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潤勇
我國普通高中“特色發展政策”執行困境的制度分析*
●楊潤勇
國家提出中小學“特色發展”目標以來,政策落實取得了一定進展。但調查發現,部分普通高中在政策執行中出現了“非常態”狀況,陷入了“普遍滯后”、“偏差頻現”以及“效能不高”等現實困境。從制度的視角剖析,正式制度缺失、非正式制度“大行其道”以及政策變遷受阻等因素是政策“執行難”的具體制約因素。全面有效落實“特色發展”目標,需追根溯源,在制度創新中尋求突破。
普通高中;特色發展;政策執行;困境;制度分析
1993年以來,我國普通高中明確了“特色發展”的政策目標?!吨袊逃母锖桶l展綱要》(1993)率先提出包括普通高中在內的 “中小學要辦出各自的特色”;教育規劃綱要(2010)中首次明確針對普通高中提出了“多樣化、特色發展”的政策目標。①從政策學的角度審視,一方面,“‘多樣化、特色化’是教育規劃綱要提出的新時期我國普通高中教育發展的新目標,是國家教育政策文件中對普通高中的發展提出的明確方向”,[1]一經正式提出,就是實現了“教育政策合法化”;另一方面,教育政策經合法化之后,就已經進入政策執行階段。[2]教育政策重在執行。沒有政策的有效落實,普通高中實現“特色發展”的目標就會落空。
制度分析是一種跨學科的研究方法,對于教育政策執行研究具有獨到的價值。按照制度分析的理論,“特色高中政策”的落實行為,需在一定制度的規約與保障下展開。因此,政策執行出現問題,往往與制度因素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
我們從全國東中西部抽取了30所普通高中,②對學校校長、教師以及學生家長、區域教育局相關管理人員100余人進行了訪談。調查發現,為落實教育規劃綱要要求,一些地區立足學校或區域,對普通高中“多樣化、特色化”發展進行了初步探索,政策執行有所進展,有所成效。但是,總體講,特色發展政策執行“滯后現象”明顯,政策目標落實陷于現實“困境”之中。
(一)政策執行普遍“滯后”
調查發現,特色高中政策普遍推進緩慢。除了少數各級普通高中為“多樣化、特色發展”試點學校外,大多數被調查教師認為學?!熬嚯x特色發展目標還相差甚遠”,“多年下來,沒有見到學校有不同于其他學校的獨特性出來”,而且“區域內各個學校情況大同小異”??傮w看,“特色高中政策”落實“滯后”現象比較普遍。政策執行“滯后”,主要表現在各地政策落實時間上出現“遲滯”。教育規劃綱要頒布已近5年時間,其任務期限已經時間過半,但很多學校、地區依然“千校一面”;政策執行“滯后”,也表現在行為上的擱置。較多的學校“只有口號,缺乏行動”;相當一部分學校還“置身于政策之外”,對政策的要求“無動于衷”。
分析訪談結果,一部分學校對于政策的落實,屬于“無意滯后”,受到了客觀條件、環境的強力制約;也有一部分學校則明顯帶有“主觀意愿”,認為特色發展目標在目前普通高中而言,“說起來,非常正確;做起來,根本不可能”,較真實反映了政策執行“滯后”的現狀。
(二)政策執行頻現“偏差”
“特色發展”政策落實陷入“隨意化”怪圈。一是政策執行“表面化”,沒有實質性的進展。“特色發展只是擺擺樣子、走走形式”;“只提出了空洞的口號”,“沒有全校共同特色目標,沒有行動方案,沒有長遠計劃”;“領導們不想來真的,不愿來真的”。有的校長反映“上級(主管部門)對此不提不念,學校如果太積極反倒是喧賓奪主,自找沒趣”。
二是政策執行“面目全非”,特色發展目標被嚴重曲解。特色高中政策在執行中被擴大、被歪曲。很多老師反映,特色發展“如今成了一個筐,學校任何想要的都往里面裝”;有的學?!昂茈S意地確定了學校的所謂特色目標”,更有甚者,有的學校竟提出了“最大特色就是高考成績”。
三是政策執行“一窩蜂”,凸顯急功近利的傾向?!疤厣l展,就是一個運動,像一陣風,來得快走得也快”?!埃鋵嵐ぷ鳎┰凇V要’剛頒布后熱鬧了一番,上級曾要求各校在保證高考成績的情況下謀劃各校的特色項目,以后動靜越來越小,現在(特色發展)基本不提了”。一些地方短期內“迅速”評定出若干特色高中,追求“立竿見影”,把原來重點校換名充數;還有的地方給各學?!胺峙涮厣保粚W校“定位在迎合上級要求,不能夠面對特點和優勢,盲目照抄外地經驗”;一些地區搞“一校一特色”,很多事“以小規模項目充當整體特色,以小范圍代替全體學生”。
