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繼娜
高效課堂,即以盡可能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好的教學效果的課堂。評價課堂是否高效,主要是看能否高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高效地實現預期教學目標。它是一種理念,是我們課堂教學的追求。這里,我就如何使語文課堂教學更高效,提出一些個人看法。
一、精心預設
“預設”是有效教學的基礎。只有精心預設,才能心中有數,做到處變不驚,才能達到課堂教學的有效。我們聽名師、前輩的課,常會感到其預設的精妙:從教學目標的制定,教學內容的選擇、安排,教學重難點的實施、突破,到教學環節之間的過渡等方面無不令人嘆為觀止。
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先決條件。教師只有深入鉆研教材,認真分析學生的學習情況,精心設計課堂教學環節,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從備課形式上看,有集體備課和個人備課兩種。我們應充分利用好集體的智慧,多進行集體備課。從內容上看,備課分為學期教學計劃、單元教學計劃和課時教學計劃,因此,備課要有完整的體系。
二、明確目標
教學目標是師生通過教學活動預期達到的結果或標準。教學目標應以課程標準為依據,進行去偽存真、去粗取精的分析研究,篩選確定出切實可行、行之有效的教學目標。學習目標可以大致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即“學習語文知識”“汲取有效方法”和“接受熏陶感染”。以上三個方面的內容,在實際教學時,要有所側重。如教學《囚綠記》一課,按教學要求應該一課時完成。如果按照教參資料上所確定的教學目標:(1)反復朗讀課文,體會本文詠物抒情的寫法,了解作者借窗前的一株常春藤所抒發的思想感情。(2)結合時代背景和作者生平事跡的介紹,深入體會本文的思想感情。(3)了解本文的構思,體會它結構精巧、變化多姿的特點。(4)了解有關語句的深刻含義和表現手法,感受本文語言含蓄優美的特點。而在實際教學中,這樣的目標在一課時之內根本無法達成,因而形同虛設。在教學時,我只設定了這樣一個學習目標,即品悟語言,感受綠的內涵,這一目標簡明、集中。整節課我組織學生反復朗讀,指導學生充分地思考、品味語言,感悟綠的象征含義以及作者借綠抒發的情感,學生的學習興趣盎然,感受頗豐,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濃縮環節
傳統的教學,很多問題都由老師一人代理,現在的教學要求學生參與更多,有時,課程內容的展開,由學生參與組織活動,小組討論,就會出現無法完成既定教學任務的情況。為此,在設計教學時,可以裁減那些在達成教學目標方面不太重要的、可有可無的教學環節,或打破傳統教學的固有模式,力求最終確定的教學環節少而精。如,在教學《庖丁解牛》時,我安排了四個環節,即:(1)導入新課;(2)預習檢測;(3)理解課文;(4)藝術借鑒。其中,第一、二兩個環節約占10分鐘,包括了回顧莊子及其作品情況,了解莊子所生活的時代,文章的朗讀,掃清語言障礙等知識;課堂的主要時間集中在三、四環節上,通過合作探討順利完成了這節課的主要任務。
四、優選內容
優選教學內容要求我們認真研究教材。如,把握文章體裁特點:文言文注重字詞句的基礎知識;散文注重寫法特點;小說注重人物形象分析等,這樣對教學內容進行分析提煉,以確定所選教學內容的重點。像《裝在套子里的人》是一篇傳統課文,很多名師對它都有精彩的設計,角度不少。我在選取教學內容時并沒有全部照搬,而是根據教學實際需要,確定兩個問題進行重點分析:第一課時分析別里科夫的形象特點,第二課時理解小說的主旨,并探討寫法,其中寫法主要突出夸張和諷刺的特點。由于優選了教學內容,教學目標的落實完成得較好。
五、有效活動
合作探究是課堂教學很好的學習方式,切磋琢磨,相互啟發,受益匪淺。如,在教學中采取小組合作的模式,然而在實際操作中也存在一些問題:一些學生等、靠、要,不動腦筋,缺乏合作意識,參與度不高,坐享其成;由于課程任務量大,給學生的討論時間不足,沒有給學生充分的思考余地;開放式的討論,有時也出現離題情況。針對這些問題,我也做了一些補救。首先,要讓學生樂于活動,獲得積極體驗,這是提高有效性的前提。還有就是自己應參與其中,真正了解學生的學習進展,適時推進課堂進度。
六、分層訓練
實施分層訓練,一方面是說對不同層次學生分別提出不同的目標要求,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另一方面是說對學生進行有步驟的指導,真正做到循序漸進。的確,語文素養提升是一個長期的潛移默化的過程,學科性質決定了我們的教學不可能立竿見影。不過,我們可以分階段對學生進行學習指導,使他們在不經意間取得進步。比如,在一次當堂作文訓練時,有些學生一提起寫作文就愁眉苦臉,覺得沒東西可寫。深入了解得知,學生每在必寫作文之時,才急著東拼西湊。針對這種情況,我首先讓學生來說生活,談認識。其次,訓練學生進行仿寫,給學生列出一些文章的立意,使他們受到啟發,把自己的認識用筆記下來。再者,提出自批、互評。經過這樣的訓練,一節課下來,學生基本都能表達出自己的見解。
在促成語文高效課堂的進程中,我還在摸索中。
參考文獻:
王志強.探析高中語文高效課堂的構建策略[J].華章,2012(29).
編輯 李建軍