級 (Foundation or Pre-school to Year 12)的國家課程;實施與國家課程相匹配的國家評價項目NAP(National Assessment Program),包括讀寫和運算能力的國家評價項目 (National Assessment Program-Literacy and Numeracy,NAPLAN);并進行國家層面的數據收集和報告項目來進行分析、評價、研究和資源分配,進行對學校的問責和報告,[2]在“My School”網站上已有超過9,500所學校的學生表現信息。[3]
(二)澳大利亞新國家課程的概貌
2009年起,澳大利亞國家課程不斷被開發出來。如今,在八個學習領域已經開發出P-12年級的43門課程,而且,新的課程還在開發之中。截止2015年9月,教育委員會(Education Council)已采納如下課程供各州使用:英語、數學、科學、人文和社會科學(歷史、地理、經濟和商務、公民和公民素養)、藝術(戲劇、舞蹈、傳媒藝術、音樂、視覺藝術)、技術(設計與技術、數字化技術)、健康和體育、語言(阿拉伯語,德語,日語,漢語,現代希臘語,西班牙語,越南語),以及9-10年級的工作研究①(Work Studies)。[4]澳大利亞課程的主要要素即課程內容(有內容解釋)和成就標準(有工作樣本檔案袋)。[5]另外還有七個一般性的能力:讀寫能力、運算能力、信息和交流技術能力、批判性和創造性思維能力、個人性和社會性能力、倫理性理解、國際性理解。以及三個跨課程的重點:土著居民和托雷斯海峽島民的歷史和文化、亞洲文化、可持續發展。
為貫徹新的課程,2014年,昆士蘭州教育、培訓和就業部(Department of Education,Training and Employment)發布“每個學生都要成功:學校的策略2014-2018”宣言,[6]提出要合作應對學生的獨特需求,核查和監控學生的表現等策略。在該文件指導下,同年發布《P-12年級課程、評價和報告框架》,[7]旨在對昆士蘭州的每一所學校提供具體的要求來指導如何提供P-12年級的課程,框架還配有一系列的支撐文件來具體說明各項意圖。
這個框架的假設是:每一個學生都具備學習的能力,回應學生的特定學習需要是教學的核心。下面從課程、評價、報告三個方面說明該框架的具體要求。
(一)課程的提供
1.實施哪些課程
要求各學校遵循以下文件實施澳大利亞課程:“在各學校實施F(p)-10年級第二、三階段的澳大利亞課程”,[8]“昆士蘭州學校的課程時間建議”[9]和“昆士蘭州學校的語言”。[10]
(1)在各學校實施F-10年級的第二、三階段的澳大利亞課程
昆士蘭州的學校已經實施了所有的F-10年級的階段1的課程(即英語、數學、科學、歷史)。對于其它的澳大利亞課程,應留出時間讓教師熟悉新課程,建議2015年,每位老師不能同時開設多于兩個的學習領域的課程(但在同一學習領域可以超過兩門),見表1。
就11-12年級的高中課程來說,昆士蘭課程與評價委員會應和教育部門合作開發澳大利亞課程的實施計劃表,還應開發和澳大利亞課程相匹配的昆士蘭高中課程。

表1 昆士蘭州對第二、三階段的F-10年級的澳大利亞課程的實施日程表
(2)對于昆士蘭州各學校的課程時間分配建議
建議對于P-10年級的所有學生在階段1的課程上,各學校采用表2的課時分配。
對于第二、三階段的課程:語言領域,建議在P-12年級都開設,5-8年級必須開設。而人文和社會科學、藝術、技術領域,要求學前班到6年級全部開設所有領域的所有學科 (公民和公民身份3年級開始,經濟和金融5年級開始);7-8年級要提供人文和社會科學、藝術領域的所有學科,并提供至少一門的藝術領域學科;9-10年級的人文和社會科學、藝術、技術三個學習領域全部作為選修。這些課程的課時分配都由學校自主決定。
昆士蘭州教育研究會 (Queensland Studies Authority)還規定了階段1、2、3所有的課程在學校中所占用的時間限制,見表3。[11]

表3 規定的課程所占的時間百分比

表2 對昆士蘭州各學校的階段1的課程時間分配建議
對于高中教育,保證每個10年級的學生都能完成一個高中教育和訓練(Senior Education and Training,SET)計劃,并有機會在11和12年級進行回顧,包括昆士蘭教育結業證書 (Queensland Certificate of Education),②昆士蘭個人成就證書(Queensland Certificate of Individual Achievement)③,國際畢業會考文憑(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Diploma)④,或高等教育入學聲明(Tertiary Entrance Statements)⑤,并確保職業性教育和訓練能滿足要求。
2.課程如何提供
在“對一個有紀律的學校的期望陳述”文件中,提出了全校性途徑的理念。[12]隨之,新西蘭出臺《支持學生學習的全校性途徑》,[13]提倡使用全校性的途徑來支持所有學生的學習。全校性的途徑保證了對學生多樣性學習需求的連貫性回應,學生需要的多樣性表現在:因為身體困難或智力困難而需要教育支持的學生;[14]有天賦和有才能的學生;[15]英語作為第二語言或方言的學生(EAL/D);[16]或不止一種情況的學生。