特色高中政策執行表面化、隨意化導致政策的權威性不足,政策嚴肅性受到較大挑戰。這反映出教育主管部門,特別是普通高中學?!安唤狻闭弑疽?,無法正確執行;但更多時候是“有意”為之,表達的實際上是“拒絕執行”的態度。“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成為選項,部分學校“我行我素”,以“應付”態度回應特色發展落實。
(三)政策執行“滿意度”不高
被訪談教師、校長及地方教育局管理人員普遍對特色發展“滿意度”不高。普遍認為“‘千校一面’的問題并沒有得到有效解決”,“學校的特色發展目標根本不切實際”;“學校特色課程體系構建方面沒有實質性改革,還是高考占據絕對上風,壓倒一切”;“課堂教學一如既往,沒有改變”;有的學?!耙蚕鹿Ψ蛟O計了一些項目,但只是少數幾個人負責,絕大多數師生并不參與,中看不中用”。
校長們認為,政策執行效率不高的根本在于“政策的貫徹上,上下政令不甚通暢”?!霸谶@個問題上,上級領導說的與做的,并不十分一致”;在政策落實的問題上,“設置了一些人為的條件,比如高考不能受影響,保證家長們不能提出意見”等;“評價導向、標準沒有把‘特色發展’作為重點,只能走過場”。
地方教育管理人員認為,“從區域角度講,普通高中走向特色發展,時機還不是很成熟,應該先從大城市,重點高中來”;“如果冒進推行,不確定性太大”。所以“上面不抓緊,下邊學校有顧慮,這個事情快不起來,一時半會不可能有顯著的推進”。
“特色發展”落實陷入困境,會導致政策執行低效;反過來,政策執行滿意度不高,客觀折射出政策執行中效益不高,也會引發政策執行進一步陷入 “困境”。
以制度分析的視角,制度是造成“特色發展”政策落實困境的重要因素。
(一)正式制度缺失,政策執行“無章可循”
按照制度經濟學的理論,正式制度包括法律制度框架、組織細則以及具體組織運行的特定規則。
與普通高中“特色發展”相關的正式制度,可以具體概括為:上級明確規定并公布的,對普通高中“特色發展”的行為和活動具有規約、保障作用的規則體系和行為要求。
因此,特色發展政策即為正式制度的重要內容之一。顯而易見,作為一種正式的制度,特色高中政策體系呈現明顯“缺失”狀態。一是特色發展專項政策、相關法律制度缺失。教育規劃綱要發布后,各地都積極試點,探討特色發展的路徑。但國家層面始終沒有出臺特色發展的專項政策;在整個國民教育體系中,特色高中政策目標還沒有上升到國家法律層面,普通高中領域沒有專門的法律規約。正式制度缺失,直接導致普通高中面向多樣化、特色發展的定位、目標、管理,以及相關的與政府、社會之間的關系的法律界定和規約均有缺失或不甚清晰之處。二是特色高中政策的內容缺乏系統性。普通高中特色發展的目標,是教育規劃綱要明確提出的。目標落實于政策文件,對普通高中發展趨勢提出了方向。但特色發展的落實,既沒有明確的標準,也缺乏“應該如何”、“不應該如何”的要求,更缺乏各地政策執行中必要的“如何運行”的安排。缺乏系統的配套政策,政策內容就呈現“不系統、不全面”的特征,“特色發展”就成了一句口號。三是特色高中政策執行所需機制不健全。組織制度是法律政策所涉及目標實現的必要載體。政策過程,尤其是政策執行過程,一般都是在復雜的組織中進行的。[3]特色高中政策落實中,教育政策執行的組織結構并不完整,教育主管部門相關的監督機制、激勵機制沒能及時落實到位,普通高中學校的落實政策的動力未有充分發揮,整個落實組織未得到有效整合,力量沒有充分展現。整體看,政策執行所必需的組織制度,特別是微觀運行機制都有短缺之處。
正式制度是一種“外在、強制”的規約。正式制度“缺失”,政策執行主體便“無章可循”,政策就會喪失權威性、強制性,政策執行力度就會減弱;不僅如此,正式制度核心要素“缺損”,也造成政策執行者“無所適從”。正式制度不完善,是造成政策落實緩慢、偏差頻現的重要原因,必然影響政策執行的有效性。
(二)非正式制度“喧賓奪主”,政策執行行為受到“潛規則”強力影響
特色高中政策落實,離不開非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一般包括價值觀念、倫理道德、風俗習慣以及意識形態等。在政策過程中,非正式規則與正式制度是同時存在的。正式制度必須嵌入于非正式制度之中,才能發揮作用。二者之間的關系一般可分為“相容”或“相?!眱煞N情況。根據調查情況分析:
其一,特色高中政策執行中,正式制度與非正式制度呈現“此消彼長”狀況,非正式制度發揮了“喧賓奪主”的作用,“非正式制度”在特色高中政策的執行中發揮了“一家獨大”的作用。
