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永梅
摘 要:反思性教學是20世紀80年代以后在美國、加拿大為首的西方教育界、理論界興起的一種教師教育培訓的重要理論。近幾年來,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反思性教學已經成為課堂教學真正培養人才的有效途徑,從而實現歷史教學為培養人才服務的功能。在理論闡述的基礎上,結合實際案例分析將反思性教學引入高中歷史教學領域。
關鍵詞:反思性教學;新課程改革;高中歷史
高中歷史反思性教學,具體來說,就是歷史教師在自己的教學實踐過程中,不斷反思自我對歷史教學內容、學生學習歷史的規律、歷史教學的方法以及經驗的認識,從而更好地指導教學實踐,提高教學效益,達到素質教育的要求。
一、在教學實踐中及時反思總結
當教師結束課堂教學時,要及時思考之前的教學活動以及教學過程中的各個環節和要素,以便發現教學實踐與教學設計方案之間存在的差距,認真分析原因并做好記錄,調整優化教學設計。
例如,在教學“新文化運動”后,做出以下反思:未能精心篩選有效資源,教師不能單純為了活躍課堂氣氛而使用多種資源,既浪費了時間,又分散了學生的精力;把課堂更多地留給學生,相信學生,為他們的思維發展提供機會;對學生的評價不到位,從整體上看,對學生的評價獎勵機制過于單調,小組活動缺乏必要的動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升華欠深刻,沒有很好地引導學生感悟新文化運動中所體現的政治智慧。通過這次教學,及時發現自己的不足,不斷地提高教學水平,努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教學反思也可以記錄課堂教學過程中的靈感。反思教學過程中的優缺點,在日積月累下,不僅有助于教師知識經驗的豐富,也促進了教師自身素質的提高,增強了教師駕馭課堂的能力。
二、多角度進行反思
在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可能按照教學設計按部就班地進行教學,面對思維活躍的學生,教師需要全面、深刻、多方位地考慮。當在課堂教學中產生問題時,教師不要輕易否定學生,也不能不假思索地給予肯定,敢于質疑和批判,全面深刻地進行總結反思,這樣才有助于在師生的交流碰撞中實現教學相長。
高中歷史的教學模塊跳躍性較大,加之學生的歷史知識儲備不足,導致他們不理解。我們帶著問題進行反思,加大對教材內容的挖掘,有利于加強對課本內容的整合和梳理。
如“太平天國運動”教學的最后,為了使學生探究思考“近代中國需要怎樣的變革———對中國近代歷史再反思”,逐步引導學生思考太平天國運動給中國帶來了什么樣的影響?讓學生在這節課的基礎上,聯系整個近代中國史進行思考,一步一步地提高和分析,引導學生通過解讀史實,提高認知水平,你一言我一語,在交流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質疑的精神。
三、在教學反思中適時進行探究
探究性是反思的基本特征之一。也就是說,在教學反思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深入思考,全方位總結自己的教學行為,還要通過思考發現問題并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
如學習“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時,指導學生結合課本分析材料,理解冷戰后形成的一超多強局面,明確在新的世界格局形成過程中的決定性因素,之后讓學生討論交流:作為發展中國家的中國,在世界格局多極化形成過程中,應該采取哪些有效對策應對多極化格局?中國和其他國家一樣,都力爭在新的世界格局中占據有利地位,成為世界政治格局多極化中的重要一員,但是以美國為首的“北約”集團,想要主導世界,是不會讓世界和平發展的,讓學生找出實例說明。看“科索沃戰爭”片段視頻,從“科索沃”戰爭中,我們如何看待美國所謂的“人權”,從中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學生對這些方面的討論和解決是很不錯的。在課堂中,探究性的反思不僅完成了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而且增強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四、借助集體力量提升反思水平
教師不能局限于自我分析的反思上,還要理解反思性教學理論的群體性特征。師生之間、學生之間、教師之間,我們的教學互助、答疑補充,都可以提高一個教師的反思水平。首先,學生對教師最具有發言權,因此,教師要經常與學生進行交流,可以通過課堂觀察、作業反饋觀察學生,還可以用不記名調查問卷的形式了解學生對自己教學的適應情況。其次,在平時的備課、上課中教師要經常與其他教師進行交流,虛心邀請別人聽自己的課并聽取指導意見,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回顧并且反思自身的歷史教學過程,然后從中挖掘問題,并且尋求解決的辦法,通過這樣不斷地循環來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
教學是一門藝術,不管是什么課程,在我們進行課后反思的時候,也常常會想到在課堂教學中呈現出的一些不足。因此,在實際的教學實踐中,要進行不斷的總結,并且還要在尋找策略的基礎上實現歷史教學的提升與飛躍。
參考文獻:
[1]顧懷晶.微課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J].西部素質教育,2016(3).
[2]蔡長斌.高中歷史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J].新校園:中旬,2015(11).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