通過三個層次的課程實施來提供持續的支持:區分性教學、聚焦性教學、加強性教學,見圖1,學校層面通過分析學生數據以及持續的監控學生的進步來確定支持的合適的層級。

圖1三個層次的課程實施
(1)為全體學生提供的區分性和清晰的教學
作為課程供應的常規部分,是為回應所有學生的特定學習需要而提供的區分性教學。通過對評價數據以及日常的監控所揭示的學生的特定學習需要,教師應提供區分性的教學。教師應有目的地規劃多樣性的方式來讓學生參與學習,幫助他們達到期望的學習成就以及來展現他們的學習。如果學生的進步不夠,教師應確定其它的途徑來幫助學生達到目標。學校也會為超出學生所在年齡段的期望的學生提供更豐富和/或更加強的教學。
(2)為識別出的學生提供的聚焦性教學
對于持續地不能達到所在年級水平的課程標準要求或行為期望的學生,學校應提供聚焦性的教學。聚焦性的教學更能關注特定的學習需要,也提供了低于該年齡段的課程。
聚焦性教學的教師群體應包括學習困難和行為問題的研究者、支持性的教師(語言和數學)以及英語作為方言或第二語言的學習支持者,這些教師群體和任課教師合作提供聚焦性的教學。聚焦性的教學和課堂教學內容的進度是吻合的。另外,有天賦和有才華的學生也需要提供拓展性的課程滿足學習需要,教師可從較高年級的課程中介紹一些元素。
(3)為少部分的學生提供的加強性教學
在聚焦性學習之后,當少部分學生在某個學習領域/學科依然展現出低于或高于相應年級的期望,教師應為這些學生提供高度個性化、復雜性的和持續的加強性的學習。有些學生需要的加強性教學可能是一小段時間,也有的可能需要比較長時間。一小部分學生可能需要在一個或多個學習領域提供低于或高于相應年級水平的課程。加強性的教學可以面向個人,也可以面向小組,應發展學生對基本概念、技能和知識的連貫性掌握。這需要對家長進行咨詢,并制定個性化的課程計劃。加強性教學的實施需要多學科的團隊參與。
(4)教學原則
要求每所學校都要開發“教學框架”。[17]要求體現的教學原則有:第一,以學生為中心的規劃:決策應基于對學生及其原有學習的了解,要有廣泛的數據用于定制學生的學習歷程。第二,高期望:對每個學生提出有根據的挑戰性學習目標,通過高層次思維和真實性情境進行深入學習;第三,課程、教學和評價的匹配:教學應和課程期望、評價相匹配;第四,基于證據的決策:通過學生表現數據來給教學和學習提供信息;第五,目標導向的支架性教學:使用的教學策略應能夠支持課程的期望,并能讓學生參與到學習中;第六,安全、支持、相關、包容的學習環境:在課堂和行為管理、識別學生差異等方面采用全校性途徑。
(二)評價
1.評價的實施
首先是對P-12年級的基本要求,要求學校應提供和課程相匹配的高質量的課堂評價,[18]并識別阻礙學生展現他們所知、所理解和所能做的障礙,并將這些障礙最小化。
對于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實施和管理規定的國家評價項目——3、5、7、9年級的讀寫能力和運算能力的評價(NAPLAN)。實施和管理其它的國家性評價項目,包括每三年在6、10年級學生群體中抽樣進行的科學、公民和公民素養、信息和交流技術的評價(僅在確定為樣本學校的學校內施測)。實施為提高每個學生的成就水平而進行的能為教學提供學生信息的診斷性評價。
對于高中階段的評價,實施昆士蘭課程與評價委員會的各項評價,并滿足高中課程綱要、工作研究指南、澳大利亞技能質量委員會(Australian Skills Quality Authority,管理職業教育和訓練證書的機構)等多方面的需要;為適合的學生提供昆士蘭個性化的成就證書;在學生16歲之前或10年級畢業之前在昆士蘭課程和評價委員會上全部進行登記,開設個人的學習帳戶;通過學生的學習帳戶給昆士蘭課程和評價委員會提供學生的注冊信息和學習結果的信息;為有資質的學生提供昆士蘭核心技能測試。
2.對學生的表現做出判斷
學校應使用一系列的學習的證據來監控學生進步和評價學生的成就,使用相關的課程標準來判斷每個學生的成就質量,并給學生整體性的成就一個經過全面考慮之后的判斷;同時服從昆士蘭課程與評價委員對11、12年級學生的考試和證書制度。
3.評價的規劃
框架要求學校應制定P-12年級的評價規劃,而且評價規劃的制定應和全校的、每年的、每單元的課程規劃一起制定。全校層面的評價規劃應包括:評價的類型(標準化的、診斷性的、形成性的、總結性的)、評價的數量和時機、保障教師評價的持續性的過程。學年層面的評價規劃應保障:教的內容和評的內容是匹配的、要評價到成就標準中的所有方面、使用多樣性的評價種類以及多樣性的評價模式;單元層面的評價規劃應顯示:提供和成就標準相適應的證據;評價所教的內容;幫助所有的學生展現他們的知識、理解和技能;可以讓不同學生展現一個表現的層次;滿足學生多樣性的學習需要;給學生提供機會反思。
對于11-12年級學生,教師遵從“昆士蘭課程和評價委員會”制定評價計劃,應考慮委員會提供的學科;委員會注冊的學科;職業教育和訓練證書;參加了國際預科文憑項目的學校可提供與其一致的項目。
4.作業要求
框架要求,學校需要開發學校層面的家庭作業政策。[19]并提出,有效的作業應滿足如下條件:和課堂活動清晰相關;對特定年級的學生是適當的;對個體學生來說是多樣性和區分性的;整合、修改和應用了學生的課堂學習;通過拓展性的活動發展學生作為學習者的獨立性,比如,調查、研究、寫作、設計和制作;幫助學生準備接下來的課堂學習,比如,收集相關的信息和材料,完成一些調查。