其二,特色高中政策落實面臨的環境中,非正式制度的基本取向與“特色發展”的目標是格格不入的。也就是說,當下的非正式制度屬于“與正式制度相?!钡念愋停且环N對政策執行起負面作用的非正式制度?,F在盛行的“非正式制度”是在多年來普通高中深陷“應試教育”的激烈競爭不斷積累“壯大”起來的,雖然不能一言以蔽之,但它造成了普通高中學校在辦學理念、管理方式等日益趨同是個不爭的事實。而應試的取向成為共同的追求,這與特色發展的政策目標是完全背離的。
特別是,當下普通高中教育中“潛規則”盛行,左右了特色高中政策執行的政策環境,極大地影響了政策落實的行為和進程。受訪人員描述的教育教學中的諸多“弊端”、“擔心”和糾結,其實都可列為“潛規則”的影子?!皾撘巹t”背后,實際是多年來社會形成的“功利”價值觀,是對高中教育的片面理解,對學生全面發展的淡漠,以及對特色發展的曲解、不理解,以及由此形成的“教育教學慣性”。“潛規則”特點是“隱秘”,卻普遍存在而作用巨大,“對人不對事”,能極大影響人的行為。
總之,在正式制度有所缺失的大背景下,有悖于“特色發展”的價值取向的非正式制度,一定程度上主導著特色高中政策執行。
(三)“路徑依賴”現象嚴重,政策執行“穿新鞋走老路”
普通高中“特色發展”目標的實現,實際上是一個制度變遷的動態過程。制度變遷,是指制度的替代、轉換與交易過程。[4]制度變遷理論認為,過去的東西,都會起作用,強調“路徑依賴”對制度變遷具有極強的制約作用?!奥窂揭蕾嚒奔粗浮耙环N制度一旦形成,不管是否有效,都會在一定時期內,持續存在并影響其后的制度選擇,就好像進入一種特定的路徑,制度變遷只能按照這種路徑走下去”。[5]
多年來,“普通高中政策雖然不同階段各有側重、各有特點,但卻顯現了“重點發展”、“規模擴張”、“調整改革”三條政策主線”,[6]形成了我國普通高中獨有的發展路徑。特別是上世紀50年代以來我國基礎教育經久不衰的“重點校”政策,以及近十多年重視普通高中“規模擴張”等政策取向都對普通高中辦學產生了重大影響?;蛘哒f,特色高中政策是在這樣背景中展開實施的。各地、學校出現了較為明顯的“路徑依賴”現象,表現為“穿新鞋走老路”的傾向和做法。
“穿新鞋走老路”有兩種表現形式。一是故步自封,對已有的發展模式形成“依賴情結”。無論是地方教育主管部門、普通高中學校領導、教師還是學生家長,他們都希望“穩固”普通高中現有的環境與局面,普遍希望“重點學?!崩^續存在,以確保升學需要。雖然,不同群體對于“特色發展”的要求各有差異,但有一點卻達成了一致,即認為“已經存在的,就是最好的”,不愿意做出輕易改變;二是政策變通,搞“換湯不換藥”。原有的“重點高中”、“示范高中”搖身一變即成為“特色高中”。這些“快速制造”出來的“特色學校”,雖然都經歷了“合法”的遴選程序,但實際上是地方教育管理部門采取的“政策變通”的方式。也就是說,經過巧妙的“包裝”,一批特色學?!懊摲f而出”了。
總之,“故步自封”導致人們鐘情以往,不愿嘗試新的發展模式;“政策變通”則不斷變換辦學理念、隨意跟風,造成特色高中政策被各取所需式的“改動”、“調整”而“面目全非”。兩種情況都是普通高中發展中“路徑依賴”的典型標志。
普通高中為什么“路徑依賴”現象如此普遍?一方面,放棄已有的路徑,走上特色發展模式,學校辦學、管理等都需投入較為高昂的轉換成本,所以人們寧愿“恪守以往”;另一方面,學校師生對于“特色發展”的未來預期并未看好。實現特色發展固然是趨勢,但當下風險很大,搞不好就會“竹籃打水一場空”。因此,按照原來路徑按部就班成為最穩妥的選擇?!奥窂揭蕾嚒钡膶嶋H存在,束縛了人們的行動,禁錮了制度變遷的腳步,阻礙了特色高中政策執行的進程。
(四)制度變遷方式“漸進性”,政策執行“剛性不足”
分析我國特色高中政策推進模式,可透視出“漸進性”色彩,并產生執行不力的問題。
從國家層面審視,政策落實采取了“摸著石頭過河”的方式。如教育規劃綱要頒布后,國家采取了先試點后推廣的策略。國家教育體制改革小組批準北京、上海、黑龍江、新疆和南京市4?。▍^)1城市等5個單位實施“普通高中多樣化、特色化發展”項目辦學試點;采取了自上而下的變遷路線,即由國家高層發動,進而推至全國;為了減少阻力,選擇部分“條件適宜”的地區率先突破;同時,政策推進過程中,采取了在繼承普通高中發展優勢的基礎之上,融入“特色發展”的新要素。也就是說,試圖通過部分地區試驗取得一定成效后,再進行深入、全面改革?!懊^過河”的變遷方式,先易后難,循序漸進,初衷是確保特色發展目標實現的穩妥性。
但是,漸進的推進方式給普通高中學校落實特色發展帶來了兩方面的問題,其一,部分學?!爸蒙砥渫狻?。部分高中學校校長教師覺得“特色發展”與己無關,導致了落實政策的積極性受到影響。其二,引發政策落實中的沖突。漸進式的路徑,造成上下不協調、不相容。上級往往是“特色發展”的積極倡導者,而區域教育管理部門,乃至于學校態度則顯“曖昧”:既不想得罪上級,獲得一個“違反國家政策”的罪名,更不能在區域內失去“原有位置”;以學生家長為代表的社會群體,則認為“特色發展,只能保證學生們成績不受影響的絕對前提下,才可一試”,實際上站在了“政策的反對者”一方。多種矛盾的對立,導致在原有問題解決未果之時,又不斷衍生新的問題。
采用漸進性制度變遷方式,一定程度上導致了特色高中政策執行中,剛性不足,推動乏力;加之,上文提到的相關核心制度缺失,制度供給滯后等因素,勢必會造成國家政策權威不足,地方對于政策執行的“推諉”、“觀望”甚至在某些具體操作中“變相抵制”現象時有發生。這種狀況,勢必導致政策不能及時推進,政策落實遲滯。
總之,實現“多樣化、特色化”發展,是我國普通高中教育改革的必然趨勢,也是國家的政策明確要求。沒有有效的政策落實,“特色發展”的目標就會落空。當前“特色發展”政策執行困境,折射出當前相關制度體系對特色發展保障性、約束性以及激勵性等不足的問題。而“離開相應制度的建構、變革和創新,普通高中特色發展將失去方向,失去必需的保障,也會失去動力”。[7]在這種背景下,擺脫困境,需全力實施“制度創新”。當務之急需著手做好三項工作:一要創新制度環境。制度環境的創新,本質是一種深刻的制度創新。各級政府要盡快特色發展所需教育法律、法規,為特色發展構建強有力合法性基礎;盡力引導全社會逐步認同“特色發展”的內涵;同時,各普通高中學校樹立“特色發展”的理念,逐步培育形成各自的特色文化。通過正式制度與非正式制度有效融合,創新特色發展落實的環境。二要創新落實機制。進一步明確特色發展落實機構的職責。明確各級教育管理部門在普通高中多樣化、特色化發展中的責任,搞好區域特色發展頂層設計,切實加強政策落實過程中的督導機制,落實政策執行的激勵、問責制度;確立普通高中特色高中政策落實的主體地位,全面調動政策落實的主動性、積極性。同時,加強完善教育主管部門對特色高中政策執行的宏觀調控機制,豐富調控手段,逐步形成上下聯動,“保障、激勵、約束一體化”的落實機制。三要創新“關鍵”制度。一是盡快形成“特色發展”的評價標準,清晰基本要求;二是要形成全國推進“特色發展”的專項制度,明確推進路徑和措施。在關鍵制度上率先取得突破,并逐步完善特色發展相關的配套制度體系。

注釋:
①為行文方便,本文把“我國普通高中特色發展政策”簡稱為“特色高中政策”。
②2009 年,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啟動“普通高中特色學校研究項目”;訪談學校是從實驗學校中分層遴選的。下文中凡沒有專門標注的引用語,為被訪談要點的摘錄。
[1]楊潤勇等.我國普通高中“多樣化、特色化”發展新目標及其落實的政策分析[J].當代教育科學,2012,(24).
[2]袁振國.教育政策學[M].江蘇教育出版社,2000,115.
[3][英]米切爾·黑蕘.現代國家的政策過程[M].趙成根譯.中國青年出版社,2004,129-132.
[4]盧現祥.西方新制度經濟學[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1996,71.
[5]盧現祥,朱巧玲.新制度經濟學[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474.
[6]楊潤勇等.我國普通高中發展二十年政策回顧與分析[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0,(7).
[7]楊潤勇等.完善政策制度,推進普通高中特色發展[J].人民教育,2013,(9).
(責任編輯:張斌)
楊潤勇/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教育學博士
*本文系全國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教育部重點課題“我國普通高中特色發展的制度保障研究”(課題批準號:DHA110248)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