(三)給家長的報告
學校要把學生成就的基本情況報告給家長。[20]一年至少提供兩次書面報告,另外,學校應給家長提供機會和教師討論學生的表現。每個學校應有固定的家長和教師會見的程序。
1.書面報告
學校使用全州統一的表格來完成給家長的書面報告。既包括學生在該時間段每個學習領域/學科方面的學業成就,也包括學生的努力和行為。學校如果需要提供額外的學習情況,可以使用報告的評論部分。在報告中,應使用和該年級相應的五級量表進行報告。
2.比較性的報告
如果家長需要他們的孩子和其他孩子相比較的信息,學校將提供在五級量表上每個等級上的學生數量,個體學生的隱私必須保護。有個人課程計劃的學生學習是不能提供的。
3.根據所教和所評的進行報告
對于P-10年級,在每個報告期內,學校應獨立地報告每個所教的學科。學生是根據該學年或該學段的成就標準進行評價和報告的。報告使用的量表是不同的,但都使用五級量表。
對于11-12年級,在每個學期,學校應報告學生在昆士蘭課程與評價委員會提供的課程以及委員會注冊的課程上的成就;職業教育和訓練證書的成就;或國際預科文憑課程的成績。在該時期內的評價是由每個學校核準后的工作項目或學習計劃決定的。
4.對多樣性學生的報告
對于在一個學習領域/學科的特定方面接受了聚焦性和加強性教學的學生,依然按照他所在學年水平的成就標準進行評價和報告;對于在所有學習領域或學科接受了和他同齡學生不同年級水平課程的學生,按照他所接受的學年水平的課程標準進行評價和報告,但量表采用其年齡對應的年級水平的量表。對于有高度個性化課程的學生,是根據其個性課程規劃中確定的學習期望進行評價和報告的,報告結果也使用高度個性化的報告量表。
昆士蘭州實施澳大利亞國家課程的框架給予了如下啟示:
(一)全校性的途徑
在實施澳大利亞課程的策略上,昆士蘭州提出了一個核心和觀念,即全校性的途徑。不僅在課程的課時分配、對學生學習的評價和報告采取了全校性的途徑,在對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學生進行教學時,也采取了全校性的途徑,即在進行聚焦性教學和加強性教學的過程中依靠了全校層面的力量。保證了全校層面對學生學習水平的了解和回應。同時,在對學生作業的要求、教學的原則等方面也有統一的倡議。
(二)系統化的實施
為確保澳大利亞課程的實施,昆士蘭州采取了系統化的實施策略,課程的提供和實施、評價的開展、報告的給出這三個課程貫徹的重要方面一以貫之。而且,課程、評價、報告也自成體系,都有非常嚴謹完善的結構。不同學段之間的課程、教學、評價和報告也既各成嚴謹的體系,又緊緊相扣。特別是在義務教育階段和高中教育階段的轉換中,更是體現了基于證據的系統化的策略,高中教育的開展完全是基于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的學業水平。
(三)全面回應學生需要
以學生為中心,在昆士蘭州的課程實施方案中,絕不是一句空話。昆士蘭州的課程在課堂層面的實施分為區分性的教學、聚焦性的教學、加強性的教學三個層次,即使面向全體學生的教學,也是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和學習需要在教學方法、評價方式等方面是區分性的,區分性教學之后顯現出不能達成課程標準要求或超出課程標準要求的學生都要提供聚焦性的教學,而聚焦性教學之后依然不能達成課程標準要求的,將在與家長協商后制定個性化的課程計劃,實施加強性的教學,而持續表現卓越的學生也會提供高于其年級水平的課程。在評價過程中也允許對有特殊情況的學生靈活處理。整個的課程實施方案切實回應了所有學生,特別是身體和智力有困難的學生、有天賦和有才能的學生、有語言困難的學生的需要。
(四)切實落實課程標準
昆士蘭州要求各學校在課程的提供和實施、評價的開展和報告的給出上都要嚴格依據澳大利亞課程材料中擬定的課程內容和成就標準。而對于不能達成課程標準的學生,將提供有根據的聚焦性教學或加強性教學予以落實。昆士蘭州的課程、評價、報告等方面的具體實施方案都體現了基于課程標準,確保課程期望達成的意向。
注釋:OP,說明該生在全州學生中的整體成就,需要至少在4個學期學習三個學科的20個單元的課程,并通過昆士蘭核心技能測試,按1-20級報告)和“領域性位置”(Field Positions,FPs,補充整體性位置的額外等級,根據其選擇的學科最多報告五個領域的成績,按1-10級報告)。
[1]Ministerial Council on Education,Employment,Training and Youth Affairs.Melbourne Declaration on Educational Goals for Young Australians[R].December,2008.
[2]the Australian Curriculum,Assessment and Reporting Authority. The Shape of the Australian Curriculum(Version 4.0)[R].October,2012.
[3]http://www.acara.edu.au/home_page.html
[4]http://www.acara.edu.au/curriculum/curriculum.html
[5]Australian Curriculum Assessment and Reporting Authority.Curriculum Design Paper(Version 3.1)[R].June,2013.
[6]Department of Education,Training and Employment.Every student succeeding:State Schools Strategy 2014-2018[R].Queensland Government,2014.
[7]Department of Education,Training.and Employment.P-12 curriculum,assessment and reporting framework[R].Queensland Government,2014.
[8]Department of Education,Training and Employment.State Schools Implementation of Phases 2&3 Australian Curriculum F(Prep)-10[R].Queensland Government,2014.
[9]Department of Education,Training.and Employment Recommended curriculum time allocations for Queensland state schools 2014-2016[R].Queensland Government,2014.
[10]Department of Education,Training and Employment Languages in Queensland state schools[R].2014.
[11]Queensland Studies Authority.Time allocations and entitlement:Advice on implementing the Australian Curriculum F(P)-10[R].2011.
[12]Department of Education,Training and Employment.Statement of Expectations for a Disciplined School Environment[R].2014.
[13]Department of Education,Training.and Employment A whole school approach to support student learning[R].Queensland Government,2014.
[14]Department of Education,Training and Employment.Curriculum provision to students with disability[R].Queensland Government,2014.
[15]Department of Education,Training and Employment.Curriculum provision to gifted and talented students[R].2014.
[16]Department of Education,Training and Employment.English as an additional language or dialect(EAL/D)learners[R].Queensland Government,2014.
[17]Department of Education,Training and Employment.and Employment Pedagogical Framework[R].Queensland Government,2014.
[18]Department of Education,Training and Employment.Assessment[R].Queensland Government,2014.
[19]Department of Education,Training and Employment.Homework[R].Queensland Government,2014.
[20]Department of Education,Training and Employment.Reporting to parents[R].Queensland Government,2014.
(責任編輯:金傳寶)
*本文系華東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 “義務教育階段促進學生學習的課堂評價研究”(13JJD880014),臺州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 “教育公平視野下義務教育階段農村中學‘后30%’學生學業提升的行動研究”(15SGHB02)研究成果之一。
馮翠典/臺州學院教師教育學院副